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2 17:30
(来源:郭二侠说财)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格外活跃。短短半年时间,就有42家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总共筹集了1055亿港元的资金。这个融资规模,让港交所一举成为全球IPO集资最多的交易所。
但更猛的还在后面——再融资!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向市场“伸手要钱”的再融资活动更是火爆异常。今年前6个月,港股再融资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738亿港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时期暴涨了227%!更夸张的是,这半年的再融资金额,几乎快赶上2023年和2024年两年的总和(2023年946.2亿,2024年871.4亿)了。
有超过230家上市公司开启配售融资行动,平均每家公司配售融资近7亿港元。这显示出上市公司从市场拿钱的意愿非常强烈。
在港股市场,再融资是上市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主要方式包括配售、供股、代价发行、股份认购权计划等。
其中,配售作为港股最主要的再融资方式,上半年累计金额达1358亿港元,占了整个再融资大盘子的78%,比去年同时猛增374%。
港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个配售融资项目,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两个。
比亚迪在3月11日完成配售,筹得435.09亿港元,是港股有史以来第二大配售。小米紧随其后,在3月25日通过“先卖旧股后发新股”的方式,也筹到了426亿港元,成为史上第三大配售。
目前排第一的,还是美团在2021年4月完成的约542亿港元配售。
除了比亚迪和小米这两大巨头,今年上半年还有24家公司也通过配售筹到了超过10亿港元。
为什么配售这么火?因为它快!
港股市场的再融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捷高效。尤其是“闪电配售”,大部分操作可以在当天股市收盘后进行,公司甚至不需要停牌,就能非常迅速地完成融资。前面提到的比亚迪配售,就是这样快速搞定的。
这种高效的背后,需要公司事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一个“一般授权”,允许董事会在一定期限内发行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0%的新股,而且发行价一般不能比市场价便宜超过20%。
实际操作中,为了吸引机构投资者掏钱,公司通常会给增发的新股打个5%~10%的折扣。而且,这些配售的股份没有“锁定期”,投资者获得股份后马上就能卖,这就存在套利的机会。所以,配售消息一公布,第二天股价往往就会跌到接近配售价的位置。
对于单个公司来说,配售融资不一定是坏事。短期内股价因打折卖股可能会下跌,但长期看,如果公司真的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比如扩大业务、研发新技术,反而可能提升公司价值。
但从整个港股市场的大盘子来看,这么多公司扎堆上市和再融资,相当于从市场这个“资金池”里抽走了大量的水。 光是今年上半年,再融资就抽走了1738亿港元。预计下半年还会有1500亿~2000亿港元的再融资。这样算下来,全年仅再融资抽水就会超过3000亿港元。再加上新股IPO抽走2000多亿,2025年全年上市公司从港股市场“抽水”的总规模,很可能突破5500亿港元!
这么巨大的抽水量,导致今年上半年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额高达2402亿港元,这个活跃度虽然比2021年上半年的日均1882亿港元高出不少,可恒生指数连26000点都还没摸到。
要知道在2021年那次,靠着活跃的交易,恒生指数一度冲上了31000多点,走出了一波牛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这源源不断的巨额融资(IPO+再融资)像抽水机一样,持续地从市场里抽走资金,给指数上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中国老板开公司的终极目标就是上市圈钱,即便已经成功上市,只要一有机会就找市场要钱,不要白不要,很多上市公司也没那么缺钱,但他们的逻辑就是钱先握在手里,怎么花后面再说,对此我也只能两手一摊。
对那些只知道向市场伸手要钱不重视股东回报的公司,尽量还是离远点。
好消息!
香港华侨银行卡只需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护照就可以在国内办理,不用存款,不用买理财,也不用去香港。
支持国内11个城市办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珠海、南京、重庆、济南、杭州、长沙、厦门、苏州),6~8周下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