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2 17:27
陇南市宕昌县,药香弥漫山野。世代相传的中药材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零散种植逐渐连片成势,土法加工借势科技手段。邮储银行陇南市分行及时精准的资金支持,悄然成为这场变革背后不可或缺的推力。
产业发展的救急款
在理川镇同源中药材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弥漫着新鲜当归的浓郁气息。负责人包建平抓起一把刚加工完成的当归片,凑近鼻尖深深一嗅,动作熟练。“老手艺,新做法”他咧嘴一笑。这位与药材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药二代”,数年前也经历了从业以来最冷的寒冬。
几年前,一场关于当归制作工艺标准的争论波及当地药材市场。包建平存放在仓库的数十吨当归也被影响,采购方出于审慎考虑陆续提出退货。这意味着近百万元的投入可能付诸东流,而几代人累积的信誉也面临严峻考验。在那个寂静的深夜,他久久地驻足于堆积的药材前,沉重的压力让他愁得整宿没合眼。
转机出现在邮储银行宕昌县支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之后。客户经理实地了解情况后,短短三天,一笔50万元的“产业贷”资金到账。
“真没想到,邮储银行在最关键的时刻帮了我们。”这笔钱成了救命稻草,他立刻引进了新的干燥设备,升级加工生产线。
“铁蜻蜓”飞进黄芪田
距离包建平的合作社20公里开外的理川镇,轩轩家庭农场负责人蔡安平手里的遥控器一动,一架无人机便轻盈地掠过百亩黄芪田,喷洒出细密均匀的药雾。地头的老药农们仰着脖子,看得新奇:“这‘铁蜻蜓’本事大咧!以前背桶打药,累断腰,都要十几天,它两天就搞定了!”
蔡安平这个80后新农人的“现代化”,起点是邮储银行的一笔贷款。2025年,邮储银行宕昌支行为其发放“产业贷”70万元。其中5万元租来了3台能在药田上空照顾药材的农用无人机;剩下的65万元则建起了上千平方米的药材冷库。
“黄芪这宝贝,最怕热,一热就生虫。有了这冷库,就能多保鲜几个月。”他拍打着正在安装的保温板,语气笃定。
“邮储银行的客户经理很专业,当时就建议我把钱用在‘硬科技’上。”更让他欣喜的是科技带来的附加值:无人机精准施药,不但省了农药,还让药材的品质更优,农残指标也降低了很多。去年,他的黄芪订单价比市场均价高出一截。蔡安平高兴的晃了晃手机,“现在每月还贷也很方便,手机上点几下就行了,省心的很。”
深山好药“飞”向大都市
凌晨四点,宕昌县药材交易市场已是人头攒动。药材收购商聂会文打着手电,仔细翻看着麻袋里还带着泥土清香的羌活。这几年经他手,已有几百吨优质羌活从这里出发,直达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型制药厂。
“十三年前刚开始跑市场,人家连宕昌在哪个省都弄不清楚!”聂会文笑着摇头。2018年,他带着药材样品几次去上海,终于打动一家药企。但对方要求15天内必须到货,资金周转瞬间卡了脖子。情急之下,他找到邮储银行宕昌县支行求助。该行客户经理结合他的情况推荐了“农贷通”,三天就拿到了49万元贷款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后期,当药厂再次抛来30吨大订单时,聂会文已从容许多。他在邮储银行手机银行上简单操作,当天下午,所需资金就已到账。“现在签长期合同,资金周转方便,腰杆子硬多了,我都打算年底要换车了。”他翻看着手机里的还款计划,语气轻松的说。
在宕昌,邮储银行的信贷支持,正像山涧溪流般,无声浸润着中药材产业的每个环节。邮储银行陇南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当地药材产业特点,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将分散的药农、抱团的合作社、升级的加工厂都纳入服务范围。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邮储银行陇南市分行仅中药材产业投放的相关贷款就超过5.2亿元。
从包建平的加工改造,到蔡安平的‘科技种药’,再到聂会文把销路铺向全国,金融的支持实实在在地贯穿了产业发展的链条。曾经深藏大山的“苦药材”,在金融活水的精心浇灌下,正源源不断地结出致富的“甜果子”。(韩浚尧 杨旭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