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软件迎来回调,硬件则出现反弹,大概基于当前AI在海外正实现降本增效的双效果,但在国内大多仍停留在降本阶段。
有赞中报虽然成功扭亏,但在于通过AI优化降低了销售费用,营收仅同比增长不到5%。公司指引全年营收小幅增增长收及10%的利润率,而今年将会小幅扩大销售团队规模,为下年做准备,但仍以盈利为先。
至于金碟,中报营收增长11.2%,如果去除裁员补贴,同样成功扭亏。虽然情况较好,但公司中报提到要成为「最值得托付的企业管理 AI 平台」,显然与这增速不相配。
当然,国内软件企业的问题大多不在于企业本身,而是国内生态。
有赞提到国内AI商业化进程慢于美国,大型商家预算不足,而中型商家更倾向于成熟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就是商家要看到营收的提升才会为AI买单。
今年以来,浪潮数字涨幅逾180%,在于其云ERP业务市场广阔,今年中报也同样扭亏。公司的增长逻辑较好,归功于其潜在客户都是国企。如果国企上云是任务,那大概会转向公司。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国企客户,公司的增长确定性也不会那么高。
美股PLTR背靠政府订单,成功切入商业市场,才有了如此高的市值。而浪潮只靠国企,未来估值还是要打折。乐观看是公司还未入港股通,到时候盈利持续释放,加上多了南下资金,前景看来还是很顺畅。
无论如何,国内AI商业化只是慢于美国的话,未来科技股还是有很大空间。参考美股,可能还是强者越强,买ETF应该是最稳的方法。
例如华夏刚获批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87008),便选取3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其中,高营收增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可看到在美股市场,资金非常着重软件公企业的营收增速。
昨天两个AI应用的细分领域,C3.ai只是营收miss掉便大跌30%,而SoundHound AI则大涨17%,说到底对成长股来说,营收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