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乔布斯怎样当领导?员工为何从“怀疑”到“彻底服气”?我听他前下属讲了5个小故事……

2025-08-18 12:05

乔布斯为什么这么牛?他身上有哪些我们可以学的地方?

以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文字报道和影像资料,而很少听到乔布斯身边人是怎么看的。

从书本、影像上得来,总感觉那些故事就像跟听神话传说一样,离我们太远了。

但最近,我有幸接触了一位曾在乔布斯手下工作多年的朋友,听他讲述了与乔布斯共事的经历,了解了许多未曾公开的一手趣闻。乔布斯在我心中的形象,才真正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活泼泼地立起来。

我觉得这些故事很有意思,非常能体现乔布斯的本色。而且他的做法,对于怎么当领导,或者怎么当高管、怎样做品牌,都很有启发。

就跟大家分享几件小事吧,带你见识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乔布斯。

1

先介绍一下朋友的背景。朋友名字叫河南顺一(Kawaminami Junichi90年代中后期至00年代早期,在苹果日本公司工作了11年,担任苹果在日本市场的营销与品牌负责人。

由于乔布斯对营销与品牌工作的极度重视,苹果日本团队除了社长之外,与乔布斯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河南顺一了。他每个月都要到飞到美国,向乔布斯当面汇报工作。乔布斯每次来日本,只要是与营销和品牌相关的工作,他也必定都是全程参与和陪同的,所以与乔布斯待在一起的时间非常长。

我问了河南顺一一个很俗套的,但应该是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可能都会问的问题:和乔布斯一起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他的回答很坦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完全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他的工作方式,好几次都想辞职走人——他把我们之前验证有效的方法全推翻,非要按自己的思路来。”

讲了三个例子。

2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1998年。

当时,苹果推出了划时代的iMac电脑,这是乔布斯离开苹果12年后,回归公司推出的第一个重磅产品。乔布斯对这个产品寄予厚望。

日本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苹果重要的海外市场。而河南顺义作为日本公司的市场负责人,拿做出的营销方案,很自然地把当时日本还很流行的“邮购目录”作为主要营销方式之一。

但方案汇报到乔布斯那里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把全部砍掉了,说:“重点要放在互联网营销上。”

河南顺一一听就急了,据理力争:“日本有日本的国情,日本的互联网刚刚开始发展,触达率很低,而邮购目录是日本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如果放弃邮购目录,以互联网为主的话,触达率就会极大地下降,销售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乔布斯毫不为所动,坚决要砍掉。

河南顺一当时的感受是:这个家伙完全不懂日本市场,外行领导内行,又固执己见,最后的营销效果肯定一塌糊涂。

第二个例子也与营销有关。

当时苹果买下了东京的地铁站台广告位,按照合同规定,他们可以在买断的线路全线每个地铁站都打上广告

可乔布斯看完方案后,“唰唰唰”划掉了一大半地铁站:“这些站不做。”

河南顺一赶紧解释:“我们签的是全包合同,钱已经按整条线路付了,就算不在这些站投广告,对方也不会退钱。”

乔布斯的回答却很干脆:“我不在乎,这些站就是不能做。”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这些地铁站的名字不好听,和苹果的品牌气质不搭。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如何使用苹果logo的。

在乔布斯回归以前,苹果日本公司常规做法是,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露出苹果的logo,希望越多人看到越好。他们认为这样能更有利于扩大苹果的知名度。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得不错,日本的街头,随处可见苹果logo

但是乔布斯回归后,看到这种情形不仅没有表扬,反而很生气。后来他专门发了一个邮件:“不准乱贴苹果logo,任何需要使用logo的地方,都要汇报给总部,由我亲自签字授权。”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地方的苹果logo都只能去掉了,很多已经做好的宣传片、海报,也全都要作废。要把这些全部处理掉,也是一大笔开支,但乔布斯不为所动,坚持没有本人授权的就是不能使用。

河南顺一看着计算器上显示的他们因为此举而浪费掉的钱的数字,心里都在滴血。他心想,这个老板真的是不把钱当钱啊,看你能挥霍多久吧。

起初,河南顺一还敢提反对意见,可每次都被乔布斯骂回去,后来也就不敢多说了。乔布斯就像是一个暴君,说一不二,完全不顾及下属的面子。河南顺一亲眼见过他各种无礼的、完全不尊重人的行为,每次面对他的时候,心里都会紧张得不行,害怕自己也会面临那样的遭遇。

甚至,他看到乔布斯的邮件都会心跳加速。那段时间,乔布斯还是用的原来他在皮克斯动画公司的邮箱,所以河南顺一收到的乔布斯邮件,都是以皮克斯网址为后缀。他当时被乔布斯折磨得留下深刻阴影,以至于在很多年以后,只要看到皮克斯网址为后缀的邮件,都会完全控制不住地感到紧张。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顺一发现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原来的一蹶不振,衰落到接近破产,到乔布斯回来之后力挽狂澜,又开始蒸蒸日上,显示出强劲的起飞势头。而那些当初他觉得 “不着调”的营销做法,最终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看到苹果在乔布斯带领下打的一个又一个胜仗,看到苹果销售业绩火箭式的上升,河南顺一才明白过来乔布斯的确是有高人一等的眼光,他说出的某些观点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但是他一定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我们最好是不理解也要完全遵照执行。

当他对乔布斯更为了解之后,反过来再看当初他不理解的那些做法,才终于明白背后的逻辑:

乔布斯坚持不用邮购目录,是因为邮购目录代表“旧时代”,而苹果作为高科技企业,要面向未来、创造未来。他想传递的理念是:苹果是引领时代的新公司,不是守着传统的旧公司。

乔布斯不肯在名字不搭的地铁站投广告,是因为他不愿让苹果的品牌和 “不好的名字”“不恰当的名字”关联——在他看来,这不是给品牌加分,而是伤害品牌。

乔布斯不让乱贴logo,核心逻辑也一样:logo的“露出”不重要,“每一次露出都有正面效果”才重要。如果logo出现在不合适的地方,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反而损害品牌形象。

这三个例子,全部都指向一个核心:乔布斯对苹果品牌极度爱护,就像对自己的眼睛、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容不得任何一点的污渍和伤害。为此,他情愿承受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而现实的效果也确实回报了他。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浪费掉了很多钱,但是苹果的品牌效应被完全树立起来了,由此所增加的品牌价值,千倍、万倍地超过了“浪费”掉的那些钱。

3

除了在“成本”和“效果”之间,乔布斯坚决站在“效果”这边外,乔布斯还无视一切障碍,不管是物理障碍还是法律障碍。他只要求效果,至于下属认为做不到,那不关他的事——如果做不到,那就滚蛋。

河南顺一讲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苹果推出了五种颜色的iMac,总部设计了一个广告方案,就是在东京涩谷一栋大厦的墙体上,做一个500平米的超大幅广告。

河南顺一看到方案后马上反对,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东京都的法律规定,广告牌大小不得超过100平米。

乔布斯说我不管,反正我就要500平米。只有500平米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河南顺一没招了,当时还不想从苹果滚蛋,所以只能自己去想办法。

按照日本的保守和固执习惯,他去找政府部门疏通肯定是没用的,因为这是明显违法的事情。就算是能够疏通关系,违规把广告牌放出来,竞争对手看到了也马上就会去举报,到时候更麻烦

河南顺一愁得不行,但后来被逼得实在没招,不知道怎么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天才般的主意。

他向政府申报了5个广告,每个广告都是100平米,但是这5个广告申请的位置都是同一栋大厦的外墙面。于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是,五个100平米的长条广告并列,相互只间隔5厘米,图案都是相互衔接的,组合起来恰好是一个500平米的超大幅广告。

苹果iMac的500平米广告 苹果iMac的500平米广告

由于当时日本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幅的广告,这个广告一出来,震撼性可想而知。后来这个广告成为日本苹果营销的经典案例,也成为河南顺一最为骄傲的得意之作

这就是乔布斯的能力,他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如果说做不成,无非就是没有足够的努力和创新。一定要think different(有不同的想法),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河南顺一说:“大概半年后,我对乔布斯的感觉进入了第二阶段——完全信任、无条件服从。我知道他的见解远高于我,相信他、听从他,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超越了证据的信任(believe beyond proof)。”

4

但河南顺一也坦言,乔布斯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作对,他也有失误的时候。

众所周知,乔布斯是“发布会之神”,他有一种力量,能把发布会变成一场超级营销、一门超级艺术。

但外界不知道的是,其实很多发布会,都是在准备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举行的。为了提前预热市场,发布会用于展示的样机,总是还处于测试阶段,常常会出各种问题。

但神奇的是,在所有最重大的发布会,乔布斯总是如有神助。那些在排练阶段问题迭出的样机,在乔布斯正式展示时,总是能够运转正常。回想一下你所看过的乔布斯发布会,是不是每一场都几乎完美无缺?

但这并非绝对。在日本,乔布斯就出现过一次重大失误。

1999年苹果推出5种颜色的iMac的时候,在旧金山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的演示曾获得了巨大成功,发布会的最高潮,是50iMac同时亮起,组成一幅美妙的总体图案。乔布斯希望把这个环节完全复制到日本的发布会。

但是,在随后举行的东京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的演示进入到最高潮的关键环节,50iMac本应同时亮起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它们并没有亮起,只是稀稀拉拉地闪了几下。原本应该最出彩的环节,却变成了最大的灾难。

河南顺一当时在台下,都吓傻了。按照乔布斯的性格,他得发多大的火啊。

但是令河南顺一以及日本团队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乔布斯来到后台,不仅没有发火,反而一个劲地道歉,说自己搞砸了,对不起大家。事后,乔布斯也没有责怪任何人。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哪个人的错。

从这件事里,我看到了乔布斯的另一面。世人只知道他脾气暴躁、爱骂人,却忽略了他的大格局——他骂人,是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不是针对某个人;如果团队已经拼尽全力,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出了问题,他也能坦然接受,甚至主动承担责任。

5

听河南顺一分享完乔布斯的五个故事之后,我有几个感受。

第一,真正的高手,都擅长“做减法”。

乔布斯的厉害,不是因为他会做加法,而是因为他懂得聚焦。

回归苹果后,他砍掉了 90% 以上的产品线;做iPhone时,要求把所有按键整合为一个;做营销时,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形式,只专注于让品牌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做减法”。

他总能把所有力量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至于其他的事情——外界怎么看、下属怎么想、为了这件事要花多少钱等等,都会被他完全忽视。

这种聚焦力、专注力,我认为是乔布斯干什么都能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第二,别轻易被“不可能”吓住,世上没有完不成的事。

乔布斯想做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完成,从来不相信自己做不到。给下属布置工作,他也不管下属能不能完成,就默认对方能完成。如果完不成,那就说明下属不合格,就要承受他的怒骂,甚至换人。

当然,要做到乔布斯这样,还得有非常给力的下属才行。

乔布斯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堆的天才,所以才能做到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

如果一个人自己没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身边没有这种人才,却想着干那种明显干不成的事,那最终大概率还是会失望。

第三,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成长。

如果连乔布斯亲自举行的重要发布会,都能出那么大的状况,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状况,跟这个相比,根本不算个事,有什么好纠结和焦虑的呢。

乔布斯的人生还有更重大的失败:1985年被赶出苹果董事会,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苹果公司,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乔布斯也一度痛苦不堪。

但后来他明白过来,这次失败,反而是他人生巨大的财富。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要如何改进。

后来乔布斯回归苹果,能够接连创造了iMaciTunes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新的奇迹,与他对那段失败经历的反思和改正,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没有那次重大失败,就没有真正成熟的乔布斯,也没有苹果后来的辉煌。

河南顺一对乔布斯的态度转变,也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

别轻易觉得自己的老板是个傻瓜。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老板“很傻”,总做“不着调”的事。我们不否认,有些老板或许确实能力不足,但更多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

如果一个老板,看似总在“做傻事”,公司却没倒闭,反而越做越大、越来越成功,那就说明他做的事,一定有我们没看到的逻辑。

要么是他格局更大、站位更高,关注的层面和我们不同;要么是他看问题更准、思考更深入,想到了我们没考虑到的点;要么是他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内幕,有我们无法理解的决策依据;甚至可能是他的“靠山”更稳、底气更足。

所以,当一个比我们更成功、且多次证明自己确实很牛逼的人,如果他做了一件我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很蠢”的事,或许我们该先相信“他有自己的道理”,而不是盲目地觉得自己比他高明。面对真正的牛人,有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那一份“超越证据的信任(believe beyond proof)”。

乔布斯已经离开世界十四年了,但今天的人们,还在怀念他、模仿他、学习他。

或许我们无论如何学习,都永远成不了乔布斯,但通过上面讲述的乔布斯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会:在别人说“不可能”时,多问一句“为什么不能”;在被现实打脸时,记得连乔布斯都会道歉;最重要的是——永远像保护眼球一样,保护你最珍视的东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