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人车家全生态”:小米锁定增长确定性的核心密码

2025-08-20 17:01

出品|网易科技《态度》专栏

如果现在还有人跟你讨论“小米凭什么造车”,那他一定没看懂这个时代。

真正的战争,早已不是单点爆,而是生态闭环

4年前,52岁的雷军在正式宣布造车时,哽咽着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当时,或许没人想到,这场豪赌的终局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张网——一张“以人为中心”,覆盖生活每个角落的“人车家全生态”巨网。

2025年Q2,小米用一份亮眼的财报宣告了这个巨网强大的吸金能力:总营收1160亿,同比增长30.5%;净利润108亿,暴涨75.4%。更重要的是,三大业务板块首次实现“协同破局”:智能手机业务,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汽车单季交付8.1万台,截至7月累计交付已超30万台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表现同样亮眼,营收同比增长44.7%。

实际上,在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前,资本市场早已给出了利好信号——

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上调小米评级至“买入”,目标价大幅升逾30%至31.5港元;

6月,高盛将小米目标价由65港元上调至69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华尔街主流分析师对小米的共识评级为“超配、增持”……

可以说,资本将小米捧到风口浪尖,正是因为看中了小米AI和物联网(IoT)所缔造的“人车家全生态”背后,那不可估量的“隐藏价值”。

一场豪赌和一次降维打击

小米亮出全生态明牌

雷军曾断言:“智能汽车就是一部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或许,正式因为这份底气,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官宣造车。

当时,台下一片哗然。

那一刻,很多人都在掰着指头算账:造车要烧多少钱?成功率有多高?

但很少有人算清另一笔账:如果小米打通了人、车、家,会发生什么?

4年后,答案强势揭晓。

2025年Q2,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营收213亿元,同比激增234%。更恐怖的是,其生态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同期小米手机国内激活份额排名第一,其中⾼端智能⼿机销量在整体销量中占⽐达到27.6%,同⽐提⾼5.5个百分点;小米空调出货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超79万台,增长25%;洗衣机超60万台,增长45%,均大幅度跑赢大盘。

值得注意的拥有5台以上小米设备的用户达到2050万,同比增长20%以上,生态黏性愈发明显

这不是简单的捆绑销售,而是一场体验革命。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SU7 车主下班路上,用手机设定“回家模式”,车辆自动规划路线并同步至车机;进入地库前,家中空调已提前开启降温;车门打开的瞬间,客厅灯光缓缓亮起。

这就是生态的降维打击。

如今,小米率先跑通的这条“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已然是明牌,也吸引行业头部玩家纷纷跟进:长安与海尔合作共建“车家互联新生态”,美的与华为联手探索“鸿蒙生态下的人车交互”……

然而,当对手还停留在“你出设备、我出系统”的浅层联动时,截止2025年6月30日,小米AIoT 平台已连接 IoT 设备数9.89 亿台,开始进行场景收割。

这就像有人先盖好了一栋带电梯的高楼,而后来者还在地基,差距显而易见。

三块核心技术拼图

藏在生态背后的“黑暗森林”

生态竞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硬核技术的修罗场。

2021年,小米成立了上海玄戒技术有限公司,重启自研手机SoC芯片的研发。

从小米决定自研芯片起,便持续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冷嘲热讽。

但小米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最终,靠实力说话。

2023年,澎湃OS正式推出;2025年5月,自研3nm旗舰级SoC芯片玄戒O1发布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大陆第一家具备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芯片的科技企业;同期,多模态大模型MiMo-VL-7B开源——在评估真实用户体验的内部大模型竞技场中,成为开源模型第一12篇论文入选ICCV、ACL等顶会8月小米开源自研声音理解大模MiDashengLM-7B,在22个声音理解公开评测集上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三块技术拼图,构成了小米生态的“黑暗森林”——

第一层:芯片,生态的“心脏”

玄戒O1的性能参数相当漂亮——单核跑分突破3000,多核飙到9500分,GPU性能甚至超越了苹果的A18 Pro。

但更关键的是它与澎湃OS的深度融合——搭载玄戒O1的手机能够实现与小米汽车(如 SU7/YU7 系列)的无感解锁、车机联动等功能.

第二层:澎湃OS,生态的“神经中枢”

澎湃OS 2.0凭借全新视觉设计、更智能的AI 场景联动、更灵活的动态通知交互,以及覆盖近百款设备的升级路径,将小米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智能家电与电动汽车,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层:AI,生态的“大脑”

“超级小爱”不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进化为具备连续对话状态感知复合响应能力的数字管家它不仅能精准执行“关灯、控温、设闹钟”等日常操控功能,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小米在大语言模型领域的研发持续突破与落地,未来,超级小爱的智能潜力将迎来巨大的释放空间

小米的AI能力正在从感知向认知进化,这将是其生态最大的护城河。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设备消失,让体验直达。

海外战略

小米生态的“全球野望”

8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园爆发出一阵欢呼。

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Q2,小米手机以23%的份额在欧洲市场首次超越苹果,位居第二。距离小米进入这个市场,仅仅过去7年。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微博:“下一步,高端化是小米在欧洲的核心战略。”

而在东南亚地区,小米手机销量升至第一,中东、拉美稳居第二,60 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排名前三,69 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

尽管全球手机市场寒意弥漫,多数厂商被迫收缩战线、转向保守,卢伟冰却信心十足他直言“小米手机的全球增长,还远未触达天花板。”

这句话背后,是小米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未来三到五年,大踏步冲进“全球两亿台俱乐部”。

要实现这一目标,小米不仅要“保量”,更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

事实上,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领域成绩斐然:高端机型销量占其整体智能手机销量的比例达27.6%,同比提升 5.5 个百分点;4000-5000 元价位段优势持续扩大,以 24.7% 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5000-6000 元价位段更实现显著突破,市场份额达 15.4%,同比提升 6.5 个百分点。

在卢伟冰看来,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未来,小米将坚持“规模增长、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增长” 三者并重的策略,“一句话,量和价,小米全都要。” 

这绝非盲目自信,基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底气下的必然选择。

确实,小米在海外市场的野心,远不止于手机业务。

第二季度财报业绩电话会上,卢伟冰高调宣布,小米汽车2027年将进军欧洲。这意味着,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将在海外市场完成落地。

通过“人车家全生态”,小米输出的是一套完整的智能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智能设备,因此,其海外业务增长,不容小觑。

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小米总收入或超1万亿元,净利润逾1000亿元,如若实现,市值可达到2.5万亿元,与比亚迪、特斯拉和苹果相当。

而要实现这一点,小米需要充分发挥其“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力,对此,雷军给出的解决案依然是——“技术为本”!

2000亿赌注和终极战场

为什么说小米的增长确定性最强?

2025年5月26日,雷军在微博上放出重磅消息坚持技术为本,持续长期投入,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未来五年,再投入2000亿!

评论区瞬间沸腾,有人算账:平均每天烧掉1.1亿。

但如果你看懂小米的生态逻辑,就会明白这不是烧钱,而是筑墙。

这堵墙有多高?

放眼全球科技行业,迄今为止真正能把“揣在兜里的手机、开在路上的汽车、放在家里的家电”织成一张无缝协同网络的,仅有小米。

即使竞争对手能造出和SU7一样好的车,能做出和米家一样智能的家电,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一套无缝连接的生态体系。

因为这需要芯片、OS、AI的协同进化,需要10亿设备的测试反馈,需要跨场景的用户行为数据。

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

小米比行业早5年布局生态,早2年实现闭环,这个时间差是致命的。

现在的小米,已经进入“飞轮效应”的加速期:更多设备→更多数据→更智能AI→更好体验→更多用户→更多设备...

这个飞轮一旦转起来,就很难停止。

写在最后:

一场关于“确定性”的残酷游戏

在洛杉矶,特斯拉的机器人餐厅人满为患,Optimus机器人熟练地把爆米花端到面前。

但无论它多么炫酷,都做不到“你刚买红薯,家里烤箱就开始预热”。

这就是生态的残酷:单点突破再惊艳,也打不赢系统战争。

未来5年,我们会看到更多科技公司陷入增长焦虑:手机卖不动了,汽车卷不动了,家电利润薄了...

但小米很可能是个例外。

不是因为它的手机更好,或者汽车更便宜,而是因为它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生态网络。

从拿起手机,到开车上路,再到回到家中,每一台设备都在默默协作,都在帮你省心省力。

这种“无缝体验”一旦习惯,就再也回不去了。

正如一位用户所说:“小米最可怕的不是产品多好,而是它让你再也离不开。”

这就是小米的战略明,也是所有竞争对手的集体噩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