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供不应求!中芯国际赵海军:关税影响不大,明年预计平稳增长

2025-08-12 18:58

8月7日,中芯国际发布了二季度财报,二季度实现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环比下降1.7%,同比增长约16.2%;净利润为1.33亿美元,同比下降19%,不及市场预估的1.67亿美元。

增收不增利,财报发布次日,中芯国际AH股双双大跌。

在美国100%关税大棒威胁下,市场担忧中芯国际未来的订单量,在业绩说明会上,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回答了这一疑问:“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两国政府都说未来要增加惩罚性的关税,那时候我们跟每个海外客户都进行了一轮对接,得出的结论是,整个影响小过客户的10%。如果中芯国际现在的营收是13%,那影响可能是1.3%。”

他强调:“现在又过了几个月,大家做了更有余地的安排,影响会变得更少。”

赵海军指出,中芯国际当前的订单量是供不应求的。对于半导体行业明年的展望,他也表现得比较乐观——“今年和来年,如果没有极端情景,还是预测平稳增长。”

近年来,中芯国际一直是公募基金的心头好,股价从2022年年底一路上行,期间不乏有很多明星基金经理重仓。

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依然位列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持股市值超400亿元,但持股数却下降了11.58%。二季度中芯国际港股下跌了3.04%,A股下跌了1.30%。

但二季度仍有基金经理逆市加仓,李晓星管理的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二季度新进重仓中芯国际,基金经理在二季报里特别提到:“半导体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我们继续看好国内先进制程突破带动的先进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国产算力芯片的投资机会。”

易方达萧楠管理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去年四季度买入中芯国际,一季度高位减持兑现了一部分,二季度又加了回来,位列第六大重仓股。

此外,兴全谢治宇的兴全合宜混合基金二季度少量减持中芯国际,但依然位列基金的第三大重仓股,谢治宇在去年四季度将中芯国际买入前十大,并在一季度大幅加仓。

一方面,是关税的外部压力和业绩的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国产替代的利好又在暗示半导体行业的长远机会,中芯国际似乎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

在本次业绩发布会上,赵海军也回应了市场关注的产能、价格战略、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以下是赵海军在本次业绩说明会上的问答内容。

中芯国际的订单供不应求

问:赵总提到有几个终端需求平台非常强,包括模拟、 CIS,还有汽车。它们的驱动力是什么?有多少是来自于补库存,或者是关税的不确定性?多少是国产替代的影响?

 赵海军 特别精准的数字我们也没有分开去看,今年各个手机公司正在修正年初的一些预测。大家可能预计今年年底总数量跟去年持平。单机的价钱是下降的,但是由于补贴等各方面原因,大家买中高档的会多一点,这样全年的营收也是差不多的。

以单机数来算,总量没怎么变的情况下。今年供应手机市场的多出货的部分,主要是中芯国际客户市场份额的转换。总量不变,但是原来自己的市场份额没那么大,现在增长了。所以中芯国际在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如果我们的百分比没变,按照营业额来算。我们上半年总出货增长了22%,那就说明中芯国际的客户,在中芯国际这个地方至少增长了22%,可以用这样一个类比来做。

拉库存的部分,主要是消费类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要用到所在地区,比方说在关税没有增长之前,这些客户的终端销售在全世界各地。最好把各地一年的销售现在都拉过去。关税生效了之后,也没有价钱上的影响,大家做的主要是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有影响,但对中国客户影响不是特别的大。

主要是因为我们客户的市场份额增大了。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产业链的安全、地缘政治是一个考量。但真正的原因是客户的种类提高了,迭代速度变快了,能够提供非常优秀的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已经可以完美替代原来供应链上的产品。

另外,中芯国际的这些客户现在把很多原来单个的产品封装成整个产品,带来了放大效应。单一的产品原来比方说只占20%,但是由于把好几个芯片都附加到一个芯片上了,那别人其他芯片的份额丢掉,他这个总产值是增加的。

这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是紧急拉货的,基本上到八九月份这部分会停下来,因为关税生效了,也知道大家库存到年底能卖到多少,八九月份建起来的量已经达到了安全标准。再多了会有积压资金、库存增高各方面的顾虑。

但是起码到10月份左右,中芯国际的订单还是供不应求的,我们产能还是不够用的。说明大家取得市场份额的能力是可以持续的。

关税对中芯国际影响不大

问:今年关税影响比较混乱,四季度和往年季节性的情况类似吗?

 赵海军  10月份我们产能还是小于订单。11月份、12月份,我们分开来看,不确定性主要是手机。大家年初的时候预计自己成长可能有10%、15%,按照这样的规模来布局全年备货,现在已经到了八九月份,如果大家更改自己的全年预测,说今年没有增长。总手机的数量是一样的,会不会觉得第四季度要少下一点?这个地方我们在看,但对中芯国际的影响可能没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原来中芯国际的客户在整个市场的占比是比较小的。现在份额增加了,虽然这个份额并不是巨大的成长,但因为这些客户原来的分量就比较小。所以份额成长几个百分点对他来讲就是100%。

中芯国际在整个代工业占比也不是那么高,5%、7%这样子。如果我们在整个份额里面增加一两个百分点,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大的。

需求是在那里的,手机是个不确定性,但中芯国际的客户在手机里面的分量并不会因为季节调整,使得在中芯国际这边有明显的影响。

第二,中芯国际现在一直到10月份都是供不应求。即便它增长了,我们也还是处在负载状态。如果那个地方拿掉,只是中芯国际产能无法满足的部分减少了,原来可能有余量,现在余量减少一点。

虽然四季度看不清楚。这个看不清楚不是订单上的不清楚,而是对于整个终端市场应用场景变化,还不能说的很清楚。但中芯国际的订单相对还是信心很高的。

问:公司二季度北美收入占公司12.9%。其中直接向美国销售的比例是多少?现在新闻说美国要对进口产品收100%的关税,数字比较大,如果美国提高进口关税,对公司的业务会有什么影响?

 赵海军 最新的100%关税,我们没有再征求客户的意见。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两国政府都说未来要增加惩罚性的关税,那时候我们跟每个海外的客户都进行了一轮对接,说这样会增加多少成本,在那边的影响有多大?后来得出的结论是,整个影响小过客户的10%。如果中芯国际现在的营收是13%,那影响可能是1.3%。

现在又过了几个月,大家做了更有余地的安排,影响会变得更少。原来有些中芯国际是唯一的供应商,这件事没办法做,必须遭受这样的影响。经过了几个月,大家要么是备库存,今年、明年已经备够了。要么就是有其他供应商来替换这部分。所以这个影响会变得更小。

折旧摊销下降是因为产能利用率增加

问:二季度营业成本里面的折旧摊销环比下降6%,原因是什么?后续对于折旧的展望如何?对毛利率有什么影响?

 赵海军 如果一个工厂,现在折旧是1万块钱,你有好多种办法来运行这个工厂,如果你的负载是50%,折旧是不变的,这时候生产材料加上折旧的钱是总成本,这时候折旧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但现在这个只有50%利用率的工厂,你把它做到了100%,折旧还是原来的量。但生产资料的钱——其他消耗性材料、人工成本……增加了一倍。这时候折旧在总成本里面的比重是下降的,这个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标配情况下,一个全新的工厂在满载的情况下,现在市场上大家都能做的水平,大概折旧的分量占到60%的成本。如果利用率只做到了一半,那折旧的成本可能会占到80%多。但是如果你能做到100%的利用率或者105%的利用率,这个时候折旧在整个成本里面只占了45%。

这里面会有45%-80%折旧百分比的区间。根据工厂利用率的不一样,这个折旧百分比会发生变化的。

中芯国际不去打供应量比较大的市场,

主要是满足战略客户的要求

问:公司此前计划进入到功率器件市场,在产品和客户层面有什么进展?近期AI 服务器也在持续升级,怎么看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的机遇?

 赵海军 中芯国际在这方面经过长期的考虑,我们投入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更小的节点上面去。在功率器件方面,有一段时间我们把它授权给外面同行去生产,来满足中芯国际客户的要求。但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客户都不再是原来的单一小产品的客户。尤其是国外的IDM,他在跟中芯国际合作的时候,希望我们的产品种类要齐全。不单是提供比方说MCU、Analog,还要同时能够提供配套的分立器件。

国内终端客户在采购这些供应商的时候,也是跟他们指定说,你不能只提供单一产品,你要提供整套的,这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把这部分加进来。

原来一个做快充芯片的公司,大概也就是做快充芯片了,现在它要把这些绑定在一起,包括分立器件、控制器和模拟这些都要放在一起。 中芯国际就不得不做这件事。

因为我们原来有基础,再加上我们产线的设备都比较先进,所以很快就把分立器件这部分做起来了,现在已经成规模,也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我们不去打原来已经有的、供应量比较大的市场,我们主要是满足战略客户的要求。按照战略客户未来的部署,给他建相应的产能。我们在分立器件方面不会建立客户不需要的多余产能到市场上去做竞争,基本是这样的定位。

中芯国际为什么做8英寸?

问:目前8英寸的这块需求有比较好的改善。这块新增的需求更多的是不是来自于国内的客户?从国外客户来看,现在欧洲的一些客户也在奉行China for China 的策略。在国际客户导入这块有什么新进展可以分享吗?

 赵海军 先讲一下中芯国际8英寸的特点,我们建立这个新产能主要是满足客户的要求,它已经不是原来按照市场的配比来建立产能了。因为在国际代工行业,大概1998年、1999年,8英寸的产能就已经结束建设了。2001年之后,摩尔定律都在12寸上。

但是中芯国际为什么还去建8英寸?因为我们有大量的8英寸客户,而且规模都是巨大的,中芯国际就按照他的需求来建立了8英寸,所以中芯国际现在拥有的8英寸的产能绝大部分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近几年建的,所以设备能力是非常先进的,工厂里面都是自动化,我们跟同行的8英寸比起来,在产品竞争方面是有优势的。

8英寸的布局,在中芯国际的晶圆百分比里面,主要是国外的客户。由于现在国内客户替代了原有的 IDM 的市场份额,所以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这些客户原来就在这里做,但每个月量很小。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两年前左右,国内的客户做8英寸、功率 IC、电源管理这些东西,一个月2000片8英寸的,都算比较大的客户,都是未来的龙头公司。

但经过两三年的成长,他们现在的需求都是一个月2万片起。这样的公司都是10倍速的增长,使得中芯国际现在培养了特别多的国内公司,几十家、上百家,每家都增速这么快,我们的产能就一下子遇到了瓶颈。

这个时候怎么平衡我们原有的国际大客户和国内客户?国际大客户原来在这边做电源管理、功率 IC、Analog Power 这些,他也需要中芯国际做功率器件、分立器件。还需要做别的东西。

那我们做战略性的配合。中芯国际8英寸也不是绝对的一片都不增长了,但是不再做原来的产能增长。已经来的大客户原来做 IC,现在要做分立器件,我们也都是配合他来做。

8英寸,国际客户每个月的订单量、出货量超过中国客户50%。而且这个量以后还会进一步增长。这些国际大客户需要导入新的产品,China for China,功率器件和特殊器件,中芯国际也会配合,来按照他的需求建立这些产能来发展。

中芯国际国内迅速增长的这些8英寸的用户,我们现在跟他们一起合作,把他们尽可能转到12英寸的兼容产能上面去。中芯国际在这几年建设12寸产能的时候,建了很多跟8英寸兼容的部分。包括12寸的铝制程,我们也增加了这部分产能。它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比8英寸的新产能还要更好,所以现在导入的速度也比较快。

中芯国际没有主动涨价和降价

问:前面提到三季度的ASP 预期会提升,排除掉之前波动的影响,价格本身上有没有提升的可能?因为现在公司的产能也一直是比较满的状态,存在涨价的可能性吗?

 赵海军 三季度 ASP (平均售价)上升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没有涨价,但是本身的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上升。比方原来有影响的、售价比较低的、有打折的12寸,现在没有打折了。那ASP 实际销售就增长了。

第二,12英寸晶圆的百分比增加了。虽然8英寸也在增长,但是相对百分比下降了,所以加权平均的 ASP是上升的。

你提到的实际上是我们的价格战略,是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有没有涨价?是不是只选贵的做,便宜的就不做?变相涨价。或者是我们未来要参与同业竞争,面临要不要降价的事情。

涨价的事情我们没有做,我们从来不是产业里面第一家要涨价的。但是如果有可比同业进行了涨价,可能我们也会跟随。

由于产能比较紧俏,我们也守住价钱,中芯国际没有主动降价,只有在特殊的应用场景。如果我们的客户遇到了其他同行降价的竞争,使得他的市场份额丢失了。他不做,就全让给别人做了,我们会支持我们的客户保持市场份额,进行价格调整。

网络相关和存储器配套相关的需求比较确定

问:目前从国补关税这些层面来看,没有看到需求的透支。但如果区分不同的下游市场或者细分市场,它本身的订单能见度展望有没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本身可能没有主动去提价的预期,但是如果从客户层面来讲,他们自身的产品价格有没有进一步上涨的潜力?

 赵海军 如果我们看终端,看得比较准的,一个是跟网络相关的,包括有线的 internet或者是 WiFi 这些,国内客户替代率是非常高的。据说市场预估到2028年,网络部分差不多能做到完整替代。

这部分的增长虽然在整个盘子里没有手机那么大,但这个地方对中芯国际的订单来讲也是蛮大的,最近增长得比较多。

第二个比较准的就是跟存储器配套相关的。如NAND Flash、DRAM。当国内要大规模生产NAND Flash或DRAM这类存储器时,必然需要大量的配套芯片,尤其是控制器和外围的逻辑电路。由于这些存储器本身就在转向国内制造,因此其配套的核心逻辑电路,特别是控制器也必然随之转向国内生产。它的量也是比较大的。

国内的存储器行业,工厂很大、产能增长很多。这些增长,它的配套逻辑电路都是国内的客户生产,大部分都是在中芯国际进行加工的,有很大的确定量,现在存储器的价钱也非常好。

手机是总量不增长,但也不会衰减。对于全世界来讲,一年也是11亿到12亿部,再加上2亿部的翻修,也是13亿到14亿部,中国这个地方占了7-9亿部。

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比方说无线充电,原来可能是4000块左右的手机才用的,现在用到了2000、2500块的手机上,更多芯片要用到低端手机上去,总量也是增长的。

虽然手机销售总量不增长,但是中芯国际的客户在手机供应链里面的份额在增长,第二,手机每个单机用的硅片量在增长,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很大的增长量,但它不会降,也会持续下去。

今年中国工业是恢复的,订单很多。虽然国际工业和汽车还没有恢复,库存还要再调整一段时间,但是中芯国际工业和汽车的量在增长,因为中国工业需求和汽车需求很大,中芯国际客户占百分比在成长,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增长量。

从长远上来看,汽车国产替代需要的时间很长,它不像网络和手机那样。只要能够达到同样的性能和质量就立刻取代了,汽车需要考验的时间比较长,顾虑也会多一点。中芯国际在汽车里面,在各个需求方面,把产能、技术管理平台跟客户配合好,短期内不会取得非常高百分比的成长,但它是成长,不是下降。

比方说现在中芯国际汽车业务占总营收比重有5%到6%了,我们的第一期目标是达到10%。这个时间,看起来很辛苦,因为汽车至少要跨两次,一个周期十几个月,两个周期就26-30个月出去了。所以这个部分虽然在成长,但是比较慢。

问:您刚提到的网络主要指的是哪些具体的产品类型?

 赵海军 具体产品咱们看的民用的,比方说有线的internet,无线的 WiFi、蓝牙这类的。网络系统有关的,比方说网络通信,基站等等,现在也有小区里面的、工业用的、数据中心用的,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从无线的和有线的角度导入,都是很大的转换,大家切换的速度很快。一个是产品迭代的很快,第二个供应商百分比迭代的速度很快。

如果没有极端情景,

明年半导体预计还是平稳增长

问:半导体行业从2023年的三季度到现在温和上行近两年时间了,先后经历了补库存和需求的回暖,如果从稍微中期一点的层面来看,后续景气周期是相对平缓,还是有回落的风险?

 赵海军 半导体周期从来都是跟大的宏观周期合在一起的。我们原来遇到的非常大的经济周期,比方说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因为外汇借多了没钱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因为卖房子卖多了,贷款多了,结果先是金融市场崩盘,带着整个行业下去。2001年年底那次也是因为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作假,股市的估值都不对劲,股票市场跌了60%,花了三年才出来。

这都不是因为半导体产品没人买了,或者是技术发展得太快过剩了,我们现在就是在看有没有宏观危机。

现在我拿到的所有的报告,觉得国际谈判现在进行的还不错。今年和明年不会发生宏观经济危机,所有报告都预测半导体行业来年还是成长,起码能达到5%-6%这样。代工可能成长更高,因为它有 AI 的部分。今年和来年,如果没有极端情景,还是预测平稳增长。

中芯国际的产能永远也不会超过95%

问:如果从8寸和12寸分别看稼动率,是不是下半年可以看到稳中有增的状态?

 赵海军 现在一直到10月份,中芯国际订单是比产能要高的。我们没办法接所有的订单。中芯国际现在给出的产能利用率只有92%、93%,因为我们要拿出相当部分来做研发,所以中芯国际的产能永远也不会超过95%。

我们这么多年遵守非常中规中矩的、谨慎的财务规则。只要设备进来了,这个工厂已经开始量产了,它有这个能力就要把它算到产能里,哪怕是好多产品没在这个设备上做过。

实际上这些产品有订单,这个设备你也不能用,因为第一批还没跑出来,但是我们也把它放在分母里,也是我们产能的一部分,这个也拖累了我们。

国内的客户去验证一个产品在一个新设备上,从你拉进来,到真正可以大量地在上面不受限制地去生产,从头到尾应该需要9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是国际客户,这个周期就更长。

任何时候在总产能里面有六七万片的量,是没办法接单子做生产的,但是挂在产能上面,折旧也是一样。

这个设备并不能用来做生产,因为还要等待各种产品来做验证,每个产品都验证完了之后,才可以做量产。

这跟我们以前中芯国际自己做存储器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中芯国际是一个存储器公司,自己来担当成品率的质量和赔付,只要是设备拉进来觉得可以,就开始做生产。将来这个产品质量不好就降价打折卖。如果将来用到了人家的手机里,坏了就召回手机,自己赔手机的钱。

但我们现在不能做这件事,我们非常严格地按照业界的最高标准来做这事。所以我们的稼动率在92%、93%。基本上就是订单接不过来的状态。

问:您刚才提到稼动率还是维持在高位,订单供不应求,后续会不会考虑加速扩产?

 赵海军 加速扩产这件事,因为中芯国际现在每年已经投七八十亿美元,过去几年我们的投资超过我们的营业额。在风险管理各方面,我们已经是在业界里面发展速度、投资速度非常快的了。我们征求过股东各方面的意见,维持稳定的速度发展,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跳跃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