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小米二季度经调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截至7月新车交付已突破30万辆

2025-08-20 19:07

(来源:金融虎网)

  金融虎讯 8月20日消息,日前,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公告。数据显示,小米第二季度总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213亿元,新车交付81302台,截至7月累计交付已突破30万辆。

  从总体收入来看,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显著增长。收入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889亿元人民币攀升30.5%,达到1160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得益于多个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力,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的崛起,成为推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手机×AIoT业务领域,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手机×AIoT分部收入从2024年第二季度的825亿元增加14.8%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947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面临一定挑战。智能手机收入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465亿元减少2.1%至455亿元,主要源于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下降,尽管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所增加。ASP下降主要是由于2025年4月推出的REDMI A 5系列拉低了境外市场ASP,不过中国大陆市场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销作用。

  出货量方面,智能手机出货量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42.2百万部微增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42.4百万部,主要得益于中国大陆出货量的增长,且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同比下降3.8%的情况下,小米实现了3.6%的逆势增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创下历史新高。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268亿元增加44.7%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387亿元。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加66.2%,这得益于出货量的增加以及中国大陆高端化战略推动ASP上升;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70.9%,得益于中国大陆智能手环及智能手表出货量和ASP的双增长;平板收入同比增加41.4%,则是全球市场Xiaomi Pad 7系列及Xiaomi Pad 7 Pro系列出货量增加的结果。互联网服务收入也稳步增长,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83亿元增加10.1%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91亿元,广告业务收入的增加功不可没。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无疑是小米本季度的最大亮点。该业务分部收入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64亿元大幅增长233.9%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13亿元。智能电动汽车收入由62亿元增加230.3%至206亿元,汽车交付量和ASP均实现增长。汽车交付量从2024年第二季度的27,307辆猛增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81,302辆,这得益于产能的成功提升;ASP由每辆228,644元上升10.9%至每辆253,662元,主要是交付了ASP较高的Xiaomi SU 7 Ultra。此外,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也由2亿元增加411.1%至6亿元,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服务及配件销售等收入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成本与利润方面,虽然销售成本有所增加,但整体毛利和毛利率实现提升。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成本为899亿元,较2024年第二季度增加27.5%。然而,毛利由184亿元增加41.9%至261亿元,毛利率从20.7%上升至22.5%。

  手机×AIoT分部毛利率有所上升,而智能手机毛利率因境外市场竞争加剧及低毛利率产品收入占比增加而下降;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因中国大陆高毛利率产品(如可穿戴产品及部分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上升及收入占比增加而提高;互联网服务毛利率因广告业务毛利率下降而有所下滑;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则大幅提升,从15.4%上升至26.4%,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以及交付高ASP产品等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营开支方面,研发开支、销售及推广开支以及行政开支均有所增加。研发开支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55亿元增加41.2%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78亿元,主要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相关研发投入加大;销售及推广开支由59亿元增加31.9%至78亿元,智能大家电销售额增加带动物流开支增加、销售及推广人员薪酬增加以及创新业务宣传广告开支增加是主要原因;行政开支由12亿元增加37.6%至16亿元,行政人员薪酬及专业服务费用增加导致了这一变化。

  在其他财务指标上,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由亏损转为收益,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净利润略有增加,其他收入保持稳定,其他收益净额、财务收入净额等均有所增长,所得税费用因应税利润增加而上升,期间利润和经调整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为235亿元,经营所得现金主要源于除所得税前利润,经贸易应付款项增加等调整,虽部分被存货增加抵销,但整体状况良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