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关停 VS 在建!中国聚烯烃能否复制“韩国模式”?

2025-08-18 17:13

(来源:WELINK化工)

  回顾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韩国化工企业在亚洲金融危机(1997)和全球化工低迷期(2000s初)通过低价收购资产+技术引进+政府支持,实现逆周期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工需求复苏,韩国凭借提前布局的产能+低成本优势快速填补市场真空。

  当前聚烯烃行业呈现"欧美收缩、中国扩张"的新格局,与韩国当年的战略机遇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有人说,

“韩国人当年就是在低谷期扩张

经济一回暖全面占领市场”

  论断是否有其合理性?中国聚烯烃行业的未来将如何演变?我们拭目以待。

  过去18个月,欧洲化工巨头陆续宣布永久或阶段性关停聚烯烃装置——壳牌决定2025年底前关闭荷兰Moerdijk 7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科思创永久关闭德国Brunsbüttel 5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HDPE)装置......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炼化、万华化学以及中沙古雷合资项目,合计超过800万吨/年乙烯、丙烯下游聚烯烃产能正在土建或试车。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2027年中国预计新增聚烯烃产能占全球同期增量的60%以上。

  大量新增产能集中在通用料(如拉丝、注塑、膜料等),导致这些中低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卓创资讯等机构的报告明确指出,PP和PE的中低端型号已进入产能过剩时期。

  格物致胜数据显示,2024年聚丙烯(PP)产量达3433.2万吨,但实际有效需求仅3200万吨,过剩超200万吨,库存周转天数高达60天,毛利率下降3个百分点。2024年乙烯产能利用率不足70%,远低于国际产能利用率85%~90%的健康水平。

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主要化工品2025年上半年平均利润历史分位数均在50%以下,比如煤制丙烯、油头丙烯、乙烷裂解、油头乙烯、PDH利润在历史10年的分位数分别为36%、36%、36%、27%、0%。

形式如此严峻

为何国内众多企业仍在布局?

1、高端化转型:突破进口替代瓶颈

  政策驱动层面,"十四五"规划已将高端聚烯烃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精准施策"的支持体系。吉林通化、辽宁盘锦等地通过建设国家级中试基地、实施阶段性税收减免等政策组合拳,加速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生态。

  市场需求层面,我国聚烯烃产业呈现"总量过剩与结构失衡"的典型特征。尽管2025年行业综合产能突破新高,但前四月数据显示仍存在数百万吨净进口缺口,核心症结在于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茂金属聚乙烯/聚丙烯、高碳α-烯烃、光伏级PO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特种材料,其技术壁垒覆盖催化剂设计、聚合工艺控制、改性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直接制约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生物医用材料、5G电子化学品等战略领域的发展。

  产业升级层面,头部企业正通过差异化布局抢占价值高地。盛虹石化依托炼化一体化优势,打造全球最大高端EVA生产基地;万华化学20万吨/年POE装置的顺利投产,精准破解光伏胶膜原料国产化难题;宝丰能源则聚焦煤制烯烃路线,重点突破高附加值聚乙烯专用料制备技术。值得关注的是,这类高端产品的毛利率可达20%-30%,较传统通用料的5%-8%形成显著溢价,充分验证了技术升级带来的价值跃迁。

2、原料与工艺升级: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成本优势与政策导向共同推动轻烃裂解(如乙烷裂解、丙烷脱氢PDH)成为新增产能主流,其成本普遍低于传统油制或煤制路线,在2025年新增产能中占比显著提升。同时,轻烃制烯烃碳排放更低,契合“双碳”目标,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企业通过纵向整合与灵活生产强化竞争力:

  • 大型炼化一体化或原料优势企业(如拥有稳定煤/轻烃资源): 整合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在通用料市场保持韧性,并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支撑。

  • 新建产能配置: 多采用LDPE/EVA柔性装置,实现产品灵活切换,有效规避同质化风险。

各技术路线特点与应对:

  • 煤制烯烃: 在新疆、内蒙古等富煤区,成本较石脑油路线低2000-3000元/吨。宝丰能源凭借规模化与领先的单耗控制,即使在2024年行业亏损期仍保持盈利。

  • PDH路线: 2024年平均亏损达882元/吨。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如金能化学应用Spherizone技术)提升高端品比例,逐步改善盈利。

  • 乙烷裂解: 受益于北美乙烷价格优势,2024年成本较石脑油路线低3010元/吨,保持较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提到的聚烯烃新增产能部分实为淘汰落后产能后的置换升级。 例如,万华化学对其百万吨乙烯装置进行原料多元化改造,由丙烷转向乙烷。乙烷制乙烯工艺收率更高、物耗能耗更低,并能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原料,显著提升其乙烯产业链的整体效益与抗风险能力。

3、资本与战略布局:全球化布局与出口市场开拓

  聚烯烃产业正呈现"集群化布局+资本化驱动+全球化拓展"的三维升级态势。在产业链整合层面,荣盛集团、中石化等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扩建项目深化纵向延伸,构建起从原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集群,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与协同优势。

  资本运作成为产业扩张的重要推手。作为化工领域战略要地,聚烯烃行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企业通过IPO、债券发行等多元融资渠道获取扩张资金,为产能建设与技术升级提供坚实支撑。这种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型。

  在出口市场开拓方面,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赋能+区域渗透"双轮驱动提升国际竞争力。以金能化学为例,其采用Spheripol与Spherizone双工艺技术,开发出满足汽车轻量化、新能源电池封装等高端需求的产品,2025年前两个月聚丙烯出口量突破4万吨,全年预计达20万吨,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据源一产业链数据显示,2025年1-3月中国出口越南的聚乙烯和聚丙烯金额创新高,达1.18亿美元,印证了海外市场对高端产品的强劲需求。

  另外,国际市场格局变动为中国企业创造新机遇。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当地286万吨烯烃产能关停,形成可观的市场缺口。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与技术突破,正加速填补这一空间,在全球化布局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种"国内集群化深耕+国际市场化拓展"的战略协同,正在重塑全球聚烯烃产业的竞争版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