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论坛•探讨┃促进中英债券市场合作深入发展

2025-08-18 15:23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远东资信)

深化国际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担保等领域合作,是推动全球跨境金融要素高效流动,提升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质效的重要途径,能为各国共同深化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尤其金融大国之间深化跨境债券市场务实合作,对于全球国际债券市场合作具有重要标杆性、示范性意义,有助于以跨境债券合作为纽带,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建互利互惠、繁荣稳定的国际金融与经济秩序。

中英同属全球重要经济体,同系全球债券市场重要载体。2025年初以来,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指引下,中英债券市场合作成果不断翻新。2025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华侨银行伦敦分行达成首笔人民币债券现券交易,为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中国债市开辟崭新通道。2025年4月,中国财政部在英国伦敦发行全球首笔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开启了全球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中英债券市场合作的内在动力

——债券市场发展互补性显著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截至2024年末,中国存量债券(不含同业存单)规模超过150万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监管制度日趋完善、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整体风险可控、有序扩大市场开放的市场运作体系,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债券市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体系。伦敦作为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英国债券市场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国际资金支持。英国债券市场凭借流动性、安全性、多样性、国际化等优势,在全球债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进行融资和投资的重要平台。英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金边债券(Gilts)为主,以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国际债券等为辅的市场体系。伦敦是全球重要的国际债券发行市场,发行人涉及主权国家中央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公司等。

综合来看,中英债券市场互补性显著。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债券市场发展韧性和基础坚实,市场创新潜力巨大;而英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国际化水平较高。从中国角度而言,加强与英国债券市场合作,有助于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挂钩,推动中英债券市场建设领域的互学互鉴,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在定价机制、风险管理、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英国而言,加强中英债券市场合作,有助于英国以伦敦金融城、沪深北交易所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等为枢纽,以离岸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等为工具抓手,深度推动中英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互利互赢,助力英国实体经济发展,便利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中英债券市场合作成果

自2008年以来,中英双方已累计开展十一次经济财金对话,不断深化和增强针对债券市场等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从制度和战略上达成合作共识,以指导中英债券市场合作业务实践。近年来中英两国在债券市场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双方围绕伦敦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绿色债券、人民币债券担保品、中英债券通、国际债券指数等领域开展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合作共识。2025年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本次对话达成了进一步发展中英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支持中资发行人在英国发行和上市人民币计价债券、期待更多的中国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等系列合作共识。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的大力支持、相关组织机构和市场主体的协同努力下,中英债券市场合作日趋深入,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合作成果。

一是积极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自2008年中英启动合作对话以来,作为中英债券市场合作重要成果之一的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逐步建立并且积极发展。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包括: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在英国成功发行首支离岸人民币债券10亿元。2014年,英国政府成功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30亿元,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西方国家。2019年,伦敦取代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24年,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开创中英柜台债业务,发行英国市场首笔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挂钩蓝色债券。2025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华侨银行伦敦分行达成首笔人民币债券现券交易,从而为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投资中国债市开辟柜台通道。

二是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跨境合作。近年来,中英两国在推进绿色债券跨境品种创新和发行、增进跨境绿色债券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了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2016年1月,中英两国央行共同发起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鼓励商业部门加强绿色金融创新,促进境内外绿色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同年11月,作为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试点项目,中国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募集资金5亿美元,境外投资者通过购买本期债券可实现风险回报与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的关联。再如,根据2025年1月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中方同意2025年发行首笔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主权债券。2025年2月,财政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为推动中国境外绿色主权债券市场的建设打下重要基础。2025年4月,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英国伦敦成功簿记发行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这是中国在英国发行的首笔绿色主权债券。

三是中国债券品种被纳入国际债券指数。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指数公司——富时集团——旗下拥有富时全球国债指数(WGBI)等指数产品。2021年10月,中国国债正式被纳入WGBI,标志着继2019年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0年被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后,中国国债被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悉数纳入,此举有助于增强中国国债乃至整个国内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信心。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3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5%。

四是推动人民币债券合格担保品跨境使用。伦敦金融城发展人民币债券合格担保品,既能丰富英国金融市场担保品类,又可巩固伦敦离岸人民币枢纽市场地位。2019年6月,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达成“双方同意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英国市场普遍接纳的合格担保品”的合作共识后,在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专业的担保品管理机构,着力从金融基础设施层面助力跨境担保品互认,与境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多层次的跨境支持方案。

加强中英债券市场合作

实践的建议

中英两国债券市场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广阔。中英双方还需进一步凝聚和深化债券市场合作共识,以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为支撑,积极落实合作成果愿景,共同应对合作面临的来自技术和标准、市场环境、国际政治和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挑战,积极深化、拓展债券市场跨境合作领域,努力推动中英债券市场合作迈向新的更高水平,以不断丰富的务实合作成果,切实造福两国乃至世界人民。

一是深入推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落实。落实第十一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进一步发展中英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以中英柜台债券业务等为平台和抓手,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和机构在英国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更多英国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提升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能级,促进跨境债券交易系统、结算体系、托管服务等在内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上海、伦敦等市场之间高效对接,破解技术标准的一致性、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和效率及中英文高质量互译等各方面的难点。

二是深化债券发行、交易中心建设。提升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运作能级,合力推动将伦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交易、结算中心。以沪、深、北交易所等为中心载体,增强熊猫债券市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熊猫债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服务力,鼓励英国机构和企业来华发行熊猫债券。针对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等中英跨境债券市场合作产品,加强债券发行交易指引建设,引导中英跨境债券市场向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债券、养老领域债券等中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符合双方战略利益的债券市场领域倾斜,放宽跨境债券投融资额度等门槛,简化和优化跨境债券发行交易流程,降低跨境债券市场发行交易成本。

三是加强债券市场监管领域合作。从中英双方推进债券市场监管合作角度而言,首先,双方需要加强中英债券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和能力建设,提高本国/跨境债券市场及其监管状况信息向对方国家债券市场利益相关方传输的透明度、便捷度,其中包括增强债券市场统计信息、监管信息、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极大程度便利中英各方市场主体了解、熟悉对方国家债券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缓和信息不对称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加强中英债券市场合作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积极应对跨境债券市场合作风险的共同挑战,维护国际债券市场秩序稳定。再次,双方需要推动国际债券市场投资者教育,增进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者对中英债券市场合作的了解,增强中英债券市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促进理性投资。最后,双方需要探索实践债券市场监管模式创新合作,包括探索推动跨境债券领域监管的技术手段创新,如探索深入利用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助力跨境债券市场高效监管等。

四是加强中英跨境债券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高水平的债券市场国际合作,离不开高质量的债券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建议加强服务于熊猫债券市场、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证券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国际化中介机构建设。以中英债券市场合作为契机,引导和支持中国重要的券商、信用评级机构等债券中介机构加强国际投行业务、国际信用评级业务等业务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债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在全球同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海外债券发行人来华发行债券的信心和力度。

(作者为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8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