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6 09:10
来源:对话财经
导读
当惠民保赛道从政策红利期步入深度调整期,镁信健康能否通过上市融资打破困局?其商业模式中的结构性矛盾,又是否会在资本市场的放大镜下无所遁形?
近日,上海镁信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这家曾顶着“健康险TPA龙头”光环的独角兽企业,此刻正站在命运的分水岭——三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的经营数据、核心业务增速断崖式下滑的行业困境,以及商业秘密纠纷与监管处罚交织的合规阴云,共同勾勒出一幅资本寒冬下的生存图鉴。
当二级市场对健康险企业信心持续流失,这场卷土重来的上市冲刺,究竟是镁信健康的破局良策,还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资本游戏?
烧钱模式难持续
现金流蒸发八成,惠民保“现金奶牛”失速
翻开镁信健康最新招股书,一组数据犹如警钟:2022至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4.46亿元、2.88亿元、0.76亿元,三年累计“烧钱”8.1亿元。更严峻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累计达8.13亿元。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仅剩1.66亿元,较2022年末的13.54亿元缩水超八成,资金链的紧绷感扑面而来。
这种持续失血并非偶然,而是与其商业模式深度绑定。作为健康险第三方管理公司(TPA),镁信健康的收入高度依赖为保险公司、药企提供服务的佣金。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公司在销售费用上长期保持高投入:2022年销售费用占比高达52.1%,2023年、2024年虽有所下滑至45.6%和33.1%,但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以投入换规模“的策略,在惠民保业务爆发期曾助力镁信健康快速崛起,却在行业增速放缓时成为致命软肋。
数据揭示的危机更为直观。2024年,镁信健康代收的惠民保保费同比下降18%,从1.28亿元跌至1.05亿元。这不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折射出其核心收入支柱的松动——要知道,惠民保业务的佣金率本就因保司压缩成本而持续走低,“量价齐跌”的双重打击下,这块业务的造血能力已大不如前。
更值得警惕的是,惠民保赛道本身正遭遇发展瓶颈:《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显示,2021-2023年全国参保人次增速从150%骤降至6%,2022-2024年镁信健康代收的惠民保保费也呈现“V型”波动,2024年的1.05亿元甚至低于2022年的1.25亿元。
在二级市场,健康险企业的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已上市的思派健康股价较最高点缩水超三分之二,截至2025年8月市值仅约45亿港元,而其2024年营收是镁信健康的两倍有余。对于镁信健康而言,融资窗口正在加速收窄,上市或成为其获取“续命资金”的最后机会。
合规暗礁与行业变局
从“药转保”监管点名到侵权纠纷悬而未决
镁信健康的困境远不止于财务数据。在监管趋严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正面临系统性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合规风险。2022年,北京天笑科技指控镁信健康通过利诱其高管,窃取了“查悦社保”平台的核心技术,进而推出高度相似的”镁数社保”,导致自身损失超亿元。尽管镁信健康否认指控并反诉诽谤,但北京朝阳警方已对此案刑事立案,至今尚无最终定论。对拟上市公司而言,这类涉及核心技术来源的纠纷堪称“雷区”——若最终被认定侵权,不仅可能面临巨额赔偿,更可能因“技术独立性存疑”被港交所拒之门外。
监管层面的压力同样如影随形。2023年,全资子公司镁信保险经纪因销售时未出示客户告知书、隐瞒重要情况、业务档案缺失等问题,被深圳监管局罚款33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机构对健康险的整治正持续加码: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禁止带病体保险产品通过弱化核保、夸大保障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这一政策直接冲击镁信健康的核心业务——其特药险、产品曾因“异化保险本质”被原银保监会点名批评,2023年“女性特药保险”等产品更因监管排查下架。
行业变局下,惠民保的“低保费、高覆盖”模式与“可持续运营”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这类产品定价通常在百元左右,却要覆盖医保目录外的高额医疗费用,赔付率高企成了常态。2023年多地惠民保赔付率突破80%,部分项目甚至超过100%,保司为了止损,只能压缩TPA的佣金。在此背景下,多家保司已陆续退出惠民保市场,镁信健康的同行思派健康更在2025年宣布拟重组该业务。
对于镁信健康而言,惠民保不仅是其“智保解决方案”的核心场景,更是串联“智药解决方案”与“消费端服务”的关键纽带。这一市场的增速下滑,直接动摇其商业模式的根基。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带病体保、健康管理服务等新业务对冲风险,但在健康险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些尝试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镁信健康的困境,折射出健康险TPA行业在政策红利消退后的集体焦虑。当惠民保这剂猛药的药效逐渐减弱,如何通过技术提升保险运营效率、通过服务创造差异化价值,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回答的命题。
从估值逻辑看,镁信健康当前面临两难:若参照思派健康上市前最后一轮约109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其2024年20.35亿元的营收规模难以支撑高估值;若以思派健康当前45亿港元的市值作为参考,则可能引发一二级市场倒挂,挫伤老股东信心。更关键的是,即便成功上市,镁信健康仍需直面行业根本性挑战——如何在监管合规框架内,重构健康险TPA的价值链。
站在二次递表的节点,镁信健康的选择颇有几分“背水一战”的意味。上市或许能为其换来短暂的喘息之机,但若无法在合规性、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上给出令资本市场信服的答案,这场资本游戏终将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