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20 10:2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出现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部分上市保险公司选择停止披露月度保费收入数据。
中国平安于2025年1月14日披露了2024年全年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后,便再未发布月度保费公告;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也采取了类似做法。目前,这三家险企已连续7个月未披露月度保费数据。这一变化并非统一行动,在A股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仍按月披露保费数据。
中国平安近期在“上证e互动”平台的回应,为这一变化提供了部分解释:切换新准则后,原保险保费收入不能完全反映保险公司尤其是人身险公司的保险服务收入情况,此项也不是目前监管部门要求必须披露的信息。保险经营每个季度都有波动,短期数据对投资者价值不大,公司更注重价值指标,而非规模指标。
事实上,月度保费数据披露虽并非监管部门硬性要求,但也是中国保险行业的一种惯例。多年来,投资者和分析师已习惯于通过这些高频数据观察险企业务动态,形成了一套基于保费规模的增长评估体系。如今,这一惯例被打破,标志着行业信息披露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从国际视角看,部分知名保险公司也通常不披露月度保费信息。例如,美国第二大从事个人险种业务的财险和意外险的保险公司好事达(Allstate),主要精力放在保险费率算法的制定和调整上,并未有公开资料显示其会披露月度保费信息。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主要通过应用程序和官方网站后台更新实际分红数据,也未见其披露月度保费信息。法国安盛集团(AXA)披露信息的重点在年度财务报告等方面,通常也不披露月度保费信息。
客观而言,保险公司披露月度保费信息有利有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披露月度保费数据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帮助投资者、监管部门和公众更及时地了解公司的经营动态。特别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月度保费数据可作为短期投资决策的参考,及时捕捉公司业务变化趋势。
然而,弊端也不容忽视。月度保费受季节、政策、促销活动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数据的短期波动可能无法真实地反映公司长期经营状况,容易误导投资者或公众。为维持月度数据的“好看”,保险公司可能过度关注短期业绩,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而忽视长期风险管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经营。
当然,经营理念的转变是停发月度保费数据的深层原因。停止披露月度数据,有助于险企将重心从短期冲刺转向长期战略规划,例如,发展保障型产品、提升内含价值、优化业务结构等,从而提升经营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这也反映了头部险企从“唯规模论”向“唯价值论”的战略转型。
险企停止披露月度保费数据是转型中的一种探索,符合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然而,市场透明度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也须警惕数据缺失带来的新挑战。比如,可能会加剧市场信息不对称。对于投资者而言,月度保费数据是评估公司经营动态、预测业绩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一数据的缺失,可能增加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尤其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更易受到影响。
解决这一不对称性的关键,在于险企能否通过其他渠道增加市场透明度。例如,在季度报告中,提供更丰富、更细致的业务结构、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数据,以弥补月度数据缺失带来的信息空白;定期举办投资者交流会、业绩说明会,主动与市场沟通,解答疑问,增加投资者沟通频率与深度;在符合保护商业秘密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披露一些能反映经营质量的数据。
总的来说,部分险企停止披露月度保费,是保险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一变化既反映了行业走向成熟的积极态势,也对市场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还需要险企、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与保护投资者权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