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8 15:39
■ 中国工业报 吴晨 王珊珊
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奔涌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营收与产量的“双高增长”。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行业营业收入同比激增27.8%,工业机器人产量以35.6%的增速,持续巩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地位。随着中国电子学会最新发布的船舶制造、农业生产等十大人形机器人潜力应用场景,“机器替人”的产业图谱正加速覆盖实体经济全领域。
资本与技术的共振,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达到高潮——格斗场上的拳击机器人引人瞩目:场外京东(09618.HK)已斥资40亿元完成对六家具身智能企业的闭环投资;硬件厂商松延动力凭借2000台人形机器人订单斩获亿元合同;软件企业OpenMind则借区块链协议重构行业估值逻辑。
这场狂欢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机器人ETF(159770,ETF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在大会开幕日盘中实时净申购达2800万份,基金份额、规模均在深市同标的产品中位居第一。
但火热图景下也暗藏挑战——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新注册机器人企业同比猛增43.8%,远超去年全年增速。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待提升、人形机器人商用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企业数量激增恐加剧低水平竞争,产业亟需穿越“量产前夜”的转型阵痛。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带动增长
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质量检测等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进而推动需求快速增长。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我国机器人市场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这背后与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进入加速兑现的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企业对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的需求愈发迫切。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质量检测等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 性,进而推动需求快速增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中国工业报表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夙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从需求端看,汽车、新能源、3C电子等行业正在经历产能扩张和结构升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等领域,对焊接、涂胶、装配、检测等工序的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过去引入机器人更多是为了“降成本”,现在则更多是为了“提质量”和“保一致性”,这直接拉动了工业机器人的批量采购。
本土技术进步缩短落地周期
本土品牌在焊接、上下料、喷涂、打磨等典型工艺方面的行业解决方案更成熟,直接缩短了从需求到落地的周期。
本土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导入门槛。国产六轴关节机器人在控制系统、精度保持性、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已能覆盖更多中高端应用,交付周期短、性价比高。本土品牌在焊接、上下料、喷涂、打磨等典型工艺方面的行业解决方案更成熟,直接缩短了从需求到落地的周期。
此外,国际订单回流、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安全生产法规趋严,都在推动那些危险、重复、高负荷的工序加快由机器人替代。相比之下,服务机器人虽然增长也不低,但它更多依赖新场景培育和单机落地,商业模式与回报周期还在验证中,因此短期增速没有工业机器人这么快。
“这一轮工业机器人需求的高增长,可以看作是政策支持、行业升级、技术突破和外部环境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阶段性突破,正是其中的关键推手。”王夙说。
机器人企业估值逻辑发生深刻转变
当机器人进入消费领域,迭代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
“2025年机器人领域融资呈现出‘金额大、轮次密、巨头主导’的鲜明趋势。”前金融从业者、现东风环境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双告诉中国工业报。
京东在近三个月内连续投资六家具身智能企业,总金额超40亿元,覆盖本体制造、运动控制、交互大模型全链条。这些投资并非随意撒网,而是系统构建机器人技术闭环。
互联网巨头间的机器人生态竞赛已白热化。美团(03690.HK)凭借早期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企业占据先机,王兴被称为“具身智能投资第一人”;而京东通过高频次、大体量投资,将与美团的差距缩小至仅1家企业。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企业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胡双表示,硬件公司的估值锚点已从技术参数转向实际订单。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科技公司,松延动力凭借上半年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额突破亿元,获得资本持续加注。从事触觉技术及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公司帕西尼感知科技更是在四个月内完成10亿元融资,其6D霍尔阵列触觉传感器已在3C、物流分拣线批量部署。
市场验证了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的判断:当机器人进入消费领域,迭代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
机器人板块成为资金避风港
机器人板块抗跌性凸显,资金借道ETF布局长期赛道。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机器人板块成为资金避风港。
截至8月11日收盘,中证机器人指数上涨1.75%,8月以来累计涨幅达6.53%。在此带动下,相关ETF及基金持续获得市场资金关注。对应的ETF产品中,天弘中证机器人ETF(159770)上涨1.87%,国泰中证机器人ETF(159551)和南方中证机器人ETF(159258)分别上涨1.75%、1.74%。
截至8月12日,机器人ETF当日实时净申购约1.58亿份。从资金流向上看,该ETF近5个交易日累计获资金净流入超6400万元。截至8月11日,最新规模为66.95亿元创历史新高,居深市同标的产品首位;年初至今份额增长率为288.46%,居同标的产品首位。
资金方面,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通过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一键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高效工具。其基金规模在近一个月内从16.6亿元飙升至42亿元,再创上市以来新高,并且位居同类第一。
“机器人板块抗跌性凸显,资金借道ETF布局长期赛道。”胡双说。
东海证券指出,人形机器人板块近期催化因素较多,指数有所修复。行业趋势未变,已进入“技术突破-量产降本-场景渗透”的黄金周期,有望成为2025年核心投资主线。
上海证券表示,近期,国内外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产业潮起入局者明显增多,国内华为、字节、比亚迪、小米、广汽、蚂蚁等车企、科技厂商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 AI等加速商业化量产步伐。DeepSeek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通用机器人大模型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人形机器人赋能实体经济
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以及资本助力等多个方面加速形成了人形机器人的全行业布局。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遴选出十大人形机器人潜力应用场景,包括: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安全应急、商业服务、家居服务、农业生产等,展现出人形机器人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方向。
天娱数科首席数据官吴邦毅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以及资本助力等多个方面加速形成了人形机器人的全行业布局。
第一,技术突破是底层驱动力。AI大模型与交互技术的迭代,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景成为可能。技术成熟度的提升直接降低了行业布局的门槛,为全行业探索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市场需求构成核心拉力。各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需求不断提升。在工业领域,汽车制造、3C制造等环节,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精密装配、物料搬运等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服务领域,如医疗康养、商业服务,机器人能承担护理、导览等任务,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企业全方位布局。
第三,政策支持提供环境保障。多地出台的产业政策与应用试点,为技术落地和市场拓展搭建了平台。政策通过引导资源整合,加速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让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更高效。
第四,资本关注形成加速推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潜力吸引资本入场,而资本向实体应用的倾斜,又反哺了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形成“技术突破—市场验证—资本涌入—再创新”的正向循环,这也是二级市场热度的底层逻辑。
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的协同问题
单纯的成本下降如果没有稳定的应用场景,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价格拐点.反之,场景需求如果需要大幅定制化,也会推高研发和生产成本。
哪些领域有望最先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
在王夙看来,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和3C制造等三类场景有可能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这些领域的生产线高度标准化、任务相对重复,对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且已有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升级到人形机器人只需要在柔性操作、复杂环境适应性方面做增强。比如,在汽车制造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冲压、总装等环节补充灵活的操作能力,在3C制造里则可以应对频繁切换产品型号的装配任务。
此外,在安全应急和电力生产领域,人形机器人也有望在特定场景率先落地。应急救援、巡检等任务对灵活性和自主决策的要求高,而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行走、使用人类工具方面有天然优势,且这些应用往往不直接受人工成本约束,而是以任务安全性和及时性为优先。
至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商业化的最大瓶颈,王夙认为,是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的协同问题。单纯的成本下降如果没有稳定的应用场景,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价格拐点;反之,场景需求如果需要大幅定制化,也会推高研发和生产成本。因此,产业界正通过标准化模块设计、通用型核心零部件、本体与软件平台共享等方式来同步降低成本、提升适配性。
王夙表示,政策方面,主管部门在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试点、资金引导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电子学会的年度场景评估中,既有产业技术导向,也有市场需求信号。所以,现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点,不是政策缺位,而是如何在已有的政策支持框架下,让技术和应用形成正向循环,加快走到规模化阶段。
全国一盘棋的转化协同
集中度带来的规模经济、供应链稳定与标准外溢,恰恰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95.8万家。从地区分布来看,机器人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39.64%。
胡双解读认为,华东地区依托长三角产业链配套优势(如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形成了“研发—制造—应用”闭环,吸引资本区域性扎堆。
高政扬同样表示,华东地区聚集近40%的机器人企业,主要得益于长三角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产业集群效应。依托长三角的制造业根基、人才及资金优势,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
这种集中度是否会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王夙分析认为,华东地区的机器人企业聚集,更像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龙头带动、梯度分工”的自然结果,即前端研发、系统集成、品牌与资本等更容易在要素密集区形成集聚效应,而这种集聚效应的外溢则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稳定源头。关键是把这种集聚转化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而不是“零和竞争”。从这个角度看,集中度带来的规模经济、供应链稳定与标准外溢,恰恰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联动
中西部地区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一个华东地区”,而是依托“成本韧性”“场景深度”“链条完整度”等形成差异化优势。
中西部地区如何通过政策或产业链转移突破资源限制?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突破的关键是用好自身的产业场景优势,把‘应用牵引’和‘产业承接’结合起来。”王夙表示,比如,依托已经成规模的汽车、新能源、电力、冶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率先打造一批示范产线和示范工厂,让真实订单反向带动本地的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成长。在产业链承接上,可以从结构件、末端执行器等配套环节切入,结合当地机械加工和制造基础,再逐步向减速器、控制器、整机装配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的联动模式。
此外,中西部地区在“软环境”上也需要一次性配齐条件。
人才方面,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订单班”、产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围绕机器人调试、离线编程、视觉与力控集成等岗位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技术支撑方面,可以建设公共研发与测试平台,完善首台(套)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降低新设备落地风险;
在资金上,用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和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敢于进行成套改造;
在物流与服务上,通过多式联运、保税维修、跨区域备件共享等方式,提升交付与售后效率;
在数字化平台上,推动工业互联网与边云协同,让本地的应用方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
王夙强调,中西部地区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一个华东地区”,而是依托“成本韧性”“场景深度”“链条完整度”等形成差异化优势。华东继续做高端研发、生态平台和品牌输出,中西部做规模制造、示范应用和服务半径,东西互动、双向奔赴,这才是缩小区域差距、做强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行业毛利率普遍承压
监管部门可设立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近十年,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注册19.32万家,同比增长4.59%,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今年前7月已注册机器人相关企业15.28万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3.81%,增速远超去年全年注册水平。
这确实反映出产业热度和资本关注度都很高,但毛利率承压的问题同样值得注意。
高政扬认为,行业毛利率普遍承压,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现象突出密切相关。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可通过加强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创新、鼓励差异化竞争等方式引导企业,监管部门设立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这里需要区分两种现象:一种是技术创新驱动的新进入,另一种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跟风进入。前者能够推动产业链补短板、拓展新场景,后者如果规模过大,就容易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王夙指出,从目前来看,主管部门已经在积极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并且采取的方式是“扶优扶强、优化结构”而不是简单地限制数量。比如,通过支持关键零部件、核心算法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方向的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集中。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和认证机制,让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性能与安全要求才能进入市场,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准入门槛。
王夙认为,目前产业的高增长阶段需要警惕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整体上,政策的导向是明确,即既保持创新活力,又通过标准、示范和引导,把竞争引向技术升级和场景深耕。这种做法不仅不会抑制产业热度,反而有助于让市场从“数量扩张”尽快转向“质量提升”。
实验室成果要稳妥推向市场
人形机器人市场接受度与用户需求也至关重要,需通过拓展应用场景与加强市场教育,提升用户认知与接受度。
有观点认为,2025年将成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王夙表示:“这个说法,更多是一个产业趋势的判断,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节点。”人形机器人若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商用,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基本成熟,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细分场景里的达成时间也会有差异。
第一是成本要可控。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如果人形机器人要进入通用的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单机成本还需要进一步下降,而且还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成本。这个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赖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批量化生产以及通用化平台设计。
第二是性能要稳定。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行走、搬运的稳定性,还包括双手操作的精度、感知与决策的响应速度,以及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可靠性。这些在实验室和小规模试点中已经有了不错的表现,但要在大规模商用中保持一致性,还需要更多验证。
第三是场景要匹配。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万能的,要找到那些既需要灵活操作、又不要求极高生产节拍的场景,比如部分工业通用操作、设备巡检、简单装配、危险环境作业等。只有场景和技术契合,人形机器人才能发挥投入产出效益。
高政扬进一步表示,人形机器人市场接受度与用户需求也至关重要,需通过拓展应用场景与加强市场教育,提升用户认知与接受度。
中国产业链是否已做好准备?
王夙认为,优势和挑战并存。优势在于,我们已经有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础、较完善的零部件配套能力,以及快速的工程化和供应链响应速度;挑战则在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尤其是轻量高功率密度执行器、高性能关节减速器、高能量密度电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性能与可靠性。总体来说,方向是清晰的,关键是循序渐进,把实验室成果通过一批批示范项目稳妥推向市场,而不是为了“抢元年”而牺牲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