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能建总经济师:绿电直连有望撬动万亿市场

2025-08-15 16:38

(来源:中欧碳中和)

绿电直连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有望撬动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新机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650号文”),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按照安全优先、绿色友好、权责对等、源荷匹配原则建设运行绿电直连项目。这一政策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就近消纳和用户侧用能结构转型奠定了制度基础。

那么,绿电直连的应用推广对新能源行业有何深远影响?未来是否有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就此,《中国能源观察》记者专访了中国能源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二级管理专家、总经济师徐进。

对于当前绿电直连大规模推广,目前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化解,徐进表示,绿电直连在我国还是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鲜事物,其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想大规模推广还需要统筹考虑,稳步推进。

徐进归纳为“四清”。

一是同电网利益纠葛要扯清当前,我国电网格局以两大电网为主,其收益仍严重依赖于传统电量统购统销的差价,绿电直连全面铺开必然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找到合作共同点,获得电网企业的支持和理解,对确保绿电直连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将事半功倍。

二是总体的成本投入要算清。绿电直连最大成本是直连线路建设费用,线路太长则建设成本高;还有电网接入的相关费用,项目应标准配置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通讯设备等二次系统,需安装网络安全监测、隔离装置等网络安全设施;另外,线路的运维管理也是一笔不小开支。只有算得清楚,才能干得明白,真正做到“有利可图”。

三是技术的标准规范要厘清。作为新事物,绿电直连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有哪些,参与主体关注的具体费用标准与计算方式等,需要有关部门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长远观之,标准规范是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牵引,否则就好比在大海里行船找不到方向。

四是地方的配套政策要出清。地方政府要根据650号文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状况,尽快颁布自己的实施和操作规程,这是确保绿电直连开展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江苏省走在了前面,早在今年2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就印发了有关通知,确立首批5个试点项目,并对地方相关部门、电网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未来,绿电直连的推广是否有望推动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涌现?对此,徐进认为,绿电直连有望撬动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新机遇。

徐进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构建,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零碳园区、构网型储能、电算协同等电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之配套的绿色电力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以后还会陆续出现电力期货、绿色电力期权等金融品种,我国电力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态势。

现阶段,650号文明确了四种可开展绿电直连的场景。未来,随着绿电直连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尤其当直连线路由单一电力用户绿电供给向多用户开展绿色电力直供拓展后,绿电直连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有望撬动又一个万亿级市场新机遇。

届时,新能源制氢、零碳园区、分布式光伏、电算协同等原本受制于电网接入和调度机制的项目,也可借助绿电直连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更深层次来看,绿电直连还将全面推动“风光生发电+储能+负荷”一体化开发模式,通过实行全周期管控,助力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增长极。

绿电直连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其不仅会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还将深度融入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新基建项目,推动这些行业和领域开展全面的降碳减耗改造,进而成为引领行业绿色转型的新风潮。

一言以蔽之,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国际合作日益密切,绿电直连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有可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