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周忆:从科技到时尚,每次跨界都是一次修行 | 泉果无限对话

2025-08-15 15:03

(来源:泉果视点)

今年2月,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公布了关于周忆女士出任深圳时装周主席的官方任命:

“周忆的跨界融合理念与深圳时装周相契合,此次担任主席,将为深圳及大湾区时尚产业注入活力,加速国际化进程,推动科技与时尚深度融合,助力本土品牌走向国际,提升全球时尚竞争力。”

周忆可谓是,真正把“跨界”修炼成“内功”的人。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横跨科技、传媒与时尚三大领域,并都做到了行业顶级:

从担任IBM全球副总裁、主导70亿美元的数字化转型,到跨界进入时尚传媒、执掌康泰纳仕中国,再到出任深圳时装周主席……

周忆说,“每一次跨界都是一场修行”。

几周前,大湾区时尚产业战略委员会主席、深圳时装周主席周忆做客【泉果无限对话】。

她从个人经历切入,结合多年来在变革一线的见闻和思考,分享了品牌、科技与时尚行业的趋势转向,并提出了未来的可能路径。

泉果伙伴在听完此次分享后的所思所想,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周总站在那的一瞬,她的品味和气质,就带我们走到了《穿PRADA的女王》的电影现场;

但她不是Miranda,也不同于Emily,而是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一种带着我静下来、沉下去的魔力;她没讲多大的道理,没用多华丽激昂的语言,但就是会让我开始思考,激励我拥有敢于放下的魄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面对变化与挑战,周总能找到一种柔韧但有效的方式去推进,也让大家意识到,当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不把工作当成博弈,更不会把未知当威胁的时候,向前一步的空间,有多么宽广。”

  以下为周忆分享实录精选:

非常感谢大家花时间来听我分享,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价值。

其实从我步入职场到今天,做过的公司并不多,但领域跨度非常大——从科技到媒体到产业,从CMO到CEO再到Startup,就像今天的主题所写的,“三次跨界,一场修行”。

人在不断破局、转型、换赛道的时候,其实是很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跟产业的浪潮去做结合,这中间,我有过顺势而为,也有过逆势而行。

所以今天的重点,不是讲述我个人的故事,而是想借由我转型的经历,分享一些经验和反思、对时代趋势的观察,和大家一起交流,相互补足。

  在剧变中长青:

21年10个岗位的跨界心法

我常说,我是信息行业黄金时代的“幸运儿”。

我的职业生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的黄金时代起步的——

1993年,我加入摩托罗拉,有幸见证了整个无线通信领域的蓬勃发展,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2001年,进入IBM,正好赶上中国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腾飞的阶段。

时代的“风口”,也有很大的包容性,作为文科生,我在科技行业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一个讲故事的人”——把实验室里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市场语言;让一家B端公司的科技成果和理念,被每个消费者、利益相关方和普通人都能感知到。

在IBM的21年并不“安稳”,正如所有科技公司一样,不断剥离旧业务,整合新业务。我也换了10个岗位。每次调整,都伴随着老板、团队、地域、文化的更替,内部角色转变的跨度,其实并不亚于跨界换赛道。

如何在变动中快速适应?我个人的经验是:

■  首先,有心理准备。步入职场的第一天,就要明白,在一个需要驾驭变化的行业,变就是常态,不变才是不正常的。

■  第二,要学会“示弱”。“示弱”不代表“认输”,而是放下身段、去问、去学。不能以过去的身份坐到这个谈话当中,说“我曾经怎么样”。

2020年,我被委任为IBM大中华区数字销售中心的总裁,从0开始设立数字中心。是我第一次带销售团队,有太多不知道的东西。因此这我向总部“借调”了欧洲爱尔兰数字中心的总裁,用了七天时间,一点一点向他请教。一年之后,我们的数字销售中心实现了20%以上的双位数增长。

我发现,“示弱”的过程,其实往往自己的收获是最大的。

比如向上级请教——你在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并聆听他解答的过程,其实也是为将来更好地替他分忧做准备;向下属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设身处地理解他们实际业务的机会。

当你以真诚的学生姿态出现时,别人就不会设防,也更愿意分享。

除了科技行业的瞬息万变,营销岗位本身,也一直处在变化的风口浪尖——既要”花钱”,合理地使用资源,也要不断回应“为什么花这笔钱”,“转化了多少”等质疑。

但正因如此,营销极其锻炼人的学习能力。首先,它要求你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而这背后是对技术的深度理解。另外,作为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人,你会更敏锐地洞察应用场景与反馈。对任何可能影响产业、市场格局或消费者行为的新技术,保持好奇与敏锐,这本身就是持续学习的过程。

跟大家“吐槽”了这么多,但我回首这么多年的经历,真的只有感恩。

在时代的风口,能够加入一家著名的科技企业,开展一番事业,回头去看的时候,那些难熬的时光都已经淡去,留下的是同行与成长的宝贵回忆。

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以“玩家”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能在一家企业做21年,换10个岗位,体验了10个不同的风景线,不是很有趣吗?

没有在IBM的21年的历练,我不会从CMO做到CEO;虽然这个CEO特别苦,我也乐于接受。也正是因为有这两年的历练,我才能够学会从一位CEO的视角,去理解企业的痛点,从而更好地服务产业。所以每一步、每一个经历都不是浪费,全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无论何时何境,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

  从“守浪”到“造浪”:

品牌如何穿越流量焦虑

2022年,我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告别了服务20多年的IBM,担任康泰纳仕中国区总裁。

泉果视点注:康泰纳仕是全球顶级的时尚传媒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国际知名杂志,如《Vogue》、《GQ》、《The New Yorker》(纽约客)、《Wired》(连线杂志)等。

坦率地说,如果说之前的经历是踩中了风口,这段经历有点像被卷进了“风洞”。

过去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迅速成长。当年国际大牌进入中国时,《Vogue》、《GQ》成为了发新品、做广告、拍明星、传播生活方式,绕不开的头部时尚媒体。在传统媒体时代,确实赚到了足够的红利。

但在多个因素的迭加下,整个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第一,在全球与本地市场之间,政策环境、市场节奏和运营逻辑的差异,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国际总部与中国本地团队在媒体表达方式和预期目标上,也会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理解差异,需要在日常中不断沟通与协作。

第二,奢侈品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尤其明显。过去两年,中国市场一度以负47%的速度在下滑。

大家肯定也有体感,疫情之后,人们对“怎么花钱、花在哪儿”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知,比如更愿意把钱花在大健康和家庭旅游上。

第三,在平台、数据、流量主导下,整个媒体行业正在发生颠覆性转变。

随着营销预算减少,客户需要的不只是品牌曝光,还有直接销量和收益。

作为一家传统媒体公司,在裂变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如何在帮助客户实现目标的同时,守住自己的“品牌底线”?

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跳脱出国外大牌的语境,真正落地到中国本土,服务本土品牌;比如将内容消费者变成产品消费者,打通从内容触达、社群运营、到私域电商的整条链路;比如帮助中国品牌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接触更多买手资源,打通中国与全球的生态链。

所以,我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小特种部队”,把做产品、做市场、和做销售的拉在一起,集中作战。每周都会开战前会和战后会,不断地思考、复盘。从一个品牌开始、一个地区开始,一步步去做,通过和大健康、酒水饮料、城市文旅、国潮国风、国风美妆等新赛道链接,来应对国际大牌业务持续下滑的压力。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行业,现在的CMO和营销人,绝对不再是20年前“拍个广告、贴个片、办场活动”就完了的,而是要为CEO分忧的——要把整个营销链路图画清楚,前端与后端怎么打通,每一步如何承接、转化,分别要实现什么效果。

这其中大概分成三步:

第一步,一定要有好的品牌和产品内容。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也是流量和关注度的源头。

好的品牌内容,要基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得“大雪无痕”。

短剧营销为什么这么火?因为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游戏,而是在创作之前就考虑到产品方的需求,又能以半娱乐化方式,进行非常自然的产品植入。

第二步,用流量的思维,对这些品牌和产品内容,做碎片化的二次创作,形成新话题,引爆流量。

第三步,做好流量承接和销售转化,同时还有后端响应、库存管理、退货率管理等。

图1. 营销链路图

来源: 来源:

周忆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举个例子,去年10月,康泰纳仕的全球IP时尚之力(Forces of Fashion)在深圳湾落地,我们在整场策划中,构建了完整的营销价值链。

当天的主题是“中女时代”,展现“中女”群体在当代社会的角色、主张和偏好。我们当时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家庭财政预算的掌控者多数是女性,尤其是“中女”群体,她们不仅为自己消费,也帮丈夫、孩子买衣服,是整个时尚消费中最主要的决策者和体验者。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传达一种情绪——当下的中国女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如何学会与自己和解,自洽、自如地走好自己的职业与人生赛道,活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场活动从市场调研、到内容主题策划、再到明星艺人参与,一环扣一环,最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传播量。

图2. 2024年“VOGUE时尚之力盛会”落地深圳南山

来源: 来源:

凤凰网

当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思考如何将Marketing(营销)和Sales(销售)融合,打通“产品—内容—销售”的商业闭环。当然,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模式,具体项目落地的时候,需要很多细节层面的配合。

我觉得现在是品牌人遭遇的最大“漩涡”,深度与长期的品牌空间,在不断被挤压。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尤其是在时尚产业,不少企业在争相做快时尚,想成为ZARA,学习它模仿大牌的能力和一周更新货架的体系。但ZARA也是沉淀多年的品牌,所以即使这些学得再好,也很难成为ZARA ,而是“me too”(我也是)的模仿。

如何在“漩涡”中生存?其实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可以分享一下近期的两个小见闻:

第一个:我最近去米兰,参观了一所意大利最有名的制版学校。这所学校1935年就成立了,在男士西装的制版领域,几乎无可匹敌。最后我问校长:“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现在意大利奢侈品行业的表现如何?”他说:“目前类似Prada这样的品牌仍然保持住了品牌溢价。”

他解释得很直接,“当降本增效成为每一个 CEO的必答题时,Prada在制版和设计上的态度是——坚决不妥协。他们没有把这些环节外包到东南亚等地,而是坚持由本土设计师完成,坚持最高标准。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设计原型(Prototype)外泄,品牌的知识产权与核心价值将很难收回。”

而很多品牌可能会撑不住、妥协了,结果就是再也找不回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品牌精神,失去了忠实用户的信任,因为消费者的眼光永远是最挑剔的。

图3. Prada制版师

来源: 来源:

Prada官网

第二个:我发现近几年Miu Miu的用户,清一色变成了年轻人,“Miu系穿搭”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

Miu Miu的整体设计已经趋向年轻化、休闲化,很多款式就是简单的T恤、针织衫、短裤,不再执着于“Glamorous”(精致华丽)风格的极致呈现。设计也变得越来越简洁、轻盈、在“接地气”的同时,依然维持住了品牌的调性,市场反响也很好。

其实,很多奢侈品设计都有这样的趋势,包括之前以华丽重奢著称的牌子。

这个转向也是因为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变得越来越理性,不再接受品牌的“PUA”,不再为“大Logo”买单,而是追求自己的个性表达。消费也不再是单纯的功能价值,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

图4. Miu Miu宣传海报

来源: 来源:

Miu Miu官网

这两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在“漩涡”之下,在品牌内核上不妥协、守住自己的那朵浪花很重要;但与此同时,还要主动“造浪”。

“守浪”和“造浪”这两个层面相结合,才能不被浪潮淹没,持续健康发展。

许多国际经典品牌背后所蕴含的品牌投入、耐心和耐力,是长达上百年的积累和代际传承。时至今日,这些品牌仍在坚持耕耘,坚守在品牌的长期主义上。

我们对以长期主义做品牌的人充满敬意,也期待时尚行业能有越来越多的经典品牌诞生。

国风设计的瓶颈与突破口

今年3月,我出任深圳时装周主席,又一次跨界到了时尚产业领域。

40多年前,深圳是来料加工和贴牌工厂的集中地。如今,深圳沉淀了许多高端本土原创品牌,在整个工业链端,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件服装从创意想法,到成衣产品,最快只需3到7天。深圳已经成为国内原创品牌最集中、产业配套最完善、规模集群效应最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之一。

很多深圳品牌也开始大胆地登上巴黎、米兰时装周的舞台,进行原创发布,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宣告“这是深圳原创”。这其实也是深圳乃至整个中国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全过程转型。

同时,起步于2015年的“深圳时装周”,如今已跻身为国内三大时装周之一,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风向标式的时尚活动之一。

一个经过45年改革开放沉淀下来的传统产业,如何寻找产业升级换代的下一个方向?

我们将三个趋势总结为:Fashion for Growth(科技赋能)、Fashion for Good(时尚向善)、Fashion for Culture(文化表达)。

图5. 时装行业“三大趋势”

来源: 来源:

周忆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第一个,Fashion for Growth,也就是科技赋能。

当下,对于整个传统产业,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转型,已经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刚需”。能否通过AI工具提升产能、降本增效,直接决定了它能否生存下去,这是非常直接且明确的。

我们谈Fashion Tech(时尚科技)谈了很多年,AI的出现,其实加速了这一进程。当前,在设计剪裁、匹配供应链、营销和市场投放等环节,AI都可以显著降本增效。

图6. AI图生视频的虚拟时装秀案例

来源:MUSEGATE, 来源:MUSEGATE,

周忆泉果无限对话内部分享

这个图生成视频的案例,是一个Fashion Tech的典型案例。从一张照片开始,通过AI为这个人匹配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穿搭,量身定制一场虚拟时装秀。

我们都有体会,网上买衣服最麻烦的就是码数不对、来回退换。

深圳卖得比较好的产品,退货率控制在50%就已经非常好了,有很多服装品类的退货率高达90%。很多消费者现在习惯拍下三个码,试穿后退两个不合适的,其实商家也苦不堪言。尤其做白衬衫这个品更有挑战,白衬衫过了一季就会发黄,卖不出去了,积压大量库存。

如果通过AI Solution(AI解决方案),根据人体结构、骨骼、胖瘦、高矮,模拟我们穿上某件衣服的样子,更加精准地推荐尺码,就能显著降低退货率。

硅谷一家AI公司已经做了相关的应用,还集成了支付系统,一旦商品降到最优价格,AI Agent会自动下单购买,也省去了消费者反复比价、决策的时间。

我最近在深圳见到很多科技独角兽,他们也做了非常多前沿的尝试,正迫切地需要真实的应用场景,和企业一起共创解决方案。

第二个,Fashion for Good,时尚向善,推动服装产业的绿色转型,实现“负责任的时尚”。

每年米兰时装周期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都会举办“绿色奥斯卡”,向在绿色可持续领域做出贡献的人致敬。活动本身非常朴素,但意义非凡。

图7.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第三个,Fashion for Culture,时尚的文化表达。

我们近些年一直在谈“时尚向美”,重要的是,把时尚变成一种中国美学的文化表达。中国五千年文明,服饰、选材、设计……有无数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学精华。

但我自己的感受是,“国风”和“国潮”对民族文化的提炼和表达,同质化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一条精准和清晰的路径,在欧美主导的时尚趋势面前,声量还比较小。

因为我工作的原因,经常要看很多时装秀,我感觉整体的设计和创意,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多设计的表达过于直白,比如藏风就是放点牦牛毛,江南风就是放大片刺绣……而中国文化的审美表达,其实是非常高级、非常subtle(含蓄)的。

也有表达得比较好的,比如设计师马凯的品牌M Essential,对东方美学的诠释恰到好处,将现代人的穿着需求和中华文化元素结合,表达得既创新又轻盈,同时商业链路也很成功,值得借鉴。

图8. M Essential时装作品

来源: 来源:

M Essential 官方公众号

当前设计师们遇到的瓶颈,后续可以通过AI和大数据找到新的突破口,从众多优秀设计作品中,获得灵感、提炼规律,进行辅助设计,从而展开新的想象力,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深圳有很多设计师品牌已经在这样做了,我们静待佳音,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正将国风美学和现代人需求完美融合的好品牌;也希望中国的时尚产业,能在文化的上下文中,呈现出更多的品牌溢价。

从科技到媒体再到产业,从CMO到CEO,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创业者。因为每天都在和各种可能性、希望与失望、绝望与再度希望之间不断battle(战斗)。

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从甲方,到乙方,再到共方。如今在工厂服务和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不是谁站在甲方或乙方的位置,而是要思考怎么成为最好的桥梁,如何把生态中的各方利益连接起来,让价值最大化……我觉得这是人生的又一次迭代。

我现在的角色,就是一个“连接者”。20多年的科技背景,加上对时尚产业趋势的观察与实践,让我能去做一个真正的Match Maker(跨界连接者)——让科技与时尚在产业中产生化学反应,探索“1+1>2”的可能性。

科技与时尚的融合,让深圳,这个中国的“科技硅谷”,正在成长为“时尚硅谷”。

图9. 2023年深圳时装周海报

来源: 来源:

深圳时装周官方公众号

对我而言,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修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折腾”。如果有一件事能让我脑力激荡、持续活跃,那就是最大的投资回报、也是最大的幸福。

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

Keep Smiling,Keep Going.

保持微笑,步履不停。

“可能性”的探索

艺术家:Sarah Meyohas(美国)

Sarah Meyohas是一位来自于纽约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跨越多个领域,在电影、摄影、表演艺术和雕塑方面的工作尤其出色。

在概念艺术作品《Speculations》中,Meyohas放置了两面镜子,一面是双面的,一面是挂壁式的,彼此相对、向内、反射;再用一簇簇鲜花来装饰镜子,呈现出一幅令人着迷的自然肖像,在无限的反射中复制自己。

镜中幻境:“可能性”的探索 —— 在边界处寻找融合的可能,在变革中寻找平衡的可能,原来边界从未固化,每一次凝视、每一次反射,都是一次对“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泉果基金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泉果基金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