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I+”赋能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装备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论坛在京召开

2025-08-18 22:26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应用,8月18日,由中国铁道学会指导,中国中车集团、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AI+”赋能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装备新质生产力发展技术论坛暨第九届中国中车智能制造业务创新论坛在北京宽沟会议中心启幕。2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融合创新,擘画“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新蓝图。

01

智启新程,创联生态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表示,将持续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加速前沿技术在铁路场景落地,让智能、绿色、安全成为轨道交通的新名片。

中国中车副总裁刘可安指出,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首批“AI+”行动中唯一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中国中车愿与全球伙伴共建开放生态,让人工智能成为驱动轨道交通与清洁能源装备迭代跃升的“超级引擎”。

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副司长刘燕表示,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海神针”。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既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更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基。

开幕式由中国中车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秘书长于跃斌主持。

02

“智”汇交锋,洞见未来

13场主题报告紧扣“AI+”前沿,纵论产业范式革新。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组组长于海斌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制造新范式及前景展望》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制造新范式的途径,提出了工业人工智能技术谱系,展望了工业人工智能全面和体系化赋能先进制造业前景。

同济大学左建勇教授以《工程智能视角下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探索》为主题,聚焦轨道交通工程智能案例,生动展现了工程智能在推动行业创新升级、构建未来智慧轨道新图景中的巨大潜力与核心价值。

随后,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包尔固德等11位专家分别从面向轨道交通的工程人工智能案例、中车人工智能发展实践与思考、中车斫轮大模型赋能产业数智化变革、中车人工智能统一服务平台、数据在智能运维中的关键作用、AI技术在清洁能源装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融入轨道交通的现状与未来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这一系列精彩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论坛搭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桥梁,进一步明晰了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融合发展的“路线图”与“施工图”。下一步,各方将以更开放的生态、更协同的创新、更落地的场景,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中国高端装备在全球竞争中持续领跑。

— —

来源:中车研究院

排版:赵常宇

审核:李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