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8 10:39
转自:荆州发布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书,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
连日来,中共荆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将坚决廓清认识,增强历史主动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部署上来,以坚定坚决的态度、昂扬奋进的姿态,挑大梁、勇争先,取得更多实绩实效,奋力开创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新局面,努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科学谋划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特别是对工业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荆州经开区经发局副局长林利思表示,深感责任重大,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工业强市”战略,立足经开区主战场,重点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等产业集群;强化企业服务,落实惠企政策,推动“新进规”“专精特新”企业、百亿企业培育梯度成长;加速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千”服务,以实干实效为经开区冲刺国家级经开区50强贡献力。
会议指出,要锚定发展蓝图,紧紧围绕“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目标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强基、枢纽壮腰、绿色崛起、文化铸魂“四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努力在支点建设大局中担当更大使命、展现更大作为。
沙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沙市区锣场镇党委书记罗长城表示,将聚焦产业强基,锻造硬核竞争力,围绕“2351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深化“项目秘书”制度,确保全年开工项目25个以上、投产20个以上,新增投资35亿元以上;强化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制定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四上”企业10余家以上。优化干部作风,提升服务效能,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围绕工业领跑育才,成立“经济工作小分队”,推动干部在高质量发展中锻造提升,完善容错激励制度,将思想、实践、专业训练融入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干部投身发展一线,建功支点建设。
荆州高新区经发局局长蔡维表示,将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服务支点建设和“七力”提升大局,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聚焦重点、狠抓落实,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做强特色产业能级、培育市场主体能级上持续突破;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通过建强平台载体、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显著提升区域发展“含新量”。以“事不避难”的担当,在项目攻坚、企业服务一线锤炼本领,为荆州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打造强劲的核心增长极。
纪南文旅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征之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传承创新,围绕打造荆州全域旅游“第一支撑”目标定位,深耕楚文化、方特主题乐园、长湖自然风光“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文旅经济、数字经济、康养经济、低空经济、总部经济“五种经济”,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为荆州市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贡献纪南力量。
会议指出,加快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力。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强化,创新动能持续激活,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是绿色崛起的核心动力。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沙市钢管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索琪表示,企业正在推进“油气氢碳水构”多场景发展战略,加快研发输氢、CCUS等新能源产品,开展光伏储能建设。将坚持创新驱动,针对特殊介质(高含硫气体、二氧化碳、氢气、甲醇等)输送,研发并规模化应用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积极布局纯氢、掺氢等新能源输送和CCUS用管领域,下好布局未来产业“先手棋”;强化市场协同,深化与国家管网、中石化项目合作,巩固油气主业,发展新能源业务,拓展城市燃气管网改造市场;实施“智”造升级,大力推进AI质检、机器人喷涂等智能化改造,打造“绿色工厂”,以高端制造助力荆州产业强基和区域低碳转型。
荆州市天苎麻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苎麻产业多年,也是荆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的龙头企业。“会议提出‘147’总体发展思路,更加坚定了扎根实业、创新突破的决心。”该公司董事长余庭洲表示,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行业标杆,履行社会责任,为荆州“当好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贡献企业力量。
会议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宗旨、造福群众,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荆州区住建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担当实干、求真务实,持续优化提升城市形态质态。”荆州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局长魏运河表示,一年来,该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415个,惠及居民4.2万户。系统开展项目谋划建设工作,城市品质不断提升,2025年已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58亿元。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护城河南污水管网等“两重”超长期国债项目实施,有效补齐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提升。全面完成“问题管网”改造,燃气执法成功破零,工地扬尘治理加力,共同守护蓝天净土,累计巡查工地200余次,处置扬尘问题730个。推进物业规范管理,以物业投诉为导向督促物业整改,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记者:黄思明 王大玲 周蓉 陈丹 伍丹 琳玲 通讯员:陈科名 刘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