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5 07:15
专题:去年关店近千家,亏损近4亿元!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引争议,高端水果出路在哪?
来源:资市会
当产品既不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又无法建立成本优势时,市场淘汰就是必然结局。
作者|资市分子
“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要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这番言论,掀起轩然大波。
当“水果刺客”的调侃不胫而走,当加盟商接连撤离,这家曾立志要做“水果界星巴克”的连锁巨头,正面临创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老街头苦苦支撑的直营店,到资本市场惨淡的股价表现;从“万店计划”的豪言壮语,到日均关店2.6家的残酷现实——“好为人师”的百果园却要教育被视为上帝的消费者。
8月14日,百果园集团(02411.HK)总市值约27亿港元,较2023年11月最高时的超107亿港元,不到两年时间已蒸发80亿港元,跌幅逾七成。
01
加盟商之殇
清晨7点半卷闸门拉起,直到深夜12点落下,三个身影在这方寸之地不停忙碌。店长领着5500元的薪水,带着两个4500元的店员,日复一日地整理货架、招呼顾客。
空调必须24小时运转,否则“娇贵”的水果就会失去光泽,仅电费一项每月就要七八千元,加上一万多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每月四五万的固定开支像一座大山。
这是一个在一线城市经营了近十年的百果园门店,如今正默默承担着亏损的重压。
马路对面新开的商业综合体内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十年前,这里还是整个社区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如今却只剩这家百果园在顽强坚守。原本的加盟商早已抽身离去,现在由总部直营,靠着熟客情怀勉强维系。
不远处,那些没有品牌光环的夫妻水果店反而活得滋润。他们没有高昂的人工成本,不用遵守繁琐的规章制度,更不必为总部的战略失误买单。
一家生意尚可的百果园需要雇佣6个人,日流水勉强过万,而夫妻店只要两个人就能轻松应对。
这个场景,恰似百果园当下的生动写照——曾经的水果连锁巨头,在标准化运营与生存现实之间艰难求存。这一切的背后,与其加盟体系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百果园的核心收入与加盟商紧密相连。
百果园的盈利方式是向加盟商售卖水果,依靠供应链实现核心收入。公司通过集中采购后加价5%-10%供应给加盟店,还强制使用统一包装材料,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溢价费。2023年,百果园的自营门店仅有12家,其余6081家均为加盟店。加盟门店贡献的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达 99.4%。
加盟模式曾是推动百果园快速扩张的重要力量。
2016年那句“万店计划”,给企业扩张装上了加速引擎。依靠加盟的裂变魔力,百果园门店数量以每年800家甚至近千家的速度疯长。
2015年突破千店大关,2017年在43座城市编织起2800余家门店的销售网络,即便是2020-2023年的增速放缓期,年新增门店仍稳定在400-500家的高位,2023年门店数成功突破6000家。
快速扩张背后隐患渐显,2024年关店大潮汹涌来袭。从整体门店数量来看,2024年末,百果园加盟门店及自营门店总数为5127家,相较于2023年的6093家,减少了966家,日均关店约2.6家。
加盟百果园的成本颇高。
其一,加盟商首先要缴纳约23万元至30万元的“入会费”,其中包括加盟费5万元、招牌及设备信息费6万元、门店装修费(极简版)6元万起等固定费用,以及商品预付款3万元和履约保证金3万元等。
其二,百果园会根据门店的毛利额收取8%到30%不等的特许经营资源使用费。再加上每月的人工、水电、房租,以及自行承担的水果损耗,一番扣除后,百果园加盟门店的经营利润率仅为5%-8%左右。
这种模式本质是先把加盟商圈进来,割一波韭菜,然后将后续风险转嫁给加盟商。
因为单店盈利模型脆弱、抗风险能力差,前期成本过高,稍有误判,就容易开不下去,亏损倒闭。百果园也就陷入“开店 - 亏损- 关店 - 再招商”的恶性循环,直到游戏无法持续。
有行业人士表示,“平均每天2-3家门店关闭的速度,说明整个加盟体系已经出现系统性风险。”这种雪崩式的撤退并非偶然,而是过度压榨加盟商的必然结果。
很多加盟商发现,辛苦经营还不如打工赚钱,关店就成了理性选择。
02
价格迷思
一年近千家加盟商的流失,既有平台的压榨,也有百果园价格定位的问题。
走进任何一家门店,消费者很容易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认知矛盾。比如一边是标价30.8元/斤的进口柑橘和7.9元/颗的猕猴桃,一边是3.98元/斤的特价芒果。
(图片来源:资世会)
这种价格落差,不仅让消费者困惑,更折射出这个水果连锁巨头在战略定位上的迷失。
近年来,“水果刺客”的称号在消费者中不胫而走,这个略带戏谑的称呼背后,是人们对百果园产品性价比的质疑。
当一颗普通猕猴桃的价格抵得上一顿早餐,当贴上“进口”标签的柑橘身价翻倍,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自然滋长。
更关键的是,这些高价商品的口感体验并未与普通市场的水果形成明显差异,这种“价高质平”的现实认知,不是百果园要教育消费者就能改变的。
在饿了么app上,同一品类的水果,价格差异甚大。但同一品种下,百果园的水果则比同行要高出40%到60%
主打中高端消费的盒马生鲜,国产千禧圣女果6.99元/斤;主推平价的叮咚买菜,同样为千禧圣女果价格是6.49元/斤,百果园则要11.9元/斤。一斤圣女果,百果园比盒马生鲜价格高出40%,比叮咚买菜的高出46%。
再如新西兰加沛猕猴桃,盒马生鲜单只3.32元,叮咚买菜单只4.6元,百果园单只7.9元,比前者高出58%,比后者高出43%。
而水果品质又有多少区别呢?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显示,如今百果园的累计投诉量已超3000条。其中,关于水果变质,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与售后推诿等问题是投诉重灾区。
(黑猫投诉平台)
励志做水果中的贵族,然而何为贵族,何为平价?这之间有着巨大的认知鸿沟。百果园想要直接收消费者的智商税不容易。
百果园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四度一味一安全 ”品质体系,将水果细分为招牌、A、B、C等多个等级。但普通消费者的评判标准却异常简单:健康好吃就行。
过去商务送礼撑起了百果园的半边天,如今这个市场已大幅收缩。“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的自嘲在白领阶层中盛行。当买菜阿姨们发现菜市场三斤柑橘的价格只抵得上这里的一斤“精品”时,所谓的高端定位显得格外苍白。
(图片来源:资市会)
定价背后更深层的症结在于:成本管控。2008年起,百果园开始了一场豪赌:签约700多个生产基地,自建29个配送中心,试图通过重资产模式重塑水果产业链。
理论上,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可以将损耗率从行业平均的40%降至5%,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但现实给了当头一棒:原定2020年实现的万店目标至今仅完成60%,前期投入的固定成本难以摊薄,反而成为拖累业绩的沉重负担。
面对困境,百果园也曾推出“报恩果”等平价产品。但这种修修补补的调整难以治本,因为要保证品质,又要价格卖得动,就必须重构整个成本体系,包括采购,供应链,综合治理等。
在面对盒马、山姆等新零售势力的夹击下,百果园的“水果王国”梦很美。
所有这些困境,都反映在了财务数据上。
2024年,百果园营收下滑近10%,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高达3.86亿元。
公司资金压力渐显。2024年负债率达64.1%,1年内需偿还的银行借款达23.47亿元,长期借款达1.62亿元,现金17.5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6.91亿元。现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仅刚够偿还1年内的银行短期借款。
资金运营效率低下。应收款项合计22.10亿元,占总资产的28.3%,其中应收账款及票据9.86亿元,其他应收款12.24亿元。应付账款5.47亿元,应收款规模远超应付款。若部分应收账款出现坏账,将进一步侵蚀利润。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当产品既不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又无法建立成本优势时,市场淘汰就是必然结局。
这场被外界解读为“溃败”的收缩,在企业内部被定义为一次迟到的自我革命——用短期阵痛换取长期健康的生存根基。
责任编辑:郭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