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0 21:54
转自:贝壳财经
消费者防蚊意识的提升,催生驱蚊产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机构预测,我国驱蚊杀虫市场零售额在2024年已达120.06亿元。今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也令驱蚊产品更受关注,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多个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及8月初防蚊驱蚊相关产品的销量、搜索量均出现明显同比增长。
与此同时,防蚊驱蚊产品形态也在不断扩容、升级,从传统的蚊帐、花露水、蚊香到电蚊香液、驱蚊喷雾、防护贴等,从家用到户外、露营等多场景。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也发出倡议,杜绝驱蚊产品市场“内卷”乱象。
驱蚊杀虫产品市场预估超百亿
每到夏季,防蚊驱蚊已经成为一种刚需,驱蚊产品也从蚊帐、花露水逐渐发展、升级为喷雾、电蚊香液等多种形式,防蚊圈产品的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据灼识咨询及公开数据,我国驱蚊杀虫市场零售额预估在2024年已经达到120.06亿元,202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28%,而在2017年,我国驱蚊用品的市场规模还在52亿元。
单就狭义驱蚊市场来说,据灼识咨询数据,我国驱蚊市场规模(不包含杀虫)由2017年的51.81亿元增至2022年的7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56%,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可达101.70亿元。
就购买渠道而言,线上增速明显。狭义驱蚊市场中,2022年线上市场规模约为18.27亿元,线上渗透率约为24.50%,线上市场规模2017年-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8%,贡献了整个市场的主要增量;2022年-2027年的线上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38%,远高于线下2.70%的预计复合增长率。
消费者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关注进一步刺激了驱蚊产品的销售,多个平台的防蚊驱蚊产品在今年夏天呈现出明显增长。来自京东买药秒送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范围内驱蚊相关产品的订单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驱蚊贴、驱蚊液、风油精等防蚊虫叮咬相关产品订单量环比增长60%,8月7-14日驱蚊贴、驱蚊液、风油精等防蚊虫叮咬相关产品订单量,环比前一周增长80%。叮当快药方面,今年7月全国范围内驱蚊防蚊产品销量对比上年同期增长113% ,相关搜索量增长249%;8月1日至7日,全国范围内驱蚊防蚊产品销量对比上年同期增长138.2%,相关搜索增长356%。
部分驱蚊产品还走出了国门,2025年1月至6月,我国蚊香出口量约为56267.3吨,同比增长17.3%,出口额约为6115.8万美元,同比增长15.3%,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分别是加纳、柬埔寨、菲律宾、塞内加尔和莫桑比克。国内出口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福建、广东、浙江、云南和江西。
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卫生杀虫用品分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驱蚊产品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随着国内生态环境变好,公园、小区绿化增多,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人类的户外活动需求也增多,产生了真实的防蚊驱蚊需求;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向往,也使消费者对驱蚊产品的要求更加严苛,安全、环保成为核心诉求,在防蚊基础功能上有了更多的需求。“最后,是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导致蚊子活动范围扩大和活动周期延长”,这位负责人表示,如2025年夏季,中国广东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进一步强化了防蚊的公共卫生需求。
相关企业超2万家 市场集中度低
百亿市场规模也吸引了众多从业者。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防蚊驱蚊”相关企业超过2.1万家,其中一半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内的企业数量占9.67%。从企业年度新增注册数量趋势来看,防蚊驱蚊相关企业近年来呈现上下波动趋势,在2021年达到新增企业注册高峰,达8500余家。近三年年度新增注册分别为1800余家、2100余家、2400余家。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100余家。
地域分布方面,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三地相关企业位居前列,三省市企业数量总和占全国总数的70.26%,分别现存相关企业数量为1.1万余家、2100余家、1200余家,陕西省和江苏省紧随其后。
据行业研报和公开资料,驱蚊用品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国内外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与此同时,行业内也产生了几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早在2001年就上市的上海家化,凭借旗下“六神”品牌系列产品,近年营收规模最高达76.46亿元。2021年3月,拥有“超威”杀虫驱蚊产品的朝云集团在港交所上市,驱蚊业务在其营收中一直占有最大比例。主要从事驱蚊类、婴童护理类、精油类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润本股份也在2023年10月登陆资本市场。2020年1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彩虹集团”)也是卫生杀虫行业的头部企业,2024年,其家用卫生杀虫用品系列实现营收4.4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50%。此外,以电热驱蚊产品起家的榄菊集团,在国内驱蚊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再加上庄臣、日本安速、Vape等海外品牌的加入,国内驱蚊市场的竞争程度可见一斑。
从国内主流品牌的市场占比,也能看到驱蚊产品市场的充分竞争程度。润本招股书显示,其2022年驱蚊产品在整个驱蚊市场的份额约为5.0%。彼时,国内驱蚊行业企业超过5000家;处于登记有效期的卫生杀虫剂总数为2874个。另一家企业朝云集团在2024年财报中披露,NielsenlQ零售市场数据显示,朝云集团杀虫驱蚊产品连续十年(2015年-2024年)在中国同类产品中的综合市场份额排名第一。2024年,其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剂等品类线下市场份额第一。润本则占据了线上渠道优势,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润本驱蚊产品在整个线上渠道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9.9%;2020年至2022年,润本蚊香液产品连续三年排名天猫第一。另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线下零售渠道数据,六神在花露水线下市场份额为73.3%(2024年1-9月)。魔镜洞察最新市场报告显示,在蚊香盘子类市场中,榄菊则以20.33%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市场持续细分 电蚊香液规模占比逾20%
驱蚊需求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户外出行盛行、用户需求转变等因素,驱蚊市场也逐渐有了更多的细分赛道。产品形式也从传统的蚊帐、花露水、蚊香逐渐扩展到电蚊香液、手环、驱蚊贴等。
总体来看,方便携带和使用,成为新产品形式的共同卖点,加上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驱蚊产品的需求,还催生了针对特殊人群—母婴赛道的火热。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年-2022年,婴童护理品类在线上渠道的复合增长率为25.1%,而在线下渠道的增长率只有3%,快速增长的市场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入局,包括红色小象、袋鼠妈妈等原本聚焦婴童护理产品的企业,也一度推出了电蚊香液等产品,加入了驱蚊市场的混战。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产品功效诉求集中度高,消费者在选择驱蚊产品时,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市场上的驱蚊产品在功能和效果上差异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时更看重价格和品牌知名度。年轻消费者对驱蚊用品的需求不仅注重产品的功能,还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新型的驱蚊手环、驱蚊贴等产品因其外观设计新颖、携带方便,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这也让驱蚊产品的细分市场规模发生了变化。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电热蚊香液目前已成为国内驱蚊用品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品类,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了34.93亿元。在其他细分品类的竞争下,传统蚊香的市场规模则从2010年的35.19亿元缩水至2022年的18.43亿元。另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驱蚊用品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投资盈利预测研究报告》数据,2022年我国驱蚊用品中电热蚊香液的市场占比较大,达23.5%,花露水和蚊香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1.4%和12.4%。
驱蚊产品的研发,涉及昆虫饲养、蚊虫研究、药液配比、抗药性监测研究等多个环节,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形式也是行业升级的重要一环,从现有趋势来看,驱蚊市场和场景的细分,带来的升级与创新还在继续。今年一季度,上海家化推出升级版驱蚊蛋系列产品,在升级核心驱蚊成分的同时,采用专业调香工艺,推出三款不同香型产品;六神还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达成合作,合作研发新一代驱蚊技术;润本在2024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为3507.12万元,同比增长36.49%;榄菊则在全国各地收购蚊虫,建立 “蚊虫观察室”,并设立昆虫饲养室,以探寻更为有效的防蚊灭蚊方法。
前述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提及,预计未来几年,安全、绿色温和、户外便携类的驱蚊产品将成为行业增长的关键。电热蚊香液、驱蚊液等温和、便捷类驱蚊产品正逐步替代传统型驱蚊产品。
【链接】
行业呼吁反对“内卷式”竞争
在我国,驱蚊产品有着明显的季节消费属性,夏季、秋初消费需求明显。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针对第十四条关于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修正草案作了一些调整,如将原第(二)项修改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当理由降价提供服务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或者强制其他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今年8月,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呼吁卫生杀虫用品行业从业企业及相关销售渠道共同践行自律准则,包括反对恶性竞争,杜绝“内卷”乱象,倡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产品功能升级、环保配方优化、生产工艺革新等转型升级领域,以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服务提升竞争力。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资源浪费型竞争,共同维护行业良性市场生态;规范广告宣传用语,禁止夸大功效(如“绝对无毒”“100%灭杀”等不规范表述),或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等。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