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2 17:50
(来源:老张投研)
人形机器人,真的要落地了!
据统计,截至8月4日,2025年以来智元机器人中标9个项目,优必选中标16个项目,宇树科技则中标近70个项目。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截至8月10日,我国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年内融资额近280亿元。这次,人形机器人真的要迈向商业化了!
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价格打下来了。
越疆科技突破20万元线,Dobot Atom售价19.9万元起,而在2025年人工智能大会上,宇树科技更是推出定价仅为3.99万元的Unitree R1人形机器人,预示人形机器人消费门槛开始被打破。
其实,人形机器人降价的本质在于技术的突破。
数据显示,电机、执行器、减速器、传感器等关节零部件约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的55%,像鸣志电器、柯力传感等在电机和传感器上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国产替代,有效压低了零部件成本。
往深了看,丝杠可以说是同时具备了高壁垒和高价值量,占比约19%,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大臂、小臂、灵巧手等执行器中,是降本和国产替代的核心环节。
但要说同时实现丝杠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的,双林股份算一个。
双林股份布局的正是技术壁垒高的滚珠丝杠、行星滚柱丝杠。特别的,公司成功攻克了工艺难度极高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建成年产1.2万套行星滚柱丝杠产品试制产线。2025年5月公司计划筹集约10亿,建设年产100万套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和50万套线性关节模组项目。
公司产能扩张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基于客户验证和下游需求的反馈。目前公司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灵巧手应用0301规格滚珠丝杠、线性关节模组均已经向客户送样。
据测算,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丝杆市场规模将达到65.4亿美元,6年年均复合增速约57%,需求端已经很清晰了。
我们都知道,新产品、新技术要想真正落地,研发是不二法门。
但矛盾的是,双林股份研发费用却从2022年的1.8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69亿元,不断缩减研发费用。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双林股份研发费用率从4.47%下滑到了2024年的3.43%,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下降到了3.18%,远低于北特科技、恒立液压。
这是否意味着,双林股份技术实力在减弱?
答案恰恰相反。这种表象,实则是双林股份两个独特的“巧劲”:
首先,技术维度上,举一反三。
双林股份主营业务围绕着汽车零部件展开,包括内外饰及机电部件、轮毂轴承以及新能源电驱三部分,2024年分别占总营收的53.56%、26.6%和13.74%。
其中,公司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HDM与行星滚柱丝杠在传动方式和力学原理上相似,并在螺纹、齿轮加工工艺上相通,一些技术完全可以迁移到丝杠上。
如果说传统业务让双林股份吃到了技术经验,收购科之鑫则让双林股份真正地打破了海外技术垄断。
科之鑫主攻内螺纹磨削技术、外螺纹磨削技术,特别是内螺纹加工技术是丝杠制造的核心壁垒,目前科之鑫内螺纹磨床加工精度可达C3、C2级,达到国际水平。
最核心的是,科之鑫自主研发的反向式星星滚柱丝杠磨床,可将单台设备成本从千万元级别降低至300万元,交付周期缩短75%,大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
这意味着,双林股份在实现了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化的同时,成功打通了丝杠产业链上游,筑牢技术护城河。
除此之外,双林股份还有一个独特于同行的竞争力—PEEK特种材料。
公司PEEK特种工程材料蜗杆产品已在HDM业务上成熟应用多年,要知道PEEK材料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轻量化的最佳选择。
尽管,双林股份PEEK特种材料还未涉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却为其未来切入该细分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和潜在优势。
其次,客户维度上,善假于物。
目前看,机器人产业链参与者有三大类,一是车企,比如特斯拉、小鹏汽车;二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小米、科大讯飞;三是初创企业,比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
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车企往往是公司机器人业务的最佳突破口,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产业链上的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
双林股份也不例外,其人形机器人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已经对接国内两家新势力车企,一旦完成样件测试,有望迎来订单的释放。
然而,技术总归是向前发展的,产品落地还是要看研发。
2020年以来,双林股份货币资金均不到10亿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重在15%左右,资金含量不算太高,甚至不能完全覆盖长短期借款。
但不必过度担心,目前看双林股份,业绩出现了大幅回暖。
2024年,双林股份实现营收49.1亿元,同比增长18.64%,实现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4.49%,扭转了2022年、2023年业绩动力不足的局面。
最新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双林股份净利润中值约为2.8亿元,同比预增约13%,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预增约63%,也能支撑后续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
所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从传统业务的技术积累,到业绩的翻身,再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丝杠的突破,双林股份成了人形机器人中的一条鲶鱼。
但,双林股份还能走多远就要看其如何修炼内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