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5 21:06
今天,我们迎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光阴流转,在神州大地织就中国式现代化锦绣画卷的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也如春风化雨般,不仅重塑了人们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认知,更催生无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成为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灯塔。
这20年来,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实现全球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普及……这一系列惊人成就,让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回眸这20年,这一切来之不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能源瓶颈约束,又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再也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难道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经济学有一个外部性理论的概念,指当经济活动的成本或收益未被市场价格充分反映时,就会造成市场失灵。生态破坏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污染企业的利润背后,是全社会承担的环境治理成本;而生态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性,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等公共产品,却往往难以转化为保护者的经济收益。
“两山”理念的核心智慧,在于打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固有思维,揭示出二者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其突破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让负外部性得到遏制,让正外部性获得补偿,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浙江安吉余村的转型实践,堪称“两山”理念的生动示范。曾经采矿带来短期收益的背后,当地付出了山体破坏、水源污染的沉重代价。关停矿山后,余村复绿整治矿山,治理污水垃圾,发展乡村旅游,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余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抱团式发展、共享化运营,让过客变住客、常客,流量变留量、增量。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实现了外部成本内部化、生态价值经济化的双重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国生态日这个特殊节点,回望20年“两山”实践,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与发展路径的创新。
内蒙古昔日的茫茫沙海,如今变成了为祖国输送清洁能源的光伏“蓝海”;浙皖两省在新安江畔携手护绿,换回了千岛湖的万顷碧波、醉人景色;江西萍乡这座“江南煤都”使矿山重新披上“绿装”,迎来了如织的红色研学游客……我们以科学方式守护绿水青山,自然会收获可持续的金山银山。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价值重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蚂蚁森林”项目和“蓝色循环”模式……中国的绿色转型方案,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就在一部分西方人还在把环保与发展尖锐对立时,中国的20年实践已经用无数令人信服的案例,雄辩地证明了“两山”理念的巨大生命力。
20年探索之路证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念践行“两山”理念,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文丨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