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曾经辉煌的上海建工,如今也扛不住了?

2025-08-13 15:33

(来源: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25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共有186项,其中计划建成项目21项,涉及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

在计划建成的21个项目中,上海建工承建11项、参建5项,包括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军工路快速化改造、外环东段改建等市民高度关心的民生工程,以及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等科技产业类项目。目前,各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

上海建工,这个曾以东方明珠塔、迪士尼乐园等地标建筑书写传奇的70年国企,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从"基建狂魔"到大规模裁员、业绩暴跌,这家行业龙头的困境,折射出整个建筑行业的深层危机。

一、员工自述:待岗、降薪、裁员,国企也难逃"优化"?

"项目部同事走了一半,去年开始陆续被'优化',今年更明显。"在上海建工某项目部工作五年的李工叹气道。

二、数据揭秘:十年最差季报,利润缩水超90%

财报数据直观展现了上海建工的坠落速度:

2025年Q1:营收403.16亿元(↓46.06%),净利润亏损1.79亿元(↓161.79%),创近十年最差季度表现。

2025上半年:营收1050.42亿元(↓28.04%),扣非净利润仅2.17亿元(↓69.13%),毛利率跌至8.74%,净利率仅0.71%,盈利能力濒临红线。

核心业务全面溃退:

房屋建设:营收1944.2亿元(↓0.4%)

基建工程:营收294.2亿元(↓3.8%)

房产开发:营收36.32亿元(↓56.41%),新签合同额占比仅2.4%,较前两年持续萎缩。

三、行业寒冬:房地产缩表、基建过剩、竞争白热化

上海建工的困境,是建筑行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

1、房地产投资连续两年负增长

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6%(住宅↓9.3%),直接导致建筑订单锐减。

2、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存量过剩

曾以"基建狂魔"著称的中国,如今面临铁路、公路等基建项目饱和,八家建工集团关停并转便是行业缩影。

3、成本挤压:建材涨价、人工攀升、融资难

上海建工一季度营收腰斩,但期间费用率却上升3.04个百分点,成本控制压力剧增。

四、自救之路:转型城市更新、出海抢单,能否破局?

面对危机,上海建工正尝试三条出路:

1、人员优化"软着陆"

通过待岗、合同到期不续签等方式降低人力成本,但长期可能损害品牌口碑与员工忠诚度。

2、押注新兴业务:城市更新+智能建造

转向政策支持的领域(如水利水务、新基建),并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升级,试图以效率对冲成本压力。

3、海外拓荒:德国、乌兹别克斯坦中标

新型铁质风帆等海外项目成为新增长点,但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挑战仍存。

五、寒冬之后:建筑业的春天何时来?

历史经验表明,行业低谷终会过去,但企业需重塑生存逻辑:

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突破技术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BIM技术、智能建造或是破局关键。

员工权益与企业责任需平衡:裁员降薪或能短期止血,但人才流失可能动摇根基。

结语

上海建工的困境,是时代洪流下传统行业的缩影。从"基建狂魔"到艰难求生,这场转型阵痛提醒我们:没有永远的高增长,只有不断进化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期待这家老牌国企能重拾匠心,在寒冬中走出一条新生之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