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8 10:11
(来源:辰珵)
北京,2025年8月11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基因工程机器交流大会(CCiC)暨第二届全球生物开发者大会(Synbiopunk)于8月8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圆满收官。本届大会以“生物学的21¼站台”为主题,寓意生物学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前沿。本次大会首次融合CCiC学术交流与Synbiopunk产业共创双轨特色,吸引了全球超千名合成生物学研究者、产业开发者及青年学子参与,共同探索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跨界生态:CCiC与Synbiopunk首次整合,构建“学术-产业-社群”闭环
中国生物基因工程机器交流大会(CCiC)创办于2014年,是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青年学术社群组织。全球生物开发者大会(Synbiopunk)由小熊猫生物(Ailurus Bio)发起,致力于链接更广泛的开发者、产业界和研究者,探索技术落地与社群共建,并在2021年举办了Synbiopunk首届生物开发者大会(上海),构建富有活力的生物科技交流合作网络。
本届大会首次整合两大平台优势,本届大会突破了传统学术会议‘重理论、轻落地’的局限,打造覆盖“前沿洞察、学术竞赛、开源共创”的跨界生态,为全球合成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开放模式’的参考样本。
产业共创:技术落地案例
小熊猫生物创始人郭昊天博士以“生物编程”为母题为本次大会开幕。郭昊天博士提到,
“生物是目前人类已知唯一能够控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能够实现从纳米精度的自组装到重构全球尺度的气候和物质总量,而今天我们在合成细胞结构、遗传线路和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上的长足发展,会为我们进一步开发生物系统为生产力工具,带来很好的机会”。
作为案例,郭昊天博士围绕着蛋白质生产工艺中的表达纯化需求,介绍了小熊猫生物将表达体系优化效率提高数个数量级的超高通量载体筛选平台Ailurus vec,以及替代传统耗材和工艺流程的合成生物法蛋白纯化技术PandaPure的最新进展和全新发布。
“蛋白质仍然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工业的核心,是绝大多数药物、生物催化的表现形式。随着Alphafold2等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和推广,今天设计一个蛋白质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但是真的在实验室里拿到真实的蛋白质并展开测试,仍然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合成生物学能够提供很好的使能技术,作为我们的工具加速研究,并带来几个数量级的增量。”
丹纳赫生命科学、Opentrons、领挚科技、大橡科技等企业,也均携最新技术亮相,展示高通量自动化实验平台、DNA桌面合成仪、类器官芯片等创新成果。
由郭昊天博士主持,大会特邀DNA合成技术的上下游代表,擎科生物副总裁赵春德、领挚科技合伙人康康、Twist Biosciences亚太副总裁Mark Dupal、Alamar Biosciences大中华区总经理韦利峰、新锐科学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邹绍忠,从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角度,共同探讨DNA合成技术的下一次跃进是什么。
圆桌嘉宾韦力峰以Alamar基于DNA标签抗体的蛋白组技术面向神经性疾病应用场景进行产品开发为例,特别指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应基于自己的技术特长,选择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为终端科研和产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围绕这一话题,赵春德、康康、Mark Dupal分别分享了,他们如何拓展DNA合成领域不同的技术前沿,从擎科生物专注组装工艺的优化,实现“72小时”响应的基因合成服务,领挚科技采用TFT芯片技术来集成高通量DNA合成以实现本地部署,到Twist Biosciences在上游化学反应的优化从而能够实现长达300个碱基的单链DNA的合成。
由小熊猫生物联合创始人江山主持,Opentrons 大中华区总经理窦守文、华恒生物首席 AI 科学家薇静初、芯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一名、亚马逊云科技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技术总监方康等产业界嘉宾,共同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实验室自动化等前沿技术对合成与工程生物学的行业推动。
在这场圆桌交流中,董一名与薇静初率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物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分享见解,内容既包含芯宿科技在蛋白质工程方面的实践探索,也涵盖华恒生物在发酵优化领域的经验成果。随后,窦守文和方康分别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自动化平台与云服务平台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中为行业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进一步丰富了讨论维度。谭译泽则从行业生态角度出发,分享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对科技领域知识传播与商业推广方式的独到思考。最后,各嘉宾对行业现状达成共识:高质量的生物数据在当下依然是稀缺资源,其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前沿洞察:学术领袖对话
大会特邀欧洲合成生物学先驱、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Ariel B. Lindner教授,与小熊猫生物创始人郭昊天博士展开‘炉边对话’,回顾合成生物学自1980年代萌芽至今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新型学术机构与产业孵化的经验。
关于什么是合成生物学,学科的边界在哪里,Lindner教授表示,
“使用可预测的方法去改造生物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合成生物学的工作……我所在的实验室(Zelig Eshhar)80年代末发明的CAR-T技术,是非常漂亮的人工设计的细胞功能,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当然也是‘合成生物学’的工作,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一个学科名称”。
作为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巴黎生物铸造厂(Paris Biofoundry)的联合创始人,Lindner教授分享了他创办新型学术机构20年以来的理念和经验教训:
(和商业公司不同)我们建立新型学术机构并不是以让他永存为目标工作的,相反只要在这里获得受教育的人离开学校后,能带着同样的精神去影响他们下一代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就是成功的;随着学术机构和项目的成长,我们也要控制扩张的节奏,以保持学生和研究院的水平和人才密度。
大会还特别邀请了天津大学吴毅教授,南开大学张立云教授,清华大学张数一副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张寿悦研究员,分别围绕“基因组大片段DNA设计与合成”、“光电酶催化体系设计”、“生物系统智能设计”、“蛋白质结构进化”等方向展开主旨报告,揭示合成生物学在方法学、绿色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天津大学吴毅教授报告现场
南开大学张立云教授报告现场
清华大学张数一副教授报告现场
大会始终强调开源共享与社会责任。在‘生物安全与责任’圆桌论坛中,清华大学包堉含博士主持讨论,天津大学薛杨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璐研究员等嘉宾共同探讨全球生物技术伦理规范,平衡创新与风险。
自组织交叉联动:
本次大会沿用了Synbiopunk的自组织会议(Unconference)的传统。
与会者可自主发起议题、展示成果、深度对话,打破传统会议的‘单向输出’模式,聚焦于行业生态内的真实诉求、挖掘新的力量、聆听新的声音。本次大会围绕“基因合成的传统与信任问题”、“生命技术时代的美学变异”、“镜像生命”、“虚拟细胞”、“无细胞蛋白筛选”、“合成生物学与消费品”、“AI智能体”、“加速计算”等话题展开专题讨论,吸引了来自英伟达、字节跳动、领挚科技、Bio-Protocol、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等产学研代表参与,探索合成生物学与多种前沿学科的汇聚融合。
同期举办多场卫星会及闭门交流,深化产学研协作。丹纳赫生命科学与昌发展股份共同举办的“合成生物学前沿应用与未来趋势”研习班,围绕高通量与自动化平台等议题展开,并参观了丹纳赫北部创新中心的相关平台。Opentrons 举办“智汇蛋白·驭见未来”蛋白质组学自动化私享会,则聚焦技术落地场景,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而在Synbiopunk × 锦秋小饭桌 AI4S 专场上,Synbiopunk的参会嘉宾们,能以闭门分享的形式,边吃边聊,共同探讨产业界的最新动向和进展。
席间不乏许多犀利和尖锐的讨论。
“在2020年前后创业的时候,AI的上一波热潮刚褪去,那时候谈AI可能反而是个‘降低估值的标签’,所以大家都说自己是合成生物学平台公司。”
“X公司的AI4S的业务可能并不能对标任何一家传统意义上科技服务平台,而是……”
“美国公司在发展三代测序服务时,主要是切中当下本土服务差的问题,这种商业模式无法直接复刻到中国。目前国内几家三代测序……”
“欧美头部药企现在都在做转型,那么随着他们基础设施搭建完成,商业机会会相较2-3年前变得更明确……”
青年力量:Synbiopunk Challenge——110+队伍的创新实践与成果
本次大会融合了CCiC传统交流板块与Synbiopunk Challenge的评审机制。来自国内外110多支队伍参与了项目和海报展示,覆盖基础科学进展、诊断、医疗、环境、时尚与美妆、生物制造、生物修复、农业、食品、气候、软件与人工智能、太空、艺术设计等赛道,探讨合成生物学在广阔下游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最终,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SUSTech-BIO 、 国防科技大学的NUDT-CHINA、西交利物浦大学的XJTLU-Software三支队伍分别斩获了一、二、三名,并收获了来自小熊猫生物(Ailurus Bio)提供的超高通量载体筛选系统、合创生物工程(Opentrons)的OT-2移液机器人、贻如生物生物基皮革臂包、领挚科技寡核酸池和微阵列等赞助。
未来展望:合成生物学迈向“智能造物”时代
本届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成为产业变革的催化剂。随着AI、自动化技术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耦合,从酶工程到生物制造的全链条效率显著提升。正如大会主办方所言:“未来,生物科技将像编程一样简单,而中国青年开发者正站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
主办方与支持机构
本届大会由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协会、北京寻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ilurus Bio 小熊猫生物)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协办,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探微书院、国防科技大学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队伍的协办。
本届大会得到了来自合创生物工程(Opentrons)、丹纳赫生命科学(Danaher Life Sciences)、凯丽环球(CalerieLife)、擎科生物、华恒生物、衍因科技、领挚科技(LinkZill)、拓唯思特生物科技(Twist Bioscience)、心像屿科技(Pallas AI)、呈源生物(Rootpath)的赞助支持;以及来自亚马逊云科技(AWS)、英伟达、香港天与Artech工作室、贻如生物(SynMeta bio)、无名资本、锦秋基金、循因缉药等机构的特别支持。
关于小熊猫生物 小熊猫生物(Ailurus Bio)是生物和细胞编程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专注于通过DNA编码系统指令活细胞行为,大幅简化并加速生命科学研究。其旗舰产品PandaPure®蛋白表达纯化系统创新性地通过控制细胞内从头构建细胞器实现蛋白纯化,相较传统流程可降低最高90%的复杂度与成本。作为大规模并行实验的开拓者,小熊猫生物凭借为全球100多家客户生成超2000万个数据点的经验,持续推出如Ailurus vec超高通量载体筛选等平台,以超低成本生成海量生物数据,为生命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强大支持。北京寻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小熊猫生物在华业务运营主体,致力于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方引入全球领先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与产业发展。
关于Synbiopunk全球生物开发者大会
Synbiopunk 生物开发者大会,旨在为每一位生物开发者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合成生物学行业各群落联动,打通领域主干的信息流通,最终实现更好的合成生物学生态圈环境。大会汇聚包括上游的技术平台、下游的生物方案使用者、推动技术进步的学者、有生物需求的相关企业、布局产业的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者,推动各方的直接沟通,帮助各方构建有效合作。Synbiopunk也是最早在生物科技领域实践“非会议”(Unconference)的平台,是由参与者推动并创建的会议,以最大化会议的交流深度和密度。
关于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协会 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协会发端于中国生物基因工程机器交流大会(CCiC)大会,自2014年起中国iGEM参赛者(iGEMer)自发组织全国性交流会议CCiC大会,并成立CCiC执行委员会,并于2020年,与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共同成立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协会。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协会作为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的二级机构,致力于为中国地区合成生物学、工程生物学青年爱好者提供公益服务,推动合成生物学、工程生物学的科学普及,积极参与相关学科领域中广大师生的交流合作,促进工程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