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3 00:15
(来源:金石杂谈)
8月12日,6月以来,创新药持续爆发,带动A股医疗相关股票纷纷走高,医药基金成为今年最靓的仔,今年以来收益top10公募中,除了广发成长领航和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其他全是医药基金,而且这两只非医药基金还排在最后。
这两只非医药基金,一只是重仓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的基金,这两只股票以1年为周期均创造了10倍的财富;而北交所年度涨幅高达40%,领跑全球主要指数。
在医药基金暴涨之际,有的明星经理开启了限购,而有的明星经理则基本修复了失地,三年回报即将转正。金石杂谈发现,有“医药女神”、“工银瑞信一姐”称呼的赵蓓今年收益近30%,近三年只亏0.99%了。
在社区平台,有网友灵魂发问:曾经的医药女神,终于要回归了吗?还有网友评论:今天刚回本,四年了!当然了,医药基金30%的收益和一些优秀的医药基金相比依然差距较大,但是,赵蓓终归即将收复失地了。
赵蓓曾任中再资产投资经理助理,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一干就是15年,现任研究部联席总经理、基金经理兼任投资经理。由于管理规模超300亿,且业绩优秀,坊间冠以“工银瑞信一姐”的称号。
但是,即便赵蓓业绩迅速修复(6月份的时候三年亏损尚有16%),但其规模已经大打折扣,曾经管理规模高达322亿,如今规模只有164亿,4年时间规模已经腰斩。
以工银前沿医疗为例,2021年前后的赵蓓风光无二,20年回报近乎翻倍,21年收益超10%,21年的基民人数高达151万,持有市值178亿,份额占比84.5%。三年之后的2024年,基民人数少了50多万,基民份额没少多少,但持仓市值不足100亿。
过去三四年医药频频暴雷,赵蓓同样踩雷不断,以2023年8月前后为例,加仓的太极6月跌10%,7月跌20%;华润三九昨日暴跌17%;第十大重仓的昆药集团连续雷,6月跌16%,7月跌13%,8月跌10%;到了8月恒瑞医药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医药领域反腐导致恒瑞医药一日暴跌9%。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下工银瑞信发展情况,工银瑞信最新规模7878亿,长期徘徊不前;牛市行情来袭,但该公募规模竟然缩水了500亿,着实让人意外。该公募今年业绩并不差,近1年盈利12.8%,今年盈利近6%。
工银瑞信是一家银行系公募,由宇宙行工行持股80%,瑞银持股20%。就在今年6月12日,工银瑞信基金股权变更尘埃落定,瑞银集团正式接管瑞信20%股权,成为这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作为一家银行系公募,公司规模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和债基,规模分别为3739亿和2313亿,股票基金+混合基金+ETF,总规模大约2000亿,FOF只有32亿。
不过,就是这样一家大型公募,公司人事变动极为频繁,20年9月,原董事长郭特华因个人原因离职,21年2月没有公募经验的原工银租赁总裁赵桂才空降成为董事长;22年至23年,首席信息官、首席投资官相继换新,而副总杜海涛不幸离世。
21年1月,原总经理王海璐因工作调动离职;随后公司督察长、风险官朱碧艳代理总经理2个月;2月出任董事长的赵桂才代理总经理6个月;然后21年7月,原工行资管部副总高翀接管工银瑞信总经理。
就在近期,公司原督察长、风险官朱碧艳岗位发生了调动,转任公司资深专家;而副总郝伟任职督察长和风险官。
高管人事变动只是小儿科,公司一大批优秀或知名的基金经理相继出走,而发生时间正是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接管之后。
2022年,袁芳、游凛峰等成长股、固收名将率先出走。其中,袁芳、游凛峰两位基金经理多少有点因为亏损亏到离职。
其中,“原工银瑞信一姐”袁芳旗下多款产品收益翻倍,但是截至其离职前的1年至2年,业绩极差,1年亏损25%,21年中期管理规模尚有480亿,一年后规模缩水到只有225亿。最具代表性的三年封闭基金工银圆丰3年任职亏损高达31%,引发基民不满。
游凛峰虽然业绩没有那么差,3年回报超25%,但同样在1年的业绩中回撤较大,1年亏损15.5%,规模同样大幅缩水。
2023年,王筱苓、丁怡凌接力离场。其中,王筱苓有着丰富外汇、衍生品经验,但投资股票中几乎都是大蓝筹、大消费和中小盘,不知是在外汇市场太过激进还是投资风向出了问题,两年亏损22.7%,三年亏损近20%,3年规模从60亿骤降至20亿
丁怡凌,她管理的是两只固收基金,按理说没什么业绩压力,但是她在管理1年多的时间就选择了清仓管理的两只基金选择离职。
金石杂谈查询发现,比如规模较大的工银四季收益A特别爱分红,而金石同样发现,全国社保基金二零九组合一直是该基金的最大机构股东。
进入2024年,公司至少已经有10多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2024年8月,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副总监张略钊清仓式卸任产品,引发全网热议,彼时其管理规模高达360亿。
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张略钊离职或许与工银瑞信基金近期业绩不佳有关,面对巨大的业绩压力和市场质疑,他选择了明哲保身;还有就是找到了更好的下家。目前,张略钊已入职头部公募。
2024年12月,在公司摸爬滚打10多年的投资老将,工银瑞银权益投资总监陈小鹭清仓式卸任产品,选择了离职。陈小鹭离职背后:业绩太差,三年亏损20%,作为投资总监面临对上对下的多重压力。
进入2025年,业绩极为优秀的权益投资总监张宇帆突然清仓式卸任,彼时市场传闻其离职与公司投研体系调整及激励机制不足有关。
金石杂谈认为,她近1年收益42.57%,基本都是924行情带来的收益,三年回报几乎为零可佐证。所以,此时离职一是急流勇退,二是为下家提供了充足的谈判筹码。
4月,原固收投资部总监,时任FOF基金经理蒋华安清仓式卸任,选择离职。对此,同样有观点将其归结为工银瑞信激励机制的问题。
但金石杂谈认为不止于此,一是蒋华安业绩并不优秀;二是FOF基金经理越发鸡肋,同行中民生加银的苏辛、招商基金的苏燕青、浦银安盛的陈曙亮纷纷选择了离职,甚至有博主爆料,有FOF基金经理离职后选择了基金销售机构担任基金分析师,看见FOF的惨状。
其实不止于此,近期工银瑞信正在频繁调整基金经理的产品管理,增聘、卸任比比皆是,不少基金经理因为工作安排而减少或增加了基金产品的管理。
最后,工银瑞信基金经理为何频繁出走?1)来自业绩的压力。金石杂谈查询发现,工银瑞信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7.48%,2024年利润21亿,已较过去两年业绩大幅缩水。
2)作为一家银行系公募,市场谈到最多的就是激励机制出现问题,2024年以来的限薪风波,和更加严格的考核压力,无疑让部分基金经理感觉不适。
3)部分基金经理业绩太差,比如一姐袁芳,业绩惨遭大幅回撤,基本属于亏到离职的典范;还有一些则是行业或赛道性因素,比如FOF基金经理蒋华安,整个FOF变得越发鸡肋,尤其养老基金成了基民给基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