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5 07:4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仇兆燕
从“两山”理念提出,到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中国绿色金融用不到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20年来,中国绿色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的演进过程。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形成了覆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顶层设计构筑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
2012年,原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首次系统性地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要求。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搭建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剔除化石能源相关项目,并与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逐步趋同。
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发挥积极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实现了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的统一。
截至2025年4月,已经发布了6项绿色金融标准,其中1项是国家标准,5项是行业标准,另外有19项标准正在研制。“这些标准为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市场规范运行及环境效益评估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
银行业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在政策引领下,各类商业银行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实践。
国有大行凭借资金和渠道优势,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规模连续7年保持全球第一。
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上。通过设立专营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建立专项机制等方式,带动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工商银行建立了专门的绿色金融事业部,配备超过200人的专业团队。在项目评估中,工商银行创新引入环境效益测算模型,确保每笔贷款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减排效果。
股份制银行则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在细分领域、产品创新上寻求突破。
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175亿元,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968万吨、年节水量1816万吨。该行创新的“碳减排挂钩贷款”产品,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减排目标挂钩,已在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成功推广。
而招商银行在绿色债券承销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上半年主承销绿色债券规模达420亿元,市场份额位居股份制银行首位。
地方中小银行则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将绿色金融与地方绿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开发出更接地气的绿色金融产品。
湖州银行作为全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城商行,创新推出“园区贷”“光伏贷”等特色产品。安吉农商银行围绕当地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开发“两山绿贷”系列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0亿元。
多层次满足绿色发展融资需求
在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看来,绿色信贷是银行业支持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式。“随着绿色产业边界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拓展”。
绿色债券作为直接融资工具,在银行业推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当年发行规模达2300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绿色债券余额达2.13万亿元,累计发行量超过4.3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
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推进,银行业在碳金融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多家银行推出了碳配额质押贷款、碳收益挂钩理财等创新产品。截至2024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碳配额质押贷款超过200亿元,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缓解减排压力。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规模居全球之首;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突破2万亿元,累计发行规模超4.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已从‘政策试点’迈向‘全球标杆’,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李菁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董林杨 本报记者 李林鸾、胡杨、杜肖锦、英草卓玛对本专题报道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