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9 15:50
在北京亦庄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的220余家国内外顶尖机器人企业参与其中。
各家企业都拿出自己的王牌产品,携带总共上千件展品参与此次机器人盛会。包括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在内的100余款首发新品成为展会最大亮点。此次大会也让外界见识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机器人大会闭幕后,又迎来了热度更高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然而,却有一家以“机器人”作为名字的知名公司,大概率没有参加大会。
我们说的,并不是上市前紧急改名的「地平线机器人」。
就是这样一场但凡任何一家机器人公司都不会错过的盛会,作为主办方北京市在机器人赛道的“亲儿子”——九号机器人公司却大概率缺席。
与「地平线机器人」的骚操作正相反,在登陆科创板前夕,九号机器人公司将上市公司的名字突然改为「九号公司」,但无论是其海外母公司仍沿用「九号机器人」的名字,还是其北京公司的英文名中仍包含“bot”关键词,均表明九号机器人玩的是一场认知游击战。
无论如何,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机器人竞赛中,九号机器人公司最终掉队了。似乎连在行业大会里露个面、刷个存在感的底气都没有。时至今日,九号公司从早年踌躇满志的定位科创,已沦落到靠卖两轮电动车和平衡车等代步工具,以及割草机等“伪”机器人产品来实现成长。
在如今中国制造业在向科技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迈进的同时,九号机器人公司却在开倒车。
要说国内哪家公司没什么真家伙,却硬往机器人概念上蹭,九号公司绝对是其中之一。
按理来说,九号机器人的起点并不低,还差点成为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先驱。
早在2012年,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还未被广泛认知。来自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出身的高禄峰和王野,在北京成立了九号机器人公司(英文名称为NinebotLimited),分别担任董事长和CEO。
成立之初,九号公司就将智能服务机器人作为业务重点发展方向。而且,创始人王野在毕业后一直从事机器人研究。
然而,可能是看到彼时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存在障碍,创始团队果断放弃了这一赛道,转向此时方兴未艾的平衡车。
不过,起初九号公司平衡车业务发展得并不顺利。直到融到钱之后在2015年完成了对全球平衡车龙头——Segway的“蛇吞象”,九号公司经营才有了起色,进入了正向发展轨道。
2019年末,九号机器人公司又杀入了城乡结合部的标配——两轮电动车市场。很快,走高端智能路线,让九号的两轮电动车俘获时尚年轻群体,类似于理想汽车主打家庭出行概念。九号机器人公司得以在交通出行赛道上站稳脚跟。
虽然此期间,九号机器人公司还相继研发出酒店送餐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勉强称为“机器人”品种,但实际上的经营与研发方向却与真正的机器人赛道渐行渐远。
实际上,九号机器人公司很早就已经与雅迪、小牛、绿源跑在一个赛道了。最好的例证就是,在九号公司申请A股上市时,交易所并不认可其“机器人”属性。
2019年,九号公司向上交所提出上市已申请,披露的招股书中一直在使用“九号机器人”这个简称。但交易所却关注到“公司名称是否有误导投资者之嫌”。在上交所上市委会后意见中,对公司名称中包含“机器人”提出了质疑,指出公司名称与实际业务结构存在不一致等情况。
对此,九号公司在《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的回复》中解释称:一方面,公司主要产品——电动平衡车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归类为服务机器人领域;另一方面,公司中文名称“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参照公司英文名称NinebotLimited翻译而来,不存在主动的夸张性误导陈述。
当然,如此牵强附会的解释,交易所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最终,在顶不住交易所的多轮质疑后,九号机器人公司不得不临时将北京公司及上市主体的简称,从“九号机器人”改为“九号公司”。
如今,交易所对其机器人属性的质疑应验了。
首先,从业务体量来看,九号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相关收入少得可怜。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九号公司两轮电动车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11%,排名第二的平衡车及滑板车业务收入占比18.57%。加上全地形车收入占比4.58%,交通出行类产品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重高达81.26%。
业务类型 |
收入额(亿元) |
占收入比重 |
电动车 |
68.23 |
58.11% |
平衡车及滑板车 |
21.80 |
18.57% |
全地形车 |
5.38 |
4.58% |
其他产品 |
14.29 |
12.17% |
配件及其他 |
7.72 |
6.57% |
收入合计 |
117.42 |
100% |
九号公司的业务收入结构,数据来源:九号公司2025年半年报
2025年半年报虽然没有披露九号公司机器人的收入,但从收入构成来看,不会超过12%。根据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其机器人业务收入规模较小,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6.3%。
其次,如果单纯是少而精也罢,但九号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产品还非常低端,甚至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
目前,九号机器人公司只有两类机器人产品——送物/送餐机器人和割草机器人。
其中,送物/送餐机器人主要服务于酒店,也就是“烂大街”的酒店送餐机器人。实际上,这一行业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相关的产品也琳琅满目,是红海状态。
早在2014年,欧美就诞生了数十家酒店配送机器人企业。国内市场也从2016年开始爆发,包括澳博信息、擎朗智能、穿山甲机器人等玩家也开始在这个领域布局。
再看割草机器人产品。由于国内私家花园比较稀缺,因此该产品主要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以美国消费品认知度比较高的Segway品牌进行销售。
这一产品主要替代传统割草机,实际上,割草机器人充其量算是一个智能化服务设备,称其为机器人比较牵强,技术门槛还不如扫地机器人。目前科沃斯等扫地机厂商以及格力博等园林设备制造商,均已经涉足这一领域,推出相关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割草机器人主要面向美国市场。在中美贸易冲突大背景下,若美国征收高额关税,产品价格必然上涨,可能会削弱九号公司割草机器人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
总体来看,与其说九号公司是一家机器人研发公司,不如说是一家卖代步工具的消费品公司。九号公司对标的公司应该是雅迪、台铃、绿源电动车三巨头,而非宇树科技、优必选这样的从诞生之日起专注于机器人赛道的科技企业。
近五年,九号公司两轮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从2021年的13.34亿元暴涨到的2024年72.11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也从14.6%一路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8.1%。公司近几年收入增长主要靠两轮电动车畅销拉动的。
本来可以在两轮电动车赛道舒服赚钱,去年开始,九号公司又开始频频蹭机器人热度。显然是看到了机器人概念股在资本市场的大杀四方——其又是强调旗下送餐机器人和割草机器人的“智能化含量”,又是碰瓷大热的英伟达,大肆宣传即将联合推出的移动平台Nova Carter AMR。
高禄峰在2024年曾表示,希望把机器人的概念放到公司产品里。在今年5月的媒体沟通会上,他还说到,九号公司目前仍在观望和学习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与发展。
产品矩阵中连扫地机器人都没有,现在再把机器人业务捡起来,九号公司可谓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近期,北京市经开区就喊出到2027年底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但相比杭州、深圳,北京市在这个领域要逊色不少。而曾被北京市寄予厚望的九号机器人公司似乎要负一定的责任。
早在2019年,北京市领导走访调研了九号机器人公司,提出公司要“加大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力度,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政府还就给公司送上了“服务包”,政策支持可见一斑。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九号公司在机器人领域似乎让政府失望了。不仅没有拿得出手的机器人产品,就连北京主场的机器人大会都缺席。
北京市眼看这个亲儿子扶不起,似乎也放弃了。2023年11月,北京市经开区联合优必选、小米等产业方成立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股东名单中并没有九号公司的身影。
股东名称 |
持股比例 |
北京行者天工机器人有限公司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8.57% |
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28.57% |
北京京城机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
28.57% |
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14.29% |
合计 |
100%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股东结构,来源:风鸟APP
在本次机器人运动会上大放光彩的「具身天工Ultra」,就是该机器人研发联盟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起成员的小米,似乎也失约了世界机器人大会。其实自从2021年和2022年相继发布了四足机器人CyberDog和人形机器人CyberOne之后,小米在该领域再无新进展。
九号公司备受质疑的不仅是机器人含量,还有其科创属性。
早在2019年4月,九号公司就向科创板提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是第一批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之一。几经波折,公司最终于2020年10月登陆科创板,创下“VIE+CDR”上市首例。
不得不说,彼时的科创板刚刚开板,对于拟上市的科创属性要求还在持续探索当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上交所对科创板上市公司已形成了清晰的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试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去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科创板八条)也提出,要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如今的九号机器人公司,无论是两轮电动车、平衡车还是送物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和科创板定位要求显相距甚远。换句话说,如果按照现在的科创板上市标准,九号公司很难达标。
九号公司得以A股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享受到了科创板刚刚起步的政策红利。事实上,在科技型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方面,九号公司也很难经得起推敲。
追溯到2013年,九号公司凭借加入小米生态链,核心产品平衡车销量有了起色,业绩也开始扭亏为盈。但在第二年,公司便遭遇了全球平衡车鼻祖Segway的专利阻击。
2014年9月,九号公司被Segway以400余项专利为武器起诉,指控其平衡车产品专利侵权,并引发美国政府发起“337调查”,亚马逊随即下架中国平衡车产品。一旦败诉,九号公司或将彻底失去美国这个最大的平衡车市场,核心业务也将受到重仓。
面对这一情况,可能是由于技术底气不足,九号公司创始人没有硬刚,而是选择“拥抱”。2015年初,九号公司联合小米和红杉中国等财团,完成了对Segway“蛇吞象”收购。九号公司也由此获得了Segway积累的400多项平衡车基础专利。
面对专利诉讼的无能为力,似乎暗示了九号公司的平衡车存在模仿甚至复制海外成熟平衡车技术的嫌疑。
有意思的事,在“蛇吞象”收购Segway之后,九号机器人公司利用收购来的专利,在国内搞起了专利诉讼,北京相关部门也支持其诉讼请求。
自收购之后,九号公司不仅成为平衡车领域的全球老大,而且拓展至技术路线相似的多元化领域,比如滑板车、全地形车、两轮电动车、割草机器人等。
靠着收购而非自研,九号公司收获了业务起步的核心技术。
2016-2017年年间,小牛电动车凭借其时尚外形和智能化操作颠覆了消费者对两轮电动车只是代步工具的传统认知,引领一波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潮。
眼见小牛高端电动车路线获得成功之后,九号公司嗅到了商机,大步迈进技术门槛并不高的两轮电动车行业。
实际上,高端两轮电动车并不高端,仅仅是传统电动车上加入了与手机、APP相关联的功能罢了。比如,九号公司号称其智能电动车搭载的自动锁车、智能解锁、APP实时追踪、人机交互等“黑科技”,也不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竞争对手也都有。
高端两轮电动车的高毛利必然引来其他头部玩家来分一杯羹。近期,电动车巨头爱玛就推出了高端子品牌“零际”,主打高性能的电动摩托车市场。雅迪也推出了摩登系列车型,开始以“她经济”切入高端女性市场。
除了面临更多来自竞品的挑战之外,九号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显示,九号电动车累计投诉量高达4166件,遥遥领先于同行对手。电机故障、电池虚标、定位失灵、屏幕变黑等质量问题屡见不鲜,还有售后乱收费、拖延维修、拒绝开具发票等问题,损害了品牌信誉。
近些年,九号电动车爆出多起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去年7月,九号电动车接连出现在上海、重庆、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消防部门的电动车火灾通报案例中,引发了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关注。
今年2月,网上爆出了一些关于“九号电动车无任何碰撞的情况下突然主架断了”的消息,引发了互联网热议,甚至有部分网友在评论区晒出了疑似九号电动车的“断头”照片。
消息爆出后,九号公司官方正式回应称其为谣言,并且表示
“坚决打击负面水军造谣行为,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内容,将坚决抵制。”
九号电动车还是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问题抽查结果的常客。
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2024年上半年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九号电动车有7批次电动自行车被检测不合格,问题包括整车质量、充电状态主回路保护、互认协同充电、布线、反射器、照明和鸣号装置等。
无独有偶,今年7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4年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在抽查的电动车中,有12批次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九号电动车赫然在列,问题是淋水涉水性能不合格。
九号公司面向国外市场推出的产品也翻车了,Segway可谓劣迹斑斑。
今年3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官网发布通知,因存在跌倒危险和严重受伤风险,Segway召回Segway Ninebot Max G30P和Max G30LP两款滑板车产品,约22万辆。据悉,Segway已受到68起有关折叠装置故障的报告,其中包括20起受伤事件,伤情包括擦伤、瘀伤、撕裂伤和骨折。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CPSC对Segway的第一次召回。
去年11月,CPSC也发布了一则对Segway的召回通知,对象是旗下P100S电动滑板车,召回原因是这款滑板车的前叉存在断裂风险,会对骑行者造成摔倒和受伤危险。虽然此次涉及商品数量仅有1400辆,但收到的前叉断裂报告却多达有31份,还包括6份受伤报告。
Segway的产品还在2022年和2023年先后两次被CPSC召回,对象分别是两款全地形车和一款儿童自行车的头盔。
2025年,九号公司罕见地比较早披露其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取得历史最佳的半年报业绩。
与此同时,创始人却迫不及待要减持套现。
根据九号公司8月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5家持有公司存托凭证的外资股东,计划转让1438.89万份九号公司的存托凭证,占公司存托凭证总数量的比例为2.00%。
而这5家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均是由九号公司创始人高禄峰、王野控制的企业。这也意味着,如果此次存托凭证减持成功,那么减持后的金额将进入两位实控人的“腰包”。
从估值上来看,目前九号公司的PE(TTM)为26.55倍,显著低于科创板平均水平147.01倍。
实控人借利好减持套现,却与高业绩增长和低估值形成巨大反差,背后似乎透露着九号公司的高增长或将难以持续的担忧。
脱下机器人概念的外衣,九号公司就是一家销售两轮电动车、平衡车等代步工具以及割草机器人、送餐机器人一类低端机器人的制造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