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4 11:42
(来源:研报虎)
中报业绩:25H1实现营收29.3亿元,同比+24.5%;归母净利润2.61亿元,同比+37.6%;扣非归母净利润2.5亿元,同比+40.6%。其中Q2实现营收14.7亿元,同比+17.6%,环比+0.8%;实现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37.6%,环比+33.6%。
MIM强势增长与降本增效共振,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营收端,25H1公司实现主营业务营收29.12亿元,yoy+24.76%,P&S/SMC/MIM三大业务板块分别实现营收12.61/4.44/12.07亿元,yoy+13.59%/-2.68%/+57.26%,其中Q2分别实现营收6.35/2.54/5.73亿元,环比+1.5%/+33.8%/-9.7%,MIM业务同比保持超高速增长,生产稼动率提升和边际改善,折叠机铰链成为公司发展重要增长极。盈利端,25H1公司毛利率23.72%,yoy-0.72pcts,P&S/SMC/MIM板块毛利率分别为24.07%/15.87%/25.47%,yoy-1.49pcts/-8.43pcts/+3.70pcts。费用端,25H1期间费用率11.40%,yoy-3.56pcts,费用控制能力持续增强。最终25H1录得净利率11.12%,yoy+2.42pcts,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三大平台协同发力,MIM赋能折叠屏铰链、AI、机器人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MIM:高速发展,赋能折叠屏铰链、AI、机器人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公司MIM技术平台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受益于国家“国补”政策及大客户折叠机新产品上市影响,25H1实现MIM主营业务收入12.07亿元,同比+57.26%,其中消费电子占MIM收入比重约82.16%,医疗收入比重约3.89%、汽车类收入比重约8.33%,其它产品收入比重约5.62%。根据IDC数据,25H1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498.4万台,同比增长12.56%,尽管折叠屏仅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3%,但其在迭代中持续成熟,未来软硬件整合与应用场景优化将推动市场可持续增长。除巩固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外,公司正逐步加大非消费电子市场开拓及材料技术突破,持续推进MIM钛合金研发。AI与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为MIM技术在高速连接器外罩、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等场景提供了巨大潜在需求;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MIM制造灵巧手精密小齿轮和液态金属柔轮提供机遇。
P&S:混动车维持核心场景、机器人齿轮开辟新机遇。公司P&S技术平台聚焦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25H1汽车/家电领域产品分别实现营收9.5/2.7亿元,yoy+12.7%/+18.3%。汽车电动化转型下,公司凭借中外制造性价比差异及战略合作优势,在粉末冶金制品的进口替代与全球拓展方面空间广阔。混合动力汽车增长既维持P&S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的核心应用,又为SMC技术创造机会;同时机器人产业为P&S制造减速器齿轮带来机遇,粉末冶金的净近成形、节能节材特性可满足其高精度、低噪音需求。
SMC:车载应用与AI算力需求打开增长空间。由于市场竞争降价,25H1公司SMC营收同比-2.68%,光伏/新能源车分别贡献35.06%/17.42%收入,算力相关实现芯片电感和UPS电源软磁材料营收1.05亿元,同比翻倍增长,公司已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并实现一体式电感小批量试产。
投资建议:作为国内粉末冶金行业龙头,公司三大主业亮点纷呈,叠屏铰链成长动能充足,机器人与AI新场景打开成长空间。考虑到公司SMC业务毛利率下滑等因素,我们进行盈利预测调整,预计25-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6/6.03/7.25亿元(前值为5.65/7.16/8.94亿元),对应PE分别为31/27/2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原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生产技术风险;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风险;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