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5 18:28
近日,中国领先的氢能科技企业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70.HK,以下简称重塑能源)发布了中期业绩。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同步拓展海内外市场,打开了长期增长空间。
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重塑能源实现总收入约人民币1.07亿元,虽较2024年同期的1.19亿元有所下降,但收入结构呈现显著优化。其中,作为核心业务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达7682.7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3176.9万元大幅增长141.8%,反映出公司在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核心财务指标呈现出了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该公司毛利亏损约1350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1737万元收窄22.5%,毛利率提升2个百分点。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调整——高附加值的燃料电池系统销售占比提升,有效对冲了零部件销售收入下降的影响。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重塑能源在业务上取得了多维度的进展,在技术创新、向上游制氢领域布局、推动氢能多元应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上下游氢能生态构建,以及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推动氢能应用与碳市场连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也推动公司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商向“技术+生态”服务商转型,为长期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开拓海外高毛利市场
报告期内,重塑能源来自海外地区的收入达1101.8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239.4万元激增360.3%,海外收入占比突破10%,欧洲、北美及东南亚市场的拓展成效显著,印证了公司产品技术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海外业务的拓展也与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下新能源技术输出的大方向高度契合,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尤其是海外业务具有高毛利的特性,也是助推该公司毛利大幅改善的重要变量之一。海外成熟市场对清洁能源技术的需求旺盛,且客户对产品附加值的付费意愿更高,这使得海外业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有助于帮助公司对冲国内市场的盈利压力,成为公司业绩改善的 “稳定器”。因此,海外高毛利市场的开拓,对重塑能源而言,是优化盈利结构的重要抓手。
不过,全球化布局的隐忧也不容忽视,海外项目周期相对更长,国际市场开拓的前期投入要求高,加快海外市场拓展的同时也将伴随着相关人员、销售及营销成本的增长。而且当前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公司也需要建立风险对冲机制。短期来看,公司的前期投入正取得不错的结果,而长期来看,积累的技术口碑和经验将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公司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在氢能全球化中占据先机。
现金流表现亮眼
在成本费用管控方面,重塑能源展现出了精细化管理能力,驱动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在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三大费用项上均实现显著下降。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5331.4万元降至5069.6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因合理加强销售投入导致的增幅可控;行政开支大幅下降52.2%,从2.44亿元降至1.17亿元,主要得益于股份支付费用减少及管理人员精简;研发开支从1.13亿元降至6059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仍下降23.4%,体现出资源投入效率的提升。同时,公司通过“聚焦核心产品、精简产品系列”的策略,在控制研发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从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产品Sirius系列投入量产,其原材料成本及制造费用较上一代进一步下降可见一斑。
现金流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亮眼,上半年实现净流入9510万元,实现历史性转正。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10.51亿元,较期初的8.83亿元增长19.0%,在氢能行业普遍依赖外部融资的背景下,这使得重塑能源成为少数实现“造血”功能改善的企业。这一突破得益于成功在港股主板上市,同时公司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本费用降低,辅以公司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与分期收款模式的推广,逐步摆脱了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当前新能源行业融资环境趋紧,氢能企业普遍面临“投入大、回收慢”的资金困境,既需持续投入研发与场景拓展,又因盈利模式未成熟导致融资渠道受限。对此,重塑能源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为西北市场及绿氢项目输血,构建“经营现金流+战略融资+政策支持”的多元资金体系。这种平衡短期偿债与长期发展的策略,建立了经营性现金流与外部资金支持的良性循环,将帮助公司在行业商业化初期筑牢抗风险根基。
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从能源转型的趋势和需求来看,氢能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届时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场景将从交通领域向工业、建筑、储能、发电等多元领域拓展,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而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输出功率、重卡氢燃料电池系统总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且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收入规模第一,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公司通过在技术研发、产品可靠性和商业化经验上的领先积累,有望在行业增长中持续领跑。
同时,在资本市场,重塑能源2月获纳入港股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3月获纳入港股通成分股,资本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获纳入这些指数后,公司将会吸引更多的市场资金关注,尤其是指数型长期投资基金。
总的来看,此次中期业绩,重塑能源展现了强劲的发展韧性和良好的改善趋势,随着公司业务持续推进和财务指标改善,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有望获得更多资本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