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青岛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挥主业优势深耕产业场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2025-08-19 06:21

“产业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产业”,青岛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挥主业优势深耕产业场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财务公司:从“资金管家”到“产融协同者”

作为持牌非银金融机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正成为青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不可忽视的“特种兵”。

记者自青岛金融监管局获悉,截至目前,青岛共有6家持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分别为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海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港口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财务公司山东分公司和青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定位已从单纯的“集团资金管家”向“产融协同赋能者”不断升级,盈利不再局限于资金归集与调剂的短期收益,而是服务集团战略、助力产业升级的长期价值沉淀。

“产业中最懂金融、金融中最懂产业”,青岛辖区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基于对产业逻辑更深层次的理解,依托于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深耕产业场景,以“懂产业”的金融智慧为桥梁,以“数字+服务”的机制为支撑,一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赋能正悄然发生。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青岛辖区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涉及家电、港口、饮料、建筑、石化五大行业,资产总额达1675.91亿元,比年初增长2.58%,存款、贷款总额分别为1008.63亿元、828.0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86%、5.21%。

深度嵌入集团主业

深度嵌入集团主业,凭借贴近产业、信息对称等独特优势,产融协同,逐步成为集团企业畅通产业链资金循环的重要金融抓手,是青岛辖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鲜明特质。

长期以来,产业链末梢企业因财务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融资渠道并不通畅,青岛辖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凭借与产业系统的深度直连,构建起“产业数据—信用评估—资金投放”的闭环体系,将融资流程从按“天”计算提速至以“秒”为单位的极速响应。

在海尔胶州多联机互联工厂会议室的大屏上,海尔财务公司负责人指着一份特殊的“风控清单”介绍,“融e贷”通过对接集团产业系统,实时抓取下游经销商采购订单、回款周期、库存周转等关键经营数据,并将动态产业指标转化为信用评估依据,既实现了秒批秒贷、随借随还,又确保了“数据安全留存集团、金融服务直达末梢”。

“外部金融机构授信看静态报表,财务公司决策凭产业‘脉动’。”这位负责人一语道破两者的本质差异。

上述融资服务与经营需求的即时匹配成效显著。自2022年上线以来,“融e贷”已累计投放资金超20亿元,覆盖经销商2000余家。在破解经销商融资困境的同时,也有效拉动了海尔集团产品销售,形成“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良性互动。

“产业需求所指,金融服务所向”的描述精准勾勒出财务公司的价值坐标。

海信财务公司积极发挥“金融合伙人”机制优势,为成员单位提供个性化、嵌入式的金融解决方案。每家成员单位都配备了专属金融顾问,深入一线了解业务脉络,精准匹配金融工具,打通产业端与资金端的“中梗阻”。

“我们公司的员工一人就是一支队伍,深入现场、了解项目、对接银行。”海信财务公司负责人表示,“把金融解决方案‘嵌入’业务环节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产融一体。”这种管家式服务不仅提升了响应速度,更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切实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海信财务公司在产业链金融领域展开差异化布局。2025年,公司重点服务1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7家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多元化金融手段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压力。

“我们为制造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确保贷款快速投放,同时精简审批流程,将平均审批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海信财务公司负责人介绍。

数字化拓维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一大优势还在于,通过打通与集团相关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金融业务线上化、自动化处理;借助大数据风控模型对企业能力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

无论是智能风控、在线放款,还是远程结算、动态资金监控,青岛辖区财务公司普遍以数字技术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验与风险管控能力,在合规与创新的平衡中,重塑财务公司金融服务的生态格局。

作为山东港口集团统一的资金平台,山东港口财务公司在服务全省450余家成员单位的过程中,重点推进“场景金融”机制建设,助力小微成员单位破解“融资难、融资慢”难题。

“传统贷款机制,难以精准匹配港口业务场景,成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许多小微成员单位存在‘用款频、额度小、信息杂’等特征。”山东港口财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山东港口财务公司借力数字化创新搭建融资便利体系,围绕港口物流、物资采购等高频业务场景,构建起多层级、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如“薪金贷”“订单贷”等专属产品专为中小企业设计,贷款审批更快、额度更灵活,截至目前,已覆盖成员单位小微企业50余家,累计投放资金超40亿元。

为提升工作效率,山东港口财务公司还上线“港小酷”智能客服,落地业务、统计、风险等领域16项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

海尔财务公司打造了“智能金融中枢”,建设数字员工“小科”,并将AI大模型应用于合规金融智库。2025年,公司正式接入人民银行ELGS电子保函平台,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突破传统银行保函供给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一站式”电子保函服务。

海信财务公司在推进金融科技方面也持续加码。自2025年起,公司加快引入大数据与AI能力,在结算层面实现自动匹配最优路径,在风控层面构建动态模型。与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也让金融产品从“一次性贷款”升级为“动态授信+信用管理”组合,更加符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

区域金融新力量

8月5日,青岛金融监管局公布相关批复,同意青岛啤酒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20亿元人民币变更为30亿元人民币,股东及股权比例保持不变。

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内啤酒行业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此次增资,折射出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产融结合提升竞争力的普遍趋势。增资获批,不仅为青岛啤酒财务公司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更为制造业产融结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不止于青岛啤酒财务公司增资的案例。

从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设的“第一锹土”,到海信集团的高端化转型,再到海尔集团生态转型的“关键一跃”,在每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都有财务公司的身影。

更多时候,财务公司的价值不体现在锦上添花的繁华处,而在雪中送炭的紧要时。

当下,这类既是产业专家又是金融行家的机构正在发展壮大。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236家财务公司,行业表内资产总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4.82%。

“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本质区别在于产业基因。”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青岛财务公司通过“产业思维”而非“金融思维”服务集团,在资金成本、审批效率、定制化服务上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正缘于此,青岛财务公司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仍有广阔空间。

下一步,海尔财务公司将全场景、全流程、多维度地去解决产业的需求,努力消除金融与产业间的隔阂;深度融入集团智慧住居、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生态,在智慧楼宇、医疗设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

山东港口财务公司将继续深耕港航金融,在金融服务上持续创新港口特色产品,在科技上用大数据优化风控与资金管理,为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综合服务商提供金融支撑。

以产业思维做金融决策,用金融工具服务产业升级,让金融活水真正浸润到实体经济的每一寸土壤,青岛财务公司正在努力书写产融结合的精彩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9日2版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9日2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