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消费贷纷纷提额,最高至百万元!消费者得警惕......

2025-08-20 16:38

“最高额度100万元,年化利率3.2%起”。

近期,《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接到多个自称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可以提升消费贷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以上。

记者调查发现,在监管部门叫停消费贷利率内卷后,各大银行转而打起了额度牌。在金融提振消费的政策倡导下,数十万元的消费贷随处可见,有的银行消费贷的可贷额度甚至超过百万元。

这么高的额度真的能贷到吗?

大额消费贷有没有潜在风险?

消费者该如何正确对待?

01

百万消费贷频现

“融e借”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记者8月18日在工行App上看到,目前该产品额度最高可达100万元,最长期限7年。额度同样达到百万元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的“网捷贷”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建易贷”。

百万元消费贷渐成标配。 截图自某银行App

百万元消费贷渐成标配。 截图自某银行App

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也不甘落后:

💳光大银行推出最高额度150万元的“白领E贷”,年化利率3.5%起,最长贷款期限5年。

💳平安银行的“橙e贷”和兴业银行的“兴闪贷”,额度也高达100万元,年化利率3%起。

💳上海银行推出最高100万元的“家装信义贷”,年化利率3.5%起,最长贷款期限5年。

💳因苏超火出圈的江苏银行,不仅高调推出100万元大额消费贷,还举办贷后抽苹果手机等大奖活动。

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某银行推送的促销短信中,消费贷的最高额度还只有30万元,今年已经提升到了100万元。

消费贷提额并非突然:

今年3月,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

同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将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同时明确,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随后,各银行闻风而动,一方面提升消费贷额度,另一方面延长还款期限。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大额消费贷是银行为争夺贷款市场份额,增强产品吸引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一种手段。

02

额度与宣传可能大相径庭

在福建工作的大斌今年准备装修购置多年的房子,由于去年将手头的钱用于提前还房贷,手头比较紧,于是想用银行的大额消费贷来装修。然而,在某银行App提交申请材料后,银行给出的贷款额度却只有15万元。在另一家宣称最高可贷50万元的银行,大斌提交材料后,贷额度虽然提高到了18万元,但利率却要3.5%。

贷款中介冯经理告诉记者,消费贷是纯信用贷款,银行普遍风控较严,大额消费贷更是瞄准优质客群。银行审核重点会放在征信和负债方面,比如信用卡发卡机构不超过6家,单张额度使用率不超过80%;无当前逾期,历史无连续3期或累计6次逾期记录;征信查询方面,要求2个月内少于4次,6个月内少于8次等。 

记者调查发现,只有提交申请材料,系统才会根据申请人的信用评分、收入水平、还款能力、工作单位、房贷情况等因素给出可贷额度,这个额度与宣传的百万额度可能大相径庭。而且,很多银行的大额消费贷瞄准的是新客,或者白名单优质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各银行App在申请页面均标明,该产品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合作,不会收取额外中介费用。银行人士提醒,千万别相信中介可以帮助提额或者有利率优惠的宣传。

03

抵制非必要透支

银行力推大额消费贷,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伴生了潜在风险。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多家金融机构因消费贷被挪用受到监管部门处罚。

2025年7月,因“贷后管理不尽职”“信贷资金被挪用”等六项违法违规行为,海尔消费金融被青岛金融监管局罚款205万元,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去年10月,因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被罚50万元。

此外,浦发银行宿迁分行、交行通化分行、农行三门峡分行等机构,也在去年因为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限制性领域收到罚单。

王鹏认为,大额消费贷不仅对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要求较高,也要求银行提升贷后管理水平。

对于消费者来说:

大额消费贷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但是,大量高额度的消费贷可能会导致居民债务水平过快上升,而长期限的贷款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总体还款成本会增加,尤其是“先息后本”的还款方式在后期需要一次性偿还较大金额的本金,这很可能会加大违约风险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今年7月发布风险提示,消费应建立在自身稳定收入和实际可承受范围基础上。借贷前务必全面、客观评估未来收入预期及持续还款能力,充分考虑潜在风险,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盲目攀比,进行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消费,尤其要警惕大额网贷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