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兆威机电:A+H上市的攻守道,资本盛宴还是风险转嫁?

2025-08-15 06:1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在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齐头并进的产业浪潮中,兆威机电003021.SZ)正以"精密传动龙头"的身份加速奔跑。这家2001年创立的深圳企业,凭借微型传动系统的研发优势,2024年营收突破15.25亿元,同比增长26.4%,扣非净利润同比激增37.6%至1.84亿元,毛利率提升至31.4%。但在这组亮眼数据背后,隐藏着对单一赛道的深度依赖、技术壁垒的持续突破压力以及港股上市背后的复杂博弈。

兆威机电的财务报表犹如一把双刃剑。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1.53亿元增至15.25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3%;归母净利润从1.51亿元攀升至2.25亿元,年均增速达18.4%。2025年Q1单季营收3.68亿元,同比增长17.7%,但扣非净利润仅微增6.9%,研发投入导致的利润压缩已初现端倪。更值得关注的是业务结构:智能汽车业务贡献65.4%的营收,其中微型传动系统毛利率28.9%,精密零件毛利率高达40.9%,但这两项合计仍占总营收的75%以上,消费电子与医疗板块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收入同比仅增长8.3%。

这种"一边狂奔、一边失血"的结构问题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尤为危险。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速从2023年的25%降至2024年的15%,兆威机电的单车价值量虽提升至1961元,但整体市场规模扩张速度已显著放缓。更严峻的是,其核心客户集中度高达46.6%,比亚迪、蔚来等前五大客户贡献近半壁江山,一旦供应链出现波动,业绩稳定性将遭受重大考验。

在微型传动领域,兆威机电的技术突围堪称教科书级案例。其研发的4mm无刷空心杯电机打破日企垄断,灵巧手产品实现17个主动自由度的突破,控制精度达0.3°。但这些突破背后是持续攀升的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1.55亿元,占营收10.1%,研发人员占比20%,远超同行平均水平。然而,技术壁垒的构建速度正在被竞争对手追赶——日本电产的微型马达全球市占率超30%,德国博世在汽车线控系统领域仍保持技术代差,兆威机电在关键部件如谐波减速器领域仍需依赖外部采购。

更值得警惕的是机器人赛道的"军备竞赛"。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成本占比17.3%,而兆威机电该产品目前毛利率34.6%,看似诱人,但量产转化率仍是未知数。据业内人士透露,其灵巧手在连续作业稳定性、能耗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这或将影响客户对产品可靠性的判断。

2025年7月,兆威机电启动港股IPO的决策引发市场热议。表面看,这是全球化布局的必然选择——公司境外收入已占13.8%,毛利率高达44.1%,但深层逻辑更为复杂:A股300亿市值估值与港股科技股平均40倍PE形成鲜明对比,赴港融资既能获取低成本资金(2024年现金分红率达30.41%),又能稀释实控人股权(当前持股65%,上市后或降至50%以下)。这种"左手融资、右手稀释"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股东利益的重新分配。

更值得玩味的是上市时机的选择。2025年Q1净利润同比微降1.2%,恰逢港股科技股估值修复期,管理层显然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的虹吸效应,为机器人等新业务估值提供溢价空间。但这种操作也暗藏风险:若港股市场遭遇回调,或新业务未能如期放量,高估值可能演变为资本陷阱。此外,A+H双重架构带来的治理成本增加、信息披露压力倍增,都可能削弱企业的研发聚焦能力。

兆威机电面临的竞争已从国内扩展至全球。在汽车电子领域,日本上市公司Nidec(电产)以15.3%的全球微型马达市占率持续施压,德国大陆集团在电子驻车系统领域保持技术领先。而在机器人赛道,埃斯顿绿的谐波等本土企业正加速布局谐波减速器市场,试图打破日系厂商垄断。兆威机电虽然在灵巧手细分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国产替代仍需时间——2024年国产谐波减速器市占率仅18%,而兆威机电尚未进入核心部件自主可控阶段。

供应链层面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公司精密零件业务毛利率高达40.9%,但关键原材料如微型轴承、高精度齿轮仍依赖进口,议价权不足导致成本控制难度加大。更严峻的是,其苏州产业园建设进度滞后原计划6个月,若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将直接影响2026年新能源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的交付能力。

面对多重挑战,兆威机电的破局之道在于"三重平衡":短期维持汽车业务稳健增长与长期培育机器人新引擎的平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供应链安全的平衡,高研发投入与利润释放的平衡。2025年Q1研发费用率达10.8%,但研发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2024年申请专利数同比仅增长5.2%,明显低于营收增速。

管理层或许已意识到风险。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开始布局墨西哥生产基地,试图分散海外风险;同时加大与华为、银河通用等战略客户的技术协同,以绑定高成长性订单。但这些举措能否抵消行业周期波动、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冲击,仍需观察。

兆威机电的故事,是国产精密制造突围的缩影,也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转型的典型样本。当它站在A+H上市的临界点,既面临着估值重构的历史机遇,也背负着技术攻坚的时代使命。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见顶、机器人产业化尚需时日的当下,这家精密传动龙头能否突破"增长陷阱",答案或许就藏在其对"平衡艺术"的把握之中。毕竟,在制造业的红海中,真正的赢家从来都是那些能在高歌猛进与未雨绸缪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的企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