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昨天,又有一家国企被清盘

2025-08-13 00:00

(来源:智超讲财商)

来源 | 不良资产头条综合观点网、澎湃新闻等

8月11日晚上11点20分,华南城发布公告:香港高等法院对其作出了清盘的裁决。继恒大之后,华南城成了被清盘的资产规模最大的房企。

业内人士表示:清盘意料之中,一方面是华南城始终没有给出具体的债务重组改善方案。另一方面,作为维好方、第一大股东的深圳特发集团尚未给予支持。

境内银团与境外债债权人的纠葛

2025年1月,花旗国际有限公司因3亿多美元的债务向华南城提出清盘申请。华南城对清盘极力反对,并提交了债务重组框架方案。据澎湃新闻报道:方案显示国内银团在手握501亿港元优质抵押资产的情况下,要求优先处置华南城位于南宁等地的非核心项目,反对贱卖深圳资产。而花旗国际为首的美元债持有人拒绝债转股,要求50%现金偿付。

境内银团与境外债权人就资产处置显然未达成一致。利益纠葛缘于深圳特区建发牵头对华南城的纾困。

华南城是深圳知名房企,2021年陷入债务危机。幸运的是,深圳特区建发以19.1亿港元认购其29.2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创始人郑松兴的持股比例降至20.16%,降至第二大股东。

至此,华南城从一家民营企业转变为“国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此之后,深圳特区建发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援助。

首先是与花旗国际签订“维好协议”,为华南城成功争取多数投资人同意实现美元债展期;其次,12.57亿接盘华南城旗下深圳第一亚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50%股权,进一步改善华南城现金流状况……

到了2022年末,深圳特区建发与华南城集团全面协同合作签约,盘活首批南昌、郑州、南宁项目,并通过下属公司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约110亿港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为华南城集团优质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盘活其土地资源。又以50亿的现金对价认购“西安华南城”的69.35%股权。成为当时华南城获得的最大的一笔资金。

2023年,在深圳特区建发继续推动下,华南城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签署60亿元流动资金银团贷款合同,贷款期三年, 年利率仅为4.7%。该贷款也是华南城集团自创立以来的最大单笔融资。

除了银团之外,2023年中国信达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以54.54%的份额承担了上述110亿港元的股权投资基金的首期注资。

“纾困天团”被反噬

国资、银团、AMC组成的“纾困天团”让彼时所有房企羡慕不已。轮番助攻之下,华南城还是没能走出困局,获得花旗国际展期后于2024年再次违约。

2023 年,深圳特区建发对华南城股权投资确认10.92亿元损失,当年净利润为负43.67亿元。此外,还面临着多起诉讼。

2025年6月10日,上海联交所信息显示:中国信达拟转让持有的深基华智基金54.54%的份额。根据当时的交易文件,深圳建发与华南城需对基金优先级投资人中国信达的本息兑付承担差额补足义务,并在基金投资期满后回购股权。

其实年初至今,中国信达开始在各个平台进行资产处置,西安华南城股权作为底层资产频频登上各大产权转让平台,包括:

京东拍卖(2月14日):20.71亿债权处置;

深圳联交所(2-3月,4-9月两轮):债权意向征集;

西部产权交易所(3月、5月):项目招商公告、54.54%基金份额转让。

至今没有结果。

眼下,华南城的现金流几近枯竭。

2024年华南城录得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大额亏损。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89.86亿港元,期内有157.42亿港元的借款已违约。另外,华南城总资产为875.51亿港元,总负债约609.44亿港元,有息债务为302.2亿港元,但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4114万港元,根本无法覆盖其债务。

2024年,华南城融资成本高达15.23亿港元,对利润形成巨大侵蚀。安永审计师对这份财报“无法表示意见”,认为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问。

资产处置倒计时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的清盘令,富事高咨询周伟成及潘路洋作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已全面接管华南城资产,包括深圳、南昌、西安等地的物流园区及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逾1500万平方米。

清盘人须在6-12个月内完成首轮资产出售。清盘程序中债权人受偿顺序为:有抵押债权人(优先债券及银行贷款)、抵押债权人(供应商、员工欠薪)、股东。

截至2025年8月11日停牌前,华南城股价报0.107港元,较2023年峰值下跌99.6%,市值仅剩12.24亿港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