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9 11:05
■文远Robotaxi高增长怎么来的?
■小马智行与文远智行的财务异同
■双子星选择了怎样不同的路线?
作者|于米
如果要问什么行业有望在接下来几年里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突破口,Robotaxi绝对不容忽视。有机构甚至预测,Robotaxi的市场规模将会从2023年的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457亿美元,实现91.8%的复合年增长率。
而在资本市场,两家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于去年10月25日和11月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波澜。捷足先登的文远知行,也抢下了“Robotaxi第一股”的称号。
然而,相比这个名号,实际的业绩表现才是公司能否“活下去”的根本。目前,Robotaxi还停留在“看上去很美”的阶段,两家公司也持续经营多年仍然未能接近盈利。如今上市以来的首个上半年已然收官,他们在Robotaxi业务上各自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01
文远知行:
“836.7%”,是噱头还是真有料?
7月31日,文远知行率先公布了2025年Q2财报,总体透露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Robotaxi业务的表现——收入同比增长836.7%,达到4590万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低位跃升至36.1%,比起2025年Q1的22.3%也有显著的增长。
有了Robotaxi业务的助推,文远知行2025年Q2总营收达到1.27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0.8%,显示整体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2025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的总营收逼近2亿元。
不过,“836.7%”背后,现实情况也并非全然乐观。
首先,根据现有数据可以反推,文远知行去年同期的Robotaxi营收大概在490万元左右。这样的低基数更容易制造出“暴增”,其代表的现实意义并没有看上去那样夸张。
这份财报里还花了不小的篇幅强调与中东(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以及Uber的合作。通过上线Uber平台的方式,文远知行的Robotaxi已经在阿布扎比落地并扩大了车队规模,接下来还计划进军利雅得和迪拜。
但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意味着Robotaxi这一季度的营收增长依赖于中东市场以及大客户Uber,增长有脆弱的一面。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文远知行的业务又可以分为卖产品和卖服务。
前者是销售无人巴士、无人出租车(Robotaxi)、无人环卫车和相关传感器套件,后者是提供包括自动驾驶相关的运营和技术支持服务、ADAS研发服务以及智能数据服务。
与一年前相比,文远知行在服务收入上并没有太大变化,2025年Q2为6740万元,同比增长4.3%。拉动营收增长的是产品收入,大部分要得益于Robotaxi和环卫车的硬件销售。
文远知行的CFO李璇在2025年Q2业绩电话会中也表示:“目前(Robotaxi)由硬件在支撑增长,而随着运营走向成熟,服务收入与收益共享模式会带来长期的上行空间。”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文远知行离Robotaxi业务的成熟期还有一段距离。能够通过硬件的销售实现自我“造血”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不能及时转型,也可能会变成“硬件供应商”。
汽车、手机行业都呈现出硬件利润越来越薄,企业更想通过“服务”来赚钱的趋势。
但不管是硬件还是服务,文远知行的毛利率波动都比较大,尤其是服务业务。2022年至2024年,其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为46%、47%、34.6%,到了2025年Q2,毛利率却降低到9.8%。
整体毛利率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2022年、2023年保持在40%以上,但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在30%左右。
文远知行处于盈利模型还未跑通的早期阶段,费用类开支是比成本类开支更重要的支出,其中研发费用是重中之重。而其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超过6亿元,而收入还不到2亿元。
财报还显示,剔除股权激励后,行政费用同比增长了93.8%,文远知行给出的解释是,这主要是由于上市后产生的审计和法律合规服务费增加了2890万元。
总体来看,文远知行2025年上半年亏损7.92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8.82亿有所收窄。但就调整后净亏损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5.95亿元反而比去年同期的3.16亿元扩大了不少。
今年5月,文远知行的创始人兼CEO韩旭在公开访谈中说:“企业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技术创造价值、产生利润。文远知行不可能一直‘烧钱’。”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文远知行账面上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及短期理财类资产合计约58.2亿人民币。“燃料储备”相对充裕,短期之内尚不会有资金危机。
02小马智行:
营收结构生变,亏损扩大
小马智行2025年Q2的营收1.54亿元,同比增长75.9%,上半年合计总营收2.54亿。从营收体量来看,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还拉不开明显的差距。
但与文远知行靠“硬件产品不同”,小马智行本季度最强劲的增长势头来自于技术授权与应用这一板块(包括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车联万物和其他技术服务)。
相比去年同期,该公司的技术授权与应用营收从744万元跃升到了7460万元,同比实现了901.8%的飙升,一举重新成为其营收最高的业务。
小马智行指出,与客户在自动驾驶配送方面的合作,促进了自动驾驶域控(ADC)的订单和交付增加。
2024年充当营收“支柱”的Robotruck业务反而是有所下滑,但幅度并不大,从2024年Q2的7572万元缩减到了2025年Q2的6820万元。
当然,资本市场最关心的还是小马智行在Robotaxi业务上的表现。在这方面,他们交出的答卷是单季度营收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在财报中,小马智行称增长来自于用户使用率提升、一线城市需求扩大以及车队规模的扩张。
小马智行还透露,六、七月份小马智行已经与北汽、广汽合作量产了200辆Robotaxi,其旗下Robotaxi的数量已经来到了500辆,有望实现1000辆的年度目标。而来自Robotaxi乘车费用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300%。
不难注意到,光从账面上看,小马智行的Robotaxi营收还不及文远知行的1/4,但这是由于二者的业务范围有所不同。在小马智行的财报中,Robotaxi的营收来自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和按次计费的乘车费用,并不含硬件销售费用。
除了增长点不同,小马智行的财务表现与文远知行相似,包括毛利率波动大、研发费用水平相近且持续造成高额亏损、账面宽裕暂时没有资金危机。
2025年Q2,小马智行的毛利率实现转正,从2024年同期的-0.3%转为16.1%。不过和去年全年相比,16.1%的毛利率改善并不多。在发展早期,尚未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之前,毛利率波动较大也比较正常。
与此同时,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小马智行的净亏损都在扩大,2025年Q2已经攀升至3.82亿元,上半年合计亏损6.5亿元。
小马智行暂时也没有资金短缺之虞。根据财报披露,截止到2025年6月30日,其持有现金等价物及长短期理财投资的总额为53.6亿元。
今年7月10日,美国做空机构灰熊曾发布报告,对小马智行提出了财政状况恶化的“指控”,其中就包括巨额亏损。
目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处境都是——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盈利信号,收入依然远远无法填补支出。经营情况没有明显变差,但也没有质的改善。资金储备还可以烧一段时间,但一直这样烧下去也不是办法。
在无人驾驶发展早期,研发是保持技术先进性无可避免的支出,这方面无法节流,但如果迟迟无法实现规模化,以研发为代表的费用就会成为吞噬资金的黑洞。
所以,关键在于规模化的拐点何时到来。
03Robotaxi双子星:
都在等拐点,前景如何?
历史、成瘾性构成了白酒的稳定性需求,再加上有品牌壁垒、毛利率高,白酒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一家成立于2016年,一家成立于2017年,成立时间相近。从背景来看,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小马智行的彭军和楼天城,文远知行的韩旭)都曾供职于百度,可以说都拥有百度基因。
尽管小马智行的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从规模化和无人化两个标准看,其他公司已经落后牌桌上的Waymo、百度和小马智行两年半时间”,但从营收和估值等数据来看,两家公司其实并没有拉开数量级差距,仍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再加上上市前,两家公司都曾在某个阶段号称“Robotaxi第一股”,因此也不免长期被外界拿来相互比较。但两家公司也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说是代表了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路线的两种思考。
文远知行的业务面铺得要更开一些。除了Robotaxi,基于核心平台WeRide One,他们还开展有自动驾驶小巴、无人物流车、无人驾驶扫路机等多条L4业务线。
在逐步布局L4业务的同时,文远知行也在积极通过市场需求更为旺盛的L2业务进行创收,实现“两条腿走路”。在其官网上,文远知行将自身定位为一家业务横跨L2到L4的公司,并且L2级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是产品矩阵的主要板块之一。
2023年,光是来自博世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研发订单,就让文远知行的服务收入增长超过1亿元。
文远知行重点发力海外业务,是目前唯一一个拿到六国牌照(沙特、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和美国)的自动驾驶公司。实际上,文远知行相对较高的毛利率,很大部分靠的就是竞争环境相对缓和的海外市场拉升。
相比之下,小马智行从一开始就更专注于发展L4。即便当同处自动驾驶领域的其他公司纷纷为了生存转向L2时,他们也没有急着入场,而是相信做好了L4之后,可以降维去做L2。
业务线来说,小马智行相对文远知行更为聚焦,主要分为Robotruck、Robotaxi、技术授权与应用大板块。诚然,当下小马智行的Robotaxi业务的营收占比最小,但其他业务可以复用公司的技术积累,小马智行也希望其收入也能够对前者实现反哺。
瞄准车规级量产也是小马智行在设计自动驾驶系统时的重点考量。通过与广汽、北汽、丰田等主机厂的合作,小马已经推进到了第七代车型,激光雷达、计算芯片等零部件的成本快速下降,这些都是在为之后的大规模投放铺路。
与文远知行积极出海的“外放”风格相比,小马智行的战略部署要更加“内收”一些。他们没有那么“国际化”,却也拿下了一个行业第一——他们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北上广深都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服务的自动驾驶公司。
一个共识是,只有做到规模化并且实现单车盈亏平衡,才能真正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
从最近的一些动作来看,他们也确实在往这个目标前进:小马智行刚在上海浦东开始了运营,通过微信即可打车;文远知行则在北京开始了7×24小时的测试直播……
只是,那个关于拐点的“魔法数字”到底是多少?渗透率以什么样的轨迹提升?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当然,你完全可以认为,在所处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客单价和成本等变量都有所不同的情况下,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会走出不同的道路。我们仍在等待Robotaxi领域的拐点到来,两家公司的隔空较劲,也还将继续下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