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绿色,泰达发展最幸福的底色——天津经开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

2025-08-15 16:19

中宏网讯 记者从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了解到,在国家碳达峰战略实施进程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再获重要突破——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碳达峰试点名单,成为天津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园区。这是继获评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后,泰达在绿色发展领域斩获的又一重要殊荣,彰显了其在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地位。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泰达二十年来始终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国内开发区中率先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到系统推进产业、能源、管理、基础设施等全方位低碳转型,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现已成为全国绿色认证数量最多的工业园区。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里实现了和谐共生。如今的泰达,不仅构建起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更营造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在此安居乐业,生动演绎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样本。

规划为先 最早、最系统布局的绿色经开区

步入天津经开区双碳展厅,巨型裸眼3D屏幕正以震撼的视觉效果,生动演绎着这片工业热土的绿色蜕变:屋顶光伏矩阵高效转化阳光能量,智能楼宇系统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数字化工厂里生产线精准运转...... 这幅低碳图景的背后,是一段二十年的转型征程。

时针拨回世纪之初,作为北方头部工业园区,快速集聚的制造业让泰达面临严峻的碳减排挑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2009年天津经开区率先启动低碳经济研究,成为全国最早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发区。2010年,出台的《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正式提出“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形成国际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区”的发展思路。随后,全国首个专业促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成立。2014年,泰达跻身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率先提出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线图,聚焦产业、能源、管理、基础设施四大维度实施低碳建设,全面推进绿色转型。

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泰达低碳发展进入战略升级期。这里确立了“1+N+X”的减碳思路,即1份指导性方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N”个若干重点领域的协同减碳行动,包括制造业低碳发展、能源低碳转型、城市更新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助力碳达峰、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大领域;“X”指打造若干重点项目,支撑实现减碳目标。绿色低碳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这一体系的落地见效,园区专门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能源、产业、建筑与交通等五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多维度协同推进机制。今年,随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办法》的出台,泰达进一步将绿色转型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标志着这片工业沃土的低碳发展迈入制度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从理念先行的前瞻探索,到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与扎实的行动部署,泰达人二十年砥砺深耕,铺就了一条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创新之路。

增“绿”聚“能” 构建全链条绿色产业生态

产业是工业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构建起全链条绿色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夏日的渤海湾碧波荡漾,海天一色。在防波堤外的海面上,一座现代化取水泵房巍然矗立,两条直径达1.2米的取水管如同蓝色动脉,将海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13公里外的厂区。这里正是天津经开区南港工业区重点工程“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的核心设施。自去年底正式供水以来,这里已为中石化大乙烯、华电、中石化催化剂、渤化等重大项目稳定日供水近5万吨,用科技创新演绎着 “向海洋要资源”的生动实践,为绿色石化产业链绘就了“蓝绿共生”的发展图景。

作为天津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南港工业区彻底颠覆了传统化工园区烟尘弥漫的刻板印象。尽管这里装置林立、管线纵横,空气中却闻不到丝毫刺鼻气味。通过聚焦绿电应用、海水淡化和能源循环利用等大领域,园区打造了一系列创新示范: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实现LNG接收站与石化装置的能量耦合,年节约天然气1300万立方米,节电300万千瓦时;在建的LNG冷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将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岛”,预计年节能量1.722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

“我们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实现上下游物料互供、能量梯级利用,真正做到‘吃干榨净’。”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南港工业区已基本建成“多源互补”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一系列的“全国首创”的实践反哺着“链”上项目的招引,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持续升级。这里也成功荣获“国家绿色化工园区”殊荣。

南港工业区的实践是泰达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围绕“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理念,天津经开区一方面推动汽车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支柱产业绿色升级,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维斯塔斯、施耐德、威立雅等全球绿色领军企业在此集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生态。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绿色金融正成为产业转型的助推器。从全国首单“可持续挂钩”贷款到首单转型金融贷款,天津经开区已落地多项绿色金融创新。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绿色信贷规模已近千亿元。这些金融“活水”正滋养着绿色发展链条不断延伸,让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

智造焕新 培育“绿色工厂”集群矩阵

打造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实现产业低碳化,离不开区内众多企业的具体实践。多年来,天津经开区通过政策鼓励和专业服务双轮驱动,持续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大节能减碳力度,共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

从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到每年评选绿色低碳发展30强企业;从携区内企业加入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转型倡议”、成为我国加入该倡议的首个国家级开发区、首个综合型产业园区,到发布全国首个绿色营商环境专题报告,经开区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激发企业减排动力。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管理水平,为泰达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在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基地通过屋顶、地面等空间实现光伏装机13兆瓦,年提供清洁电力1300万千万时。自2018年投产以来,基地已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超百项;世界“炭黑”巨头卡博特天津生产基地,构建了高效的能源循环体系,在自发电9000万千瓦时和自用蒸汽的同时,外供蒸汽超过50%,其中47万吨供给泰达现代产业区,还稳定供应本地民生企业长芦汉沽盐场,能源利用场景不断拓宽,外供能源年核减碳足迹达26万吨;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循环零污染”,在全面使用绿色电能的同时,持续降低电力消耗和水消耗,天津生产厂也已成为诺和诺德全球工厂中能耗最低的工厂。

在天津经开区,类似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纷纷涌现。截至目前,泰达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3家、天津市绿色工厂83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获评数量领跑全市,绿色制造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民生着色 绘就幸福生活生态画卷

盛夏的黄昏时分,漫步在天津经开区古海岸廊道生态绿廊,登上18米高的生态观测瞭望塔极目远眺,清澈的溪流在夕阳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野鸭成群结队悠然戏水,飞鸟掠过水面划出优美的弧线,整个园区的生态美景一览无余。绿廊内精心设置的科普展示牌,不仅让游人领略自然之美,更能深入了解古海岸的沧桑变迁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价值。

从最初的工业区起步,如今的天津经开区已华丽转身为“颜值”与“内涵”并重的生态园区。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园、日益清澈的河道水系、鳞次栉比的绿色建筑,共同勾勒出一幅产城融合的美丽画卷。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因产聚人、因人兴城”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越来越多的市民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态蝶变。

一组翔实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大气污染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从2012年的4475吨、3833吨下降至2024年的216.38吨、963.11吨,下降幅度达到95.16%、74.87%;水污染物方面,化学需氧量从2015年的568吨每年降低到2024年337吨每年,降低了40.67%,氨氮排放量从32.7吨每年降低到3.09吨每年,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各项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实现了大幅度下降。2024年,天津经开区PM2.5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9个微克/立方米;达标天数比例77.3%,较2015年增加19个百分点。三个地表水考核断面蓟运河防潮闸、东排明渠达到Ⅲ类水质,海河大闸达到地表水Ⅴ类,泰达威立雅等5座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保持100%。

数十载深耕绿色发展,让泰达成为低碳转型的探路先锋,持续输出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泰达范式”。自2000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先后斩获“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欧环境合作首批生态工业试点园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气候友好型环境管理试点园区”、首批“绿色园区”“全国首个通过工业园区生态效益评价的园区”等数十项国家级绿色认证,2023年更跻身“全球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为中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鲜活范例。

荣誉加身却步履不停,泰达的绿色征程仍在续写新篇。从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到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这份“绿色成绩单”仍在不断更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社会影响力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深层、最持久的内生动力,面向未来,天津经开区将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低碳转型等领域持续发力,令新质生产力含“绿”量再创新高,碧水蓝天成为园区最亮丽的底色,为全球工业园区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经验”。(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