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产业叙事:新易盛

2025-08-20 16:03

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井喷之中,新易盛以一份近乎颠覆行业预期的业绩,重新定义了光模块行业的成长边界。2025年第一季度,新易盛营收飙升至41亿元,同比激增264%;归母净利润达16亿元,同比暴涨385%,毛利率与净利率分别攀升至48.7%和38.8%,皆大幅度超越光模块的行业可比均值——约40%毛利率以及30%净利率。

整体来看,这一爆发式增长也并非偶然——800G/1.6T高速光模块的规模化出货、硅光技术路线的突破性进展(收购美国Alpine切入硅光集成),以及泰国工厂二期投产,上述共同构筑了新易盛应对算力行业竞争的核心壁垒,特别是上半年净利润预增380%左右的预告,更加揭示了全球算力行业的增长势能仍在加速释放。

01

深藏不露的"隐者"

2008年,新易盛诞生于成都,从创立之初便锚定光模块这一核心赛道,定位于高性能光模块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产品主要涵盖数据中心、电信网络(FTTx、无线传输)、安全监控、智能电网等领域。创业初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易盛凭借对研发的孤注一掷,逐步积累技术底蕴与客户资源,在全球巨头(如Finisar、Lumentum)环伺的竞争之中默默蓄力,并于两年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自此为后续业务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011年,新易盛成立全资子公司——四川新易盛,进而将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进行地理隔离——成都总部专注高速率光模块技术攻关,四川基地(双流经济开发区)则承接成熟技术产业化。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成都总部作为研发中枢,目前已在高速率光模块、硅光模块、相干光模块、LPO光模块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具备100G、400G和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能力,并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小规模交付1.6T光模块(收入超2亿元),进而新易盛的产品技术迭代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与此同时,四川基地重点聚焦产业化,其新建的高速率光模块生产线项目已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产能的大规模扩张——2024年四川基地实现产值超50亿元。

2016年,新易盛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以每股21.47元的发行价募集资金4.17亿元,正式踏入资本市场。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是新易盛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更是其从默默耕耘到崭露头角的战略跃升。彼时,新易盛深耕电信行业的光模块领域,为骨干网与局域网的建设提供核心组件,进而凭借中兴通讯的强力扶持迅速崛起——2015年仅中兴一家的营收贡献率就超过50%,这也成为其登陆创业板的核心基石。这一依赖关系虽为新易盛早期的发展注入强劲现金流,却也深刻埋下隐忧:2018年受"中兴事件"波及,新易盛业绩大幅下滑,进而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客户群过于集中的风险。

如今回望,企业危机的出现,往往也同步催生发展战略的变革。2019年,深耕光模块领域十余载的新易盛,敏锐捕捉到两大历史性机遇:全球5G商用元年的规模建设浪潮正在开启,以及全球云计算巨头资本开支的大力驱动之下(2020Q1北美主要云巨头资本开支同比增长超40%),数据中心正迈向400G代际升级的关键节点。彼时,新易盛凭借技术前瞻性布局——早在2018年就推出业界首款低功耗400G光模块,2019年实现400G批量出货,并同步完成5G全系列光模块的技术验证,为后续战略转型埋下了伏笔。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新易盛的真正质变始于客户结构的突破——2019年,新易盛成功打入亚马逊等海外云巨头供应链,自此标志着其从传统电信设备配套供应商,大步迈向"电信+数据通信"同步驱动的历史性跨越。彼时,这一突破也恰逢全球产业格局东升西落的关键转折期,同时叠加全球疫情的爆发,进而在线流量的激增很大程度上也拉动了数据中心的带宽需求,显著催化数据中心向400G的演进节奏。

从供应端来看,国内疫情率先控制,光模块生产率先恢复,进而中国企业凭借产能恢复和技术升级的双重优势,迎来百年难遇的时间窗口。与此同时,新易盛以“成本与技术双平衡”为矛——通过JDM模式优化交付效率,并于2020年率先推出基于薄膜铌酸锂调制器的800G产品,成功突破行业低功耗极限,进而800G光模块目前斩获全球近30%市场份额,1.6T LPO模块更是以50%的功耗降低引领行业产品迭代;同时以“绑定超级客户”为盾——2019年突破亚马逊供应链,2022年突破Meta供应链,2024年突破英伟达供应链。至2025年,新易盛市值飙升至1700亿,反超中兴通讯,净利润增长率高达385%,毛利率攀升至48.7%,成功以"轻资产、高效率"的经营模式改写光模块行业的竞争逻辑(2024年新易盛固定资产仅20亿元)。

02

光通信终局的未雨绸缪

如今回望,这条征途也并非坦途。在早期(2018-2022年),新易盛的核心光芯片等依赖海外供应(美国、日本厂商),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企、毛利率承压(如2018年亏损)而面临市场普遍质疑。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以来,新易盛以“弯道超车”的韧性持续破局——2024-2025年通过硅光集成、泰国工厂二期投产,以及供应链优化(收购美国Alpine切入硅光技术前沿)显著改善了毛利率(2025Q1高达48.7%),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早期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而在全球范围率先实现基于单波200G光器件的800G/1.6T光模块量产,其业绩在2024年开始迎来史诗级跃升:前三季度营收激增146%至51亿元,净利润暴涨283%;同时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更达37亿至42亿元,同比增速最高预计超380%,全球市占率从2023年的第七位飙升至目前的第三位。

目前,在光通信产业迈向硅光子时代的临界点上,新易盛对美国Alpine收购绝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一场关乎技术主权与产业话语权的战略提前卡位。这场始于2017年、历时近四年深度整合的并购,本质上是将硅光技术的“确定性未来”,押注为新易盛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搏——当摩尔定律在电芯片领域正逼近物理极限,硅光子技术凭借光电子融合的颠覆性路径,成为解锁800G/1.6T及以上高速光模块的唯一钥匙。此次收购,新易盛不仅购得Alpine团队源自英特尔、博通的50余项硅光专利,更自此斩获了800G及以上光芯片自研的产业主导权,进而新易盛的全资子公司Alpine自此成为稳定的光芯片供应商(新易盛800G光模块单位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近20%)。

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技术壁垒的终极价值还是在于主导产业生态。Alpine既有的亚马逊、博通、Meta等巨头供应链通道,叠加其硅光技术在LPO(低功耗光模块)、CPO(共封装光学)领域具有行业领先性,赋能新易盛成为英伟达、亚马逊、博通等巨头的“技术共生体”,进而其LPO方案成功被英伟达采纳为以太网的最优解,同时CPO晶圆级封装技术更是于2025年进入小批量生产,适配1.6T及以上AI算力需求。

整体来看,这种深度绑定不仅带来新易盛的订单确定性,更是目前在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之下,Alpine的美国本土研发中心与生产线将成为新易盛规避关税不确定性的“缓冲阀”,进而可实现北美市场的本地化交付。同时更深层次的价值其实在于产业的垂直整合——通过整合Alpine的硅光芯片制造能力,新易盛打通了“光器件芯片制造——光器件芯片封装——光模块制造”全产业链路,光器件芯片是光模块成本中最高的部分,尤其是ROSA(光接收组件)、TOSA(光发射组件)这两个核心组件,成本占比可以接近60%,进而新易盛能自主加工光器件,也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光模块的毛利率。

03

快一寸是领先,慢一秒即出局

2019年,博通发布Tomahawk 4的交换芯片,以25.6Tbps数据交换能力,颠覆全球交换机行业的市场格局——其采用7nm工艺集成64个400G端口,同时将功耗与成本降低70%以上,进而不仅开始兼容400G光模块,更以压倒性的性能,自此宣告全球数据中心400G时代的正式开启。

回溯历史,每一次的交换芯片的推陈出新,其实都是行业新一代光模块开始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时间拐点。

六年后的2025年,博通再次引领行业技术革命,开始交付Tomahawk 6的交换芯片——以102.4Tbps数据交换能力,进而实现单芯片性能的指数级跃升(相当于Tomahawk 4的4倍),开始支持64×1.6T端口。此次Tomahawk 6的量产也提供CPO的版本,进而通过5nm工艺与CPO的深度融合,Tomahawk 6进一步降低了功耗与延时,为后续AI算力集群和超大规模网络互联提供了核心的底层支撑,也同时推动1.6T光模块开始进入商业化的倒计时。

从Tomahawk 4催生400G生态,到Tomahawk 5(2022年)推动800G普及,博通每一代交换芯片的发布都精准锚定光模块行业的升级周期。此次6月份Tomahawk 6的落地,无疑将开启全球数据中心开始迈入Tb级速率的全新时代。

可预见的未来,AI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式增长,正将新易盛推向下一个制高点——在硅光与CPO主导的下一代数据中心竞争之中,新易盛能否在光通信“军备竞赛”中持续领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对技术路线的预判,以及与上游行业生态的协同。进一步产业分析来看,未来四年内新建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平均容量将达到现有设施的2倍以上,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GPU密集型AI工作负载对高功率密度的刚性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容量增长目前呈现三重叠加效应:数量上新建的巨型设施持续落地(目前全球在建项目近500个);现有数据中心正通过硬件升级扩容(如更换高密度服务器与冷却系统);单位设施平均IT负载加速攀升(历史上单位容量翻倍仅需四年,远快于数量上的增长),进而上述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2030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总容量实现近三倍的增长。

目前,这一行业变革的背后是千亿美元级的资本投入(微软2025年数据中心预算达800亿美元,亚马逊2025年资本开支提升至1000亿美元),以及AI技术范式与能耗管理的根本性挑战——生成式AI不仅将扩大设施规模,更通过指数级提升功率密度迫使行业重构供电与冷却体系,自此标志着全球数据中心从“量变”向“质变”的演进。这一趋势预示着至2030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占据全球总容量的主导地位(约60%)。整体来看,此次自2023年由人工智能革命所引发的基建竞赛,其意义已然超越商业利润本身。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