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8 17:26
近期,全球轮胎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一边是以普利司通、米其林为代表的传统巨头,通过大规模关厂、出售非核心资产,进行“瘦身”与聚焦;另一边,以赛轮轮胎、中策橡胶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则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前瞻的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产能扩张与产业链整合的浪潮。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正重塑着全球轮胎产业的新格局。
巨头“断腕求生”:聚焦高端,剥离低效资产
全球轮胎行业龙头普利司通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战略收缩。继7月初宣布出售泰国炭黑工厂后,8月初又以7000万美元将墨西哥炭黑业务出售给美国卡博特公司。这已是其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剥离上游原材料资产。放眼全球,普利司通的“瘦身”计划触目惊心:美国田纳西州La Vergne工厂关闭、西班牙工厂裁员235人、阿根廷工厂裁员740人、中国沈阳TBR工厂被赛轮轮胎收购……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勾勒出其从“规模扩张”向“利润优先”的战略转型。
普利司通的困境并非个例。米其林在2025年6月宣布关闭巴西瓜鲁柳斯工厂,直指“亚洲进口产品大量涌入导致产能过剩”;固特异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核心轮胎业务已陷入亏损,不得不通过出售OTR和邓禄普品牌等一次性收益来“粉饰”报表。同样,横滨橡胶也宣布永久关闭其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农业轮胎工厂,并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的新建基地。
战略内核: 巨头们的“收缩”并非衰退,而是主动的战略进化。面对亚洲低成本品牌的强势冲击、原材料价格高企及部分国家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它们正果断剥离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产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高端乘用车轮胎、新能源车轮胎等“高价值”领域,全力打造“无与伦比”(Dan-Totsu)的市场竞争力。
中企“逆势扩张”: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化提速
与巨头们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轮胎企业正以“狂飙突进”之势,加速全球版图的扩张。
海外布局多点开花: 赛轮轮胎宣布投资2.91亿美元在埃及建设第五个海外基地,年产360万条轮胎,旨在利用埃及的区位和政策优势,辐射中东、非洲及欧洲市场。中策橡胶则在印尼MTI工厂扩建正式动工,并计划在同一地点配套建设炭黑生产设施,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此外,万力轮胎的柬埔寨工厂、通用股份的泰国二期、贵州轮胎的越南项目等,均是中国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落子。
国内产能升级如火如荼: 在国内,一场轮胎产业的“军备竞赛”同样激烈。玲珑轮胎安徽基地、万力轮胎从化三期、赛轮轮胎董家口项目、山东优越橡胶超高性能轮胎项目等,总投资动辄数十亿,新增产能数千万条。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总产能,更聚焦于高性能、绿色化、智能化的新一代轮胎产品,推动中国轮胎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战略内核: 中国企业的扩张,是从“单一轮胎制造商”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升级。通过向上游原材料(如炭黑)、下游制造设备延伸,并深度融合绿色制造与智能技术,构建起更强的成本控制力和供应链韧性。同时,通过海外建厂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更贴近终端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行业格局重塑:两条路径,一个未来
全球轮胎行业的分化,是市场规律与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日本企业的“守成之困”: 以普利司通为代表的日本轮胎企业,曾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但如今,其商用车轮胎(TBR)业务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最终选择全面退出。经销商关系疏远、在新能源和原配市场反应迟缓、线上业务乏力等问题,使其在与中国品牌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核心优势,是其应对挑战的无奈之举。
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 中国企业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理念。它们不仅扩大生产规模,更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全球化布局的协同效应。通过“收购+自建”双轮驱动,赛轮轮胎收购普利司通沈阳工厂,中策宣布在浙江安吉新建炭黑工厂,正是全球轮胎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资源正在从传统巨头向新兴力量转移。
普利司通沈阳工厂已摘牌
全球轮胎行业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百年巨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战略收缩,追求“少而精”的高质量发展;另一边是中国新锐力量以雷霆万钧之势进行全球扩张,追求“大而全”的综合竞争力。未来的全球轮胎市场,将是这两种发展模式、两种商业哲学的直接对话。谁能更好地平衡成本与创新、规模与效益、全球化与本地化,谁就能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