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东海研究 | 晨会纪要20250814

2025-08-14 13:05

(来源:东海研究)

证券分析师:

商俭,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5060002

王洋,执业证书编号:S0630513040002

联系人:

李嘉豪,邮箱:lijiah@longone.com.cn

// 重点推荐 //

1.制冷剂价格再度提升,行业有望持续高景气——氟化工行业月报

证券分析师:谢建斌,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2020001;

证券分析师:张晶磊,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4090001 ,zjlei@longone.com.cn

报告摘要:

2025年7月三代制冷剂价格上行,含氟聚合物价格回落。截至2025年7月31日,根据百川盈孚数据,三代制冷剂R32、R125、R134a产品价格分别为55000元/吨、45500元/吨和50000元/吨,较4月底分别上涨4.76%、0%、2.04%。截至2025年7月31日,R22价格为35000元/吨,较上月持平,较去年同期上涨14.75%;价差为26842元/吨,较上月底下降0.55%。含氟聚合物价格回落,截至2025年7月31日,我国PTFE悬浮中粒、分散乳液、分散树脂价格分别为37000元/吨、28000元/吨、40000元/吨;PVDF粒料、粉料、锂电级价格分别为55000元/吨、44000元/吨、50000元/吨;HFP价格为33500元/吨。 

8月空调排产同比下滑,9月、10月排产量同比预计保持下滑态势。根据产业在线数据, 2025年8月到2025年10月,我国家用空调排产总量分别为1144.30万台、1066.19万台、1235.61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2.79%、-12.70%和-12.10%。

行业要闻:中欣氟材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永和股份发布半年度报告。中欣氟材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5.89万元到608.09万元,上年同期亏损2312.87万元;永和股份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45亿元,同比增长12.39%;平均毛利率25.29%,较上年同期增加7.36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140.82% 。

投资建议:2025年二代制冷剂配额削减,三代制冷剂生产配额总量保持在基线值,二代、三代制冷剂供需关系仍然趋紧。2025年以来制冷剂价格稳步上行,7月制冷剂价格再度提升,巨化股份三美股份半年度业绩预增,永和股份发布半年度报告,半年度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制冷剂行业有望维持高景气度,相关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

风险提示:制冷剂配额政策变化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2.产品优化+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激活健康险发展新动能——保险业态观察(九)

证券分析师:陶圣禹,执业证书编号: S0630523100002,tsy@longone.com.cn

投资要点:

事件:上海金融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科委、市卫健委及浦东新区政府等七部门于8月6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

产品优化:扩大服务范围和人群覆盖,打造区域特色“沪”系列健康险

1)加大跨机构业务合作,拓宽产品保障内容和服务范围。政策鼓励将供需适配的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新耗材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并覆盖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等多领域;同时鼓励应用医疗大数据、行业经验数据等,合理厘定保险产品费率,适当放宽投保条件。此外,政策鼓励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康复护理机构、签约家庭医生等开展合作,在预防健身、健康检查、疾病康复、慢病管理等各类场景,形成与消费者良性互动,发挥保险健康管理的风险减量作用。我们认为,通过扩大保障范围、优化定价机制、深化场景化合作,不仅能让商业健康险更精准地对接从预防到照护的全周期健康需求,更能推动保险从“事后赔付”向“风险减量”转型,构建起“保障+服务+管理”的健康生态闭环。

2)做优做强“沪惠保”,打造区域特色“沪”系列健康险。政策提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沪”系列健康保险产品,继续做优做强“沪惠保”,且鼓励将合理的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我们认为近期刚发布的惠民保高质量发展指引已表明需兼顾“普惠定位”和“商业属性”,未来普惠型产品有望在“沪”系列健康保险的框架下,借助区域丰富的人口结构和医疗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完善普惠型产品的定价优化,成为减轻医疗支出的重要支撑,也有望将上海经验做全国推广,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3)匹配多元人群需求,重点群体目标全覆盖。政策鼓励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务,将“一老一小”、既往症、慢性病人群、新市民及新产业、新业态从业群体纳入保障范围,以拓宽服务人群覆盖面;同时,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要求加快商业护理保险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护理服务标准,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此外,政策鼓励探索开发疾病预测与干预保险,降低高发疾病发病率,体现差异化和精准化保障理念。我们认为,通过精准覆盖多元群体需求、强化老龄化应对的护理保障、创新疾病预防型保险模式,不仅能大幅提升商业健康保险的普惠性与针对性,更能构建起覆盖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兼顾治疗与预防、衔接基础医保的多层次保障网络,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健康守护。

模式创新:优化个账购买,引入共保机制,探索“监管沙盒”试点

1)优化个账购买,鼓励企业共同投保。政策一方面优化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的使用渠道,支持参保人将结余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税优健康保险项目,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增强了保障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职工工资总额5%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降低用人单位提供健康保障的边际成本,提升企业投保团体健康保险的积极性。此外,政策鼓励开发由用人单位统一投保且单位缴费比例不低于一定比例、覆盖创新药械费用保障、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进一步构建起个人、企业与医保协同发力的多层次健康保障生态。

2)引入共保机制,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探索“保团”模式支持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保险行业自发组成共保体,服务风险保障薄弱、需求强烈的领域,并通过经营成本统算调节建立创新领域风险调节机制,填补高风险行业和新兴领域的保障缺口。我们认为,“保团”模式的探索通过整合行业力量、优化风险管控逻辑,既能为上海重大工程落地、民生需求保障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风险“防护网”,又能推动保险行业更精准地对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需求,最终构建起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保障生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保险动能。

3)探索“监管沙盒”试点,为创新产品开辟合规试验空间。对带病体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进行“监管沙盒”试点,强化日常监测与合规监管,防止“伪创新”、“乱创新”风险。我们认为,“监管沙盒”试点机制通过“精准试错+严管兜底”的模式,既能为带病体保险等创新产品开辟合规的试验空间,破解高风险领域保障难题,又能通过全流程监管筑牢风险防线,确保创新始终服务于群众健康保障需求,最终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科技赋能:深化数据共享,建设数字保险平台

1)深化“医疗+医保+商保”数据共享,完善产品定价与风险防控。政策一方面要求升级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功能,建立医疗、医保和商保的数据合作共享机制,为商保产品设计、精算定价、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医保数据应用于商保结算,通过授权信息、交易记录、理赔结果上链存证等方式,确保全流程可追溯,提升理赔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我们认为,数据共享与应用的政策举措,既为商业健康保险的精准化设计、科学化定价奠定了数据基础,又通过结算流程的透明化与可追溯性提升了服务体验,最终将推动医保与商保在数据层面深度协同,构建起以数据驱动保障升级、以效率提升服务价值的健康保险发展新格局。

2)建设“上海保险码”数字保险平台,完善保险生态建设。政策要求加快“上海保险码”建设,发挥其在产品供需对接、保险理赔结算、销售人员荣誉体系、政策宣传等功能上的作用,并基于医保与商保个人画像,精准匹配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探索形成“保险码-个账专区”产品大类匹配引擎。此外,政策还要求协同“上海保险码”平台,不断完善直赔服务流程,并完善其“一码通赔”功能。我们认为,“上海保险码”的加速建设与功能升级,通过打通产品对接、理赔结算、精准匹配等关键环节,既提升了健康保险服务的便捷性与透明度,又依托个人画像与引擎匹配实现了保障需求与产品供给的精准对接,最终将构建起以数字化工具为核心的高效服务生态。

投资建议:板块处历史低估值区间,资产负债呈同步改善态势,建议关注拥有明显护城河的大型上市险企。

风险提示:新单销售不及预期,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股权投资计提减值风险,财产险风险减量力度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3.常熟银行(601128):非息收入保持强劲增长,现金分红比例提升——公司简评报告

证券分析师:王鸿行,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2050001whxing@longone.com.cn

投资要点:

事件:常熟银行公布2025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62亿元(+10.10%,YoY),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69亿元(+13.51%,YoY)。6月末,公司总资产规模突破4000亿大关至4012.27亿元(+9.24%,YoY),不良贷款率为0.76%(持平,QoQ),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489.53%(-0.03PCT,QoQ)。Q2单季度净息差为2.55%,同比下降20BPs,降幅较Q1收窄2BPs。

贷款增长进一步放缓,金融投资对资产规模驱动增强。贷款方面:Q2个贷新增规模继续弱于近年同期,与行业趋势相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信贷需求依然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行业零售贷款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公司对经营贷、信用卡、消费贷等风险资产的投放较为慎重。旺季过后,对公一般贷款于Q2也有所放缓,与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相符。票据贴现强于季节性,弥补部分对公信贷缺口。金融投资方面,Q2债市呈现震荡格局,长债利率风险明显降低,公司投资端受监管影响继续弱化;加之Q2政府债发行力度依然较大,公司金融投资增速随行业提升。由于派生效应边际上升且去年同期基数受金融挤水分影响较低,Q2常熟银行存款增速随M2回升。存款结构方面,公司继续加大高成本存款控制力度,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较2024年末明显下降。

息差在资产端影响下继续收窄,存款成本明显下降有望缓冲后续压力。测算2025年Q2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行约58BPs至4.21%。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2024年下半年以来多次LPR降息重定价及存量住房贷款利率下降影响显现;第二,收益率较高的个贷占比下降倾向于拉低整体收益率;第三,近年债券利率持续下行,债券投资组合中低息券占比上升致使金融投资收益率明显下降。受存款重定价高峰及主动优化负债结构影响,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明显改善,测算同比下降37BPs至1.88%,降幅创近年最大值。测算单季度净息差为2.55%,同比下降20BPs,降幅较Q1收窄2BPs。常熟银行紧跟行业步伐,于5月实施新一轮较大力度存款降息,预计息差压力将随行业放缓。

投资收益表现依然亮眼;代理业务收入驱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快速增长。Q2公司实现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46亿元,依然处于单季度较高水平,同比增长10.53%。考虑到Q2债市以震荡行情为主,公司较好投资收益一方面或受益于较好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或是由于公司选择在债市高点兑现累计浮盈较大的部分投资。此外,公司抓住市场机会,积极开展自营理财、代理贵金属及保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延续高增长态势。Q2,常熟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0.71亿元,同比增长869%。

坚持审慎原则,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从行业形势来看,个贷风险依然处于出清途中。上半年公司关注类贷款与逾期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上升,反映信用风险仍面临压力。另外,上半年公司同业资产及债券投资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小幅上升。公司继续保持审慎原则,加大计提、核销与清收力度。虽然基数较高,但Q2资产减值损失仍同比增长9.54%,创单季最高值9.24亿元。结构上来看,贷款减值损失同比下降,同业资产及债权投资减值损失同比上升。公司同步保持较大核销和清收力度,测算上半年不良贷款核销比例及已核销收回比例分别为36.33%与171.56%(均为年化值),均创近年最高值。公司当前拨备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后续在不良核销及业绩维稳方面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产业股东与中长期投资基金增持彰显投资价值,响应监管导向增加股东回报。产业股东方面,上半年第二大股东常熟市发展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上升。机构投资者方面,上半年社保基金、利安人寿均对公司进行增持。公司资本消耗因信贷增长放缓而降低。在此背景下,公司兼顾资本可持续发展与股东回报,响应监管导向提升股东回报。公司将首次进行中期现金分红,并将分红比率由20%左右提高至25%的较高水平。

投资建议:受投资收益与代理业务驱动,Q2非息收入表现大幅好于预期。此外,上半年不良资产核销及清收力度高于预期。基于以上,我们调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9.66、132.14、145.51亿元(原预测为117.12、122.25、138.57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分别为43.26、49.34、55.98亿元(原预测为42.38、46.87、52.14亿元),期末每股净资产分别为9.54、10.65、11.91元,对应8月12日收盘价的PB分别为0.83、0.74、0.66倍。在银行业个贷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公司加大处置力度,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银行业息差和规模增长承压背景下,公司积极拓展非息业务,中高速业绩展现良好持续性。我们维持公司“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快速上升;负债成本管控效果不佳致净息差大幅收窄;非息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

4.通胀整体平稳,杰克逊霍尔会议或成关键手——海外观察:美国2025年7月CPI数据

证券分析师:刘思佳,执业证书编号:S0630516080002;

联系人:邓尧天,邮箱:dytian@longone.com.cn

投资要点

事件: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劳工局公布美国7月CPI数据。美国7月CPI同比2.7%,预期2.8%,前值2.7%;环比0.2%,预期0.2%,前值0.3%。核心CPI同比3.1%,预期3.0%,前值2.9%;环比0.3%,预期0.3%,前值0.2%。

核心观点:美国7月CPI数据整体略低于预期,但结构上仍有分化。整体通胀受食品价格以及能源价格回落影响,同比增速保持在2.7%水平,略低于预期2.8%;环比则由前值0.3%回落至0.2%。核心通胀方面则进一步上升,核心CPI同比增速由前值2.9%升高至3.1%:其中,服饰、新车以及二手车等重要商品价格分项均有较大幅的抬升;核心服务项下,房屋租金则延续回落态势,同比下降至3.5%,为2022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7月整体CPI虽受能源食品影响略低于预期,但美联储更加关注的核心通胀却超预期上行,无论是联储内部的“鹰派”或是“鸽派”均能从7月通胀数据中找到各自需要的理由。由此,我们认为7月通胀数据能否打开美联储降息窗口取决于美联储观察的角度,后续须重点关注鲍威尔在8月底举行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中的表态。

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回落使得整体通胀降温。食品价格同比由前值3.0%下降至2.9%。其中家庭食品降温较明显,同比由前值2.4%下降至2.2%,环比由前值0.3%下降至-0.1%。能源商品价格同比由前值-7.9%下降至-9.0%,环比由正转负至-1.9%。能源后续或由于OPEC+自愿减产计划退出,继续维持在低位震荡,下半年或依然难以撬动整体通胀上行。

关税继续抬升核心商品价格。核心商品是推高7月核心通胀的主要贡献项,同比由前值0.7%升高至1.2%,二手车分项较为亮眼,同比增速由前值2.8%上升至4.8%,环比则由前值-0.7%转正为0.5%,接近曼海姆二手车价格指数的前瞻性预测(领先两个月)。服饰和新车则受关税影响较多,表现出温和反弹的态势。

住房市场依然是核心服务价格的主要拖累。核心服务同比连续4个月保持在3.6%。其中,房屋价格同比由前值3.8%下降至3.7%,NAHB住房指数在7月虽略微回升至33,但依然处于2023年以来的低位。租房市场上,实际房租和业主等效租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业主等效租金主要受房屋业主对房市降温的体感影响;实际房租则受房市降温和能源服务价格回落的共同作用。因此,当月实际房租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同比由前值3.8%降至3.5%。

其他核心服务类价格延续上升态势。医疗服务为7月核心服务的主要贡献项。医疗服务同比由前值3.4%上升至4.3%,环比超季节提升至0.8%。我们维持在6月通胀报告的观点:受到《美丽大法案》财政改革影响,医疗补助资金的削减以及医疗部门的裁员使得医疗服务价格不断走高。运输价格同比由前值3.4%略微上升至3.5%,娱乐服务价格由前值3.8%略微上升至3.9%,两者或均受贸易协定陆续敲定以及暑假影响而温和上行。

市场降息预期升温。美国7月CPI出炉后,美股上涨,美债收益率下跌,美元指数下跌,黄金收平。我们认为7月通胀美国7月整体CPI虽受能源食品影响略低于预期,但美联储更加关注的核心通胀却超预期上行,无论是联储内部的“鹰派”或是“鸽派”均能从7月通胀数据中找到各自需要的理由。由此,我们认为7月通胀数据能否打开美联储降息窗口取决于美联储观察的角度,后续须重点关注鲍威尔在8月底举行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中的表态。

风险提示:美国关税谈判不及预期导致通胀预期上行,美国经济和就业下行超预期。

// 财经新闻 //

1.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美联储9月会议感到乐观 有50个基点降息的可能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对美联储9月会议感到乐观;有50个基点降息的可能;可能会连续进行一系列降息操作;目前美联储的利率应该再下调150至175个基点。

(信息来源:同花顺

2.央行公布7月金融数据

据央行统计,今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7月末,M2同比增长8.8%,M1增长5.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9%。中国《金融时报》发文指出,受季节因素影响,信贷数据波动明显。但单月贷款读数通常不足以准确反映经济活跃程度,也难以完整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时无需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更不宜过度炒作单月信贷增量读数波动。

(信息来源:央行

3.今年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下达完毕

近期,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住宅老旧电梯、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粮油加工、安全生产、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信息来源:国新办官网

4.财政部廖岷:不断加大财政、金融配合,放大公共资金乘数效应

8月13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两年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的配合,以放大公共资金的乘数效应,扩大政策覆盖面。本次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就是财政、金融配合的具体措施之一,目的是通过进一步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信息来源:国新办官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