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3 17:16
(来源:WEALTH财富管理)
频道说
银行坐不住了!开始“动刀”内部考核机制。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住户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活期存款占比持续走低,导致银行负债成本攀升;另一方面,零售信贷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个贷投放负增长,营收承压。在此背景下,以零售业务见长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动刀”内部考核机制,通过调整关键指标,以期在“缓增长”的环境中构筑更稳健的零售业务结构。
据券商中国独家获悉,以零售业务见长的某大中型股份制银行率先挥动了改革大棒,近期对零售业务关键考核指标进行了重大调整——提高零售活期存款增量、压降零售存款付息率、鼓励获取保险金信托等“高质量AUM”。
1
零售之战:考核剑指
活期、付息率、高质量AUM
面对愈演愈烈的“存款定期化”浪潮,银行负债成本持续承压。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住户定期存款占比已攀升至73.41%,较2024年末抬升0.87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末,股份行活期存款占比普遍低迷的现状更凸显破局紧迫性:
招商银行以21.54%的零售活期存款占比一枝独秀;
平安银行、民生银行零售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9.97%、9.16%,均不足10%;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占比均低于8%,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甚至不足4%。
该股份行的改革直击痛点:
考核导向:强化活期存款获取
提高活期存款增量的考核权重:该行将活期存款增量的营收贡献奖励提高1个百分点,并细化存款类型考核。例如,将交易类存款按产品类型(如通知存款、保证金存款)和期限(短期、长期)分类,差异化设定考核目标。
调整客户经理薪酬机制:存款规模净增奖励弱化,而活期存款增量营收贡献奖励显著上升。此举意在引导一线员工从“追规模”转向“抓低成本”。
付息率管控:优化存款结构
压降高成本存款占比:通过限制高息存款产品的推广,减少对短期高息理财的依赖。例如,平安银行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同比下降41个基点至1.81%,主要得益于低成本活期存款的占比提升。
强化存量客户经营:通过数字化工具(如智能存款推荐系统)挖掘存量客户的活期沉淀潜力,同时利用综合金融生态(如保险、养老)增强客户黏性。
头部银行的一季报也印证了这一策略:平安银行一季度存款付息率降至1.81%,同比降41BP;兴业银行降至1.79%,同比降33BP,民生银行也透露付息率大幅下降。
高质量AUM的获取
扩大AUM的统计范围:该行将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等高净值客户资产纳入零售AUM考核,鼓励客户经理拓展财富管理业务。
注重客户分层与资产配置:通过客群精细化运营(如私银客户、长尾客户差异化服务),推动AUM增长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例如,民生银行2025年一季度私银客户较上年末增长7.05%,零售AUM增幅达4.13%。
2
AUM进化:
从“规模为王”到“质量为先”
在资产端增长放缓的背景下,AUM(资产管理规模)作为衡量零售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内涵正被重新定义。该股份行的考核优化方案释放明确信号:
加大AUM净增规模奖励,延续对规模的基本要求;
关键升级:将保险金信托等“高质量AUM”贡献度纳入考核体系,引导资源向能带来长期稳定收益、客户黏性强的业务倾斜。
一季报数据揭示银行对AUM质量的不同追求路径:
招行以15.57万亿元的零售AUM绝对领先(一季度增幅4.3%),稳居10-20万亿阵营;
平安银行(4.25万亿)依托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生态,强化AUM的协同价值;
中信银行(4.84万亿)季度增量创六年新高,坚定“零售第一战略”;
民生银行(3.07万亿)则通过私银客户增长(季度增7.05%)优化AUM结构。
当单纯比拼AUM数字的时代过去,“高质量AUM”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它代表着更低的资金波动性、更强的客户黏性与更优的综合收益能力。保险金信托因其长期性、跨周期配置特性及高净值客户服务深度,成为银行眼中撬动高质量增长的黄金支点。
3
结语:考核变革背后的行业生存逻辑
某股份行此番考核指标的调整深刻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资产荒”与“利率下行”周期中的集体焦虑与自救逻辑:谁能以更低成本获取更稳定的负债,谁能以更优服务锁定更具价值的客户资产,谁就能在漫长的转型隧道中率先看到光亮。
当“活期存款”与“高质量AUM”成为考核新坐标,一场围绕客户资金流向与综合财富管理能力的深层角逐已然展开。这场静悄悄的考核革命,或将重塑未来零售银行的竞争格局与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