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600亿,“小恒瑞”离恒瑞还有多远

2025-08-15 18:01

《投资者网》蔡俊 

市值猛涨的海思科(002653.SZ,下称“公司”),猝不及防间披露减持计划。 

眼下,公司还正全力推进新一轮的定增计划,市值也一路狂飙。这家素有“小恒瑞”之称的药企已步入一个新时代:实控人变更、高层换血、内部架构重设。对此,市场对公司也赋予高期待。 

但将视角拉远,公司与恒瑞医药有诸多相同,但还有更多不同。恒瑞的成功或不可复制,公司的壮大之路也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 

小恒瑞如何养成

根据减持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王俊民的配偶申萍因个人资金需求,计划三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最高1037.34万股,价格区间按实施时的市场价格确定。截至目前,公司股价约50元/股左右,以此计算,拟减持的市值约5亿元。此前,申萍已累计减持套现超2亿元,计入本轮计划,其个人套现总额或超7亿元。 

对此,市场出现一个疑惑:高层刚变动不久,又是被看好之际,公司高管此时减持有何深意? 

公司的创业,始于王俊民、范秀莲、郑伟的“三剑客”时期。上世纪 90 年代,大学毕业分配至国企的王俊民、范秀莲毅然辞去铁饭碗,加入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担任片区的医药销售。工作中,两位结识了成都康弘制药技术中心主任郑伟,为日后的合作埋下伏笔。 

进入新世纪,“三剑客”正式组队。三人通过药品经销积累第一桶金,并与公司前身西藏康欣有了业务往来。之后,“三剑客”拿下西藏康欣的控股权并更名至今。通过整合、注入销售平台,三人将公司带上规模化、产业化的正轨,开启了上市之路,并于2012年成功登陆深交所。​ 

彼时,“三剑客”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公司的战略重心从营销转向创新研发,尽管大部分产品仍选择外包生产,但公司开始着手打造研发团队,从团队到战略,甚至管线布局,恒瑞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2012年到2019年,原恒瑞医药的首席科学运营官邓炳初、药理毒理部部长及临床前开发部总监严庞科、研发带头人董庆先后加盟公司。内核上,公司依托前恒瑞医药的人才部署“仿创结合”战略,锚定麻醉赛道,构建起全新的管线。 

需要指出,麻醉赛道也是恒瑞医药的强势领域。2020年,公司首款创新药环泊酚获批上市,并很快拿到结果。该药针对恩华药业的福尔利做了优化改良,可更好解决临床痛点。2024年,公司麻醉产品销售额12.32亿元,同比增长44.96%,环泊酚是主要贡献来源。 

至此,“小恒瑞”的称谓不胫而走。如同市场对鼎盛期恒瑞医药给出极高估值,资本对公司的热情持续升温。眼下,公司市值600亿元左右,超越麻醉领域的“老兵人福医药的360亿元、恩华药业的230亿元。 

高估值与内部变革

即使业绩有分化,也架不住二级市场向海思科抛去鲜花。 

2024年,公司营收37.21亿元,同比增长10.92%;扣非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下降 45.4%,原因是利鲁唑项目终止合作导致大额减值。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8.92亿元,同比增长18.6%;归母净利润0.47亿元,同比下降49.31%,原因是非经常性损益减少。 

对此,资本给出的逻辑有三个。其一,公司多个创新药研发取得突破,尤其是环泊酚美国临床三期完成,出海取得成效。其二,公司推出13.65亿元定增,用于6款新药的境内外临床研究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三,核心产品环泊酚保持增速的同时,糖尿病治疗药物倍长平和神经类药物思美宁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 

根据定增方案,公司本轮按竞价发行机制,所以价格尚未确定,发行对象为最多35名特定投资者,限售期6个月。 

换句话说,公司的未来驱动力在于出海路径能否打通、资本运作的资金能否夯实、多元管线获批的产品能否复制环泊酚的增速资本向公司传递的信号也很明显:公司或应借助资本市场完成区域、管线、商业化的多线膨胀,这是一条恒瑞医药走过的道路,市场也愿意为此给予高估值。 

被赋予高期待,公司内部也悄然生变。今年3月,实控人之一的郑伟退休,经王俊民、范秀莲、郑伟等原三位实控人协商,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公司实控人变更为董事长王俊民。6月,范秀莲女士因退休不再担任总经理,严庞科接替职务

内部架构上,公司整合早前的9大事业部,营销团队进一步细化和整合,覆盖麻醉镇痛、消化肝病、慢性病和综合产品线事业部。每个事业部聚焦至少1个创新药,麻醉镇痛对应环泊酚,慢性病对应思美宁和倍长平。 

但资本的高估值与公司的变革,能否最终化为期待的兑现,市场也有不同声音。毫无疑问,公司与恒瑞医药的壮大之路有诸多相同,但在核心维度上又存在显著差异。 

成功还能复制吗?

海思科与恒瑞医药,中间存在多少差距。 

比如仿创结合战略,两家企业的共同逻辑是以仿制药累积现金向创新研发提供支撑。但恒瑞医药是以肿瘤主赛道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起“肿瘤仿制药—肿瘤创新药—全球化”的闭环生态。相比之下,公司更依赖单点突破,环泊酚是核心抓手,但没有形成同赛道的多产品矩阵体系。 

究其原因,公司的管线布局逻辑是避开肿瘤红海赛道,从而更聚焦细分领域。这种差异化突围,能避免同质化内卷,但风险也显而易见。 

一方面,公司的研发基石来自环泊酚的创新路径验证成功,但当前生态中尚未形成多个产品协同驱动。另一方面,未来环泊酚也要面临专利到期、竞品迭代的挑战。 

同时,公司跨赛道布局糖尿病、呼吸类疾病等管线的逻辑,市场也未厘清。以倍长平为例,该药原研厂家是日本武田,国内首仿厂家是科伦药业,竞争格局并非蓝海。 

同样,公司呼吸类在研药物HSK39004,属于PDE3/4双靶点机制,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也有同类推进研发中。7月,恒瑞医药将该类药物的海外权益打包出售给GSK,首付款5亿美元,最高金额可达120亿美元。 

换言之,环泊酚的蓝海式成功或无法复制在其他药物。更关键的是,仿创结合的根基是仿制药产生的现金流持续支撑创新药研发,这点公司或需夯实。 

此前,肠外营养药物多腔袋脂肪乳是公司重要的核心仿制药,但伴随集采持续推进,该板块的收入明显下滑。2024年,公司肠外营养系收入5.12亿元,同比下降16.32%。同期,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0.56亿元,销售、管理、研发等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3.45%、25.09%、20.8%,合计超20亿元。 

因此,当公司决定走出麻醉蓝海的舒适圈,跨赛道布局那刻起,一切挑战和变局刚刚开启。(思维财经出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