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2 16:02
长夏已过,立秋到来。A股也走过收获的7个月。
沪指来到3600点以上,截至8月11日,指数报收3647点,距离2024年10月的高点几乎“一步之遥”。今早再宣布中美再次暂停实施相互24%关税90天,市场情绪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今日A股各大指数继续飘红。
投资者热情重燃,两融余额更重返2万亿元大关,重返10年前高点。但在兴奋之余,相信不少投资者也难免担心后市风险,怕自己“吃不准”“拿不住”。
站上3600点之后更像一场心理战。当下战术攻防怎么打?
1
为什么会涨?
要回答当下该怎么做,就要先弄明白这轮为什么涨?
核心原因有两条:
一是超低利率正驱动长期资金从固定收益资产,向其它资产战略性搬家。
尽管沪指达到3600点,但这主要是金融股估值结构性扩张所贡献,大部分中国权益标的仍处于估值偏低的位置,提供了合理的权益溢价。因此作为整体,当前中国权益资产提供的长期股权溢价可能是合理的。
二是中国经济的超预期韧性。
尽管房地产的低迷仍拖累大部分传统经济板块,但部分新经济板块的技术进步和盈利能力修复,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而这两个因素,短期内,大概率不会改变,而且可能还会继续演绎。
因此,中国权益市场的修复还远未结束。
但对不确定性的关注仍不容忽略。后面的主要看点,是这些新兴经济的“星星之火”能否在改革政策等因素的呵护下形成“燎原之势”。这可能需要观察今年秋天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作出的重要部署而定。
2
我该做什么?
历史上,A股交易活跃时,往往伴随散户交易占比上升、市场波动率加大,这种状态下,后续出现回调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在经历了6、7月份的景气行情(同样也伴随了交易活跃度的提升)后,当前市场面临的回调风险自然是存在的。
作为投资者,当下最想知道的大约是:我该做什么操作?
其实比起该做什么,更值得回答的是:我能承受什么?我希望获得什么?
——您是更偏保守、稳健还是进取?您更关注的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
从很多投资故事和实际案例中,我们都或多或少了解,想时时跑赢市场、战胜基准是一个难度非常高的任务,即使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投资者也未必总能实现。所以如果是这一类型的投资者,那么可能需要有更长期的眼光,不为眼前的短期波动扰乱方向。
相较于追求战胜市场,绝对收益追求的是在稳健的基础上,目标是能取得比存款现金高的长期收益水平。
一位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投资者,投资目标就不在于是否能在单一市场上跑赢其他玩家,而是在不同的赛道上进行平衡布局,尽可能地分散收益的来源。
中国权益市场近期收益获取的能力非常引人注目,长期来看亦具备不容忽视的配置价值,但如果抱着这个逻辑,就和去年美股涨得好就重仓美股、日股走俏就转向日股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因为这都是基于“什么涨了,我就配什么”。
真正值得借鉴的、有更强应对能力配置思路,是从大类资产均衡配置的角度出发,去持有一定比例的固收资产、另类资产、以及海外股票和债券等资产,也就是开展全球资产配置。
3
“后市”未必是“头等大事”
当下,我们常谈论的话题是利率“1”时代。这个话题之所以常谈常新,是因为我们也看到越来越低的无风险利率正使得越来越多投资者不得不“求变”,寻找新的财富沉淀方式。对于这一类投资者来说,更为关键的不是去押注高赔率的资产、去博一个短期高收益,而是如何获得一份长久的心安。
如果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更容易让自己的情绪从对短期走势的纠结和彷徨中解放出来。
A股后市是火热也罢、波动也罢,其实都并非一件“头等大事”。因为它只是你构建起来的资产配置大餐中的一道佐料、一个支点而已。
当市场站上3600点,与其耗费心力预测短期的涨跌起伏,不如回归投资的“原点”:审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长期的投资目标。
波动永无止息,但初心不应随之摇摆。
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理性的战术守则,可能无法帮助您捕捉每一个波段,但却希望能陪伴您构建一个能穿越周期、分散风险、符合自身需求的多元化资产组合。
配置,需要的是不忘初心。
本微信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证券或产品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交易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微信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由您自行承担,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微信中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或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上述信息、观点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产品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