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0 17:01
如果现在还有人跟你讨论“小米凭什么造车”,那他一定没看懂这个时代。
真正的战争,早已不是单点爆发,而是生态闭环。
4年前,52岁的雷军在正式宣布造车时,哽咽着说:“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当时,或许没人想到,这场豪赌的终局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张网——一张“以人为中心”,覆盖生活每个角落的“人车家全生态”巨网。
2025年Q2,小米用一份亮眼的财报宣告了这个巨网强大的吸金能力:总营收1160亿,同比增长30.5%;净利润108亿,暴涨75.4%。更重要的是,三大业务板块首次实现“协同破局”:智能手机业务,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汽车单季交付8.1万台,截至7月累计交付已超30万台;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表现同样亮眼,营收同比增长44.7%。
实际上,在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前,资本市场早已给出了利好信号——
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上调小米评级至“买入”,目标价大幅升逾30%至31.5港元;
6月,高盛将小米目标价由65港元上调至69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华尔街主流分析师对小米的共识评级为“超配、增持”……
可以说,资本将小米捧到风口浪尖,正是因为看中了小米AI和物联网(IoT)所缔造的“人车家全生态”背后,那不可估量的“隐藏价值”。
一场豪赌和一次降维打击
小米亮出“人车家全生态”明牌
雷军曾断言:“智能汽车就是一部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或许,正式因为这份底气,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官宣造车。
当时,台下一片哗然。
那一刻,很多人都在掰着指头算账:造车要烧多少钱?成功率有多高?
但很少有人算清另一笔账:如果小米打通了人、车、家,会发生什么?
4年后,答案强势揭晓。
2025年Q2,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营收213亿元,同比激增234%。更恐怖的是,其生态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同期小米手机国内激活份额排名第一,其中⾼端智能⼿机销量在整体销量中占⽐达到27.6%,同⽐提⾼5.5个百分点;小米空调出货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超79万台,增长25%;洗衣机超60万台,增长45%,均大幅度跑赢大盘。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5台以上小米设备的用户达到2050万,同比增长20%以上,生态黏性愈发明显。
这不是简单的捆绑销售,而是一场体验革命。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SU7 车主下班路上,用手机设定“回家模式”,车辆自动规划路线并同步至车机;进入地库前,家中空调已提前开启降温;车门打开的瞬间,客厅灯光缓缓亮起。
这就是生态的降维打击。
如今,小米率先跑通的这条“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已然是明牌,也吸引行业头部玩家纷纷跟进:长安与海尔合作共建“车家互联新生态”,美的与华为联手探索“鸿蒙生态下的人车交互”……
然而,当对手还停留在“你出设备、我出系统”的浅层联动时,截止2025年6月30日,小米AIoT 平台已连接 IoT 设备数9.89 亿台,开始进行场景收割。
这就像有人先盖好了一栋带电梯的高楼,而后来者还在打地基,差距显而易见。
三块核心技术拼图
藏在生态背后的“黑暗森林”
生态的竞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硬核技术的修罗场。
2021年,小米成立了上海玄戒技术有限公司,重启自研手机SoC芯片的研发。
从小米决定自研芯片起,便持续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冷嘲热讽。
但小米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最终,靠实力说话。
2023年,澎湃OS正式推出;2025年5月,自研3nm旗舰级SoC芯片玄戒O1的发布,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大陆第一家具备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芯片的科技企业;同期,多模态大模型MiMo-VL-7B开源——在评估真实用户体验的内部大模型竞技场中,成为开源模型第一,12篇论文入选ICCV、ACL等顶会;8月,小米开源自研声音理解大模MiDashengLM-7B,在22个声音理解公开评测集上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三块技术拼图,构成了小米生态的“黑暗森林”——
第一层:芯片,生态的“心脏”
玄戒O1的性能参数相当漂亮——单核跑分突破3000,多核飙到9500分,GPU性能甚至超越了苹果的A18 Pro。
但更关键的是它与澎湃OS的深度融合——搭载玄戒O1的手机能够实现与小米汽车(如 SU7/YU7 系列)的无感解锁、车机联动等功能.
第二层:澎湃OS,生态的“神经中枢”
澎湃OS 2.0凭借全新视觉设计、更智能的AI 场景联动、更灵活的动态通知交互,以及覆盖近百款设备的升级路径,将小米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智能家电与电动汽车,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层:AI,生态的“大脑”
“超级小爱”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而是进化为具备连续对话与状态感知复合响应能力的数字管家,它不仅能精准执行“关灯、控温、设闹钟”等日常操控功能,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小米在大语言模型领域的研发持续突破与落地,未来,超级小爱的智能潜力将迎来巨大的释放空间。
小米的AI能力正在从感知向认知进化,这将是其生态最大的护城河。
但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设备消失,让体验直达。
海外战略
小米生态的“全球野望”
8月6日,北京小米科技园爆发出一阵欢呼。
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Q2,小米手机以23%的份额在欧洲市场首次超越苹果,位居第二。距离小米进入这个市场,仅仅过去7年。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微博:“下一步,高端化是小米在欧洲的核心战略。”
而在东南亚地区,小米手机销量升至第一,中东、拉美稳居第二,60 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排名前三,69 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五。
尽管全球手机市场寒意弥漫,多数厂商被迫收缩战线、转向保守,卢伟冰却信心十足,他直言:“小米手机的全球增长,还远未触达天花板。”
这句话背后,是小米清晰而坚定的目标——未来三到五年,大踏步冲进“全球两亿台俱乐部”。
要实现这一目标,小米不仅要“保量”,更要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
事实上,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领域成绩斐然:高端机型销量占其整体智能手机销量的比例达27.6%,同比提升 5.5 个百分点;4000-5000 元价位段优势持续扩大,以 24.7% 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5000-6000 元价位段更实现显著突破,市场份额达 15.4%,同比提升 6.5 个百分点。
在卢伟冰看来,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未来,小米将坚持“规模增长、产品结构优化、高端增长” 三者并重的策略,“一句话,量和价,小米全都要。”
这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基于“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底气下的必然选择。
确实,小米在海外市场的野心,远不止于手机业务。
在第二季度财报业绩电话会上,卢伟冰高调宣布,小米汽车2027年将进军欧洲市场。这意味着,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将在海外市场完成落地。
通过“人车家全生态”,小米输出的是一套完整的智能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智能设备,因此,其海外业务增长,不容小觑。
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小米总收入或超1万亿元,净利润逾1000亿元,如若实现,市值可达到2.5万亿元,与比亚迪、特斯拉和苹果相当。
而要实现这一点,小米需要充分发挥其“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力,对此,雷军给出的解决方案依然是——“技术为本”!
2000亿赌注和终极战场
为什么说小米的增长确定性最强?
2025年5月26日,雷军在微博上放出重磅消息:坚持技术为本,持续长期投入,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未来五年,再投入2000亿!
评论区瞬间沸腾,有人算账:平均每天要烧掉1.1亿。
但如果你看懂小米的生态逻辑,就会明白这不是烧钱,而是筑墙。
这堵墙有多高?
放眼全球科技行业,迄今为止,真正能把“揣在兜里的手机、开在路上的汽车、放在家里的家电”织成一张无缝协同网络的,仅有小米。
即使竞争对手能造出和SU7一样好的车,能做出和米家一样智能的家电,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一套无缝连接的生态体系。
因为这需要芯片、OS、AI的协同进化,需要10亿级设备量的测试反馈,需要跨场景的用户行为数据。
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
小米比行业早5年布局生态,早2年实现闭环,这个时间差是致命的。
现在的小米,已经进入“飞轮效应”的加速期:更多设备→更多数据→更智能AI→更好体验→更多用户→更多设备...
这个飞轮一旦转起来,就很难停止。
写在最后:
一场关于“确定性”的残酷游戏
在洛杉矶,特斯拉的机器人餐厅人满为患,Optimus机器人熟练地把爆米花端到你面前。
但无论它多么炫酷,都做不到“你刚买红薯,家里的烤箱就开始预热”。
这就是生态的残酷:单点突破再惊艳,也打不赢系统战争。
未来5年,我们会看到更多科技公司陷入增长焦虑:手机卖不动了,汽车卷不动了,家电利润薄了...
但小米很可能是个例外。
不是因为它的手机更好,或者汽车更便宜,而是因为它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生态网络。
从拿起手机,到开车上路,再到回到家中,每一台设备都在默默协作,都在帮你省心省力。
这种“无缝体验”一旦习惯,就再也回不去了。
正如一位用户所说:“小米最可怕的不是产品多好,而是它让你再也离不开。”
这就是小米的战略明牌,也是所有竞争对手的集体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