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2 15:40
(来源:i商周)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中,已有9.96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间激增了40.5%。在香港753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3.9%,总数超过170万。北上养老,正在成为香港老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
作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的养老成本同样不可小觑。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了一项调研,以两地养老院的费用去比较,香港普通护理院月费普遍超过2万港币,高端养老院更可达4万-6万港币。相比之下,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养老院收费仅为香港的1/3-1/5。
更为现实的是,香港地区的老龄化,也正在给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挑战。
例如,香港公立养老院床位紧缺,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两年,硬件设施较好的机构甚至需要等待6年之久。许多老年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遗憾离世。而私立养老院费用高昂,普通香港老人难以负担。
有分析指出,内地较低的生活成本、更宽敞的居住空间及相对低廉的房价构成核心吸引力,促使香港长者北上定居意愿持续增强。
现实问题正在倒逼政策突破。早在2014年,广东省就推出了“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为香港老人提供了新的选择。截至2025年3月,该计划已从最初的2间养老院扩展至15间。选择移居广东省的合资格香港居民,每月还可领取1570港元高龄津贴和4060港元长者生活津贴。
此外,尽管生活成本优势明显,但医疗问题始终是香港老人北上养老的最大顾虑。香港廉价的公立医疗服务100%全报销,是许多老人的依靠。一旦北上,这些福利无法“随身携带”。香港与内地医疗体系存在显著差异。香港老人普遍关心:“如何在内地看病?费用能否减免或报销?与香港药品目录是否一致?医疗记录能否互通?”
为缓解香港公立医疗系统压力,跨境医疗政策持续深化。2025年5月,香港卫生署新增大湾区12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试点机构,覆盖9个城市的21个服务点,首次纳入中医院。年满65岁的香港长者每年可获2000港元医疗券(累积上限8000港元),在指定机构用于门诊服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数据显示,2025年6月医疗券使用量同比增长79%,十年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
但现有政策仍存局限。例如,医疗券适用范围仅限于门诊,住院及手术费用尚未覆盖;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外,多数机构未能实现两地电子病历互通;香港长者的用药记录与病史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导致跨境就医时可能出现重复检查。
直至2025年7月1日,深港医疗数据跨境通道完成首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数据成功传输至香港医健通系统,为电子病历互认奠定技术基础。
不仅如此,面对政策尚未覆盖的空白,保险公司也开始积极布局。中国太平、中国太保、泰康保险等头部险企纷纷推出“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保险公司成为跨境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今年3月,有香港媒体消息指出,泰康保险集团有意在港拓展保险业务,特别是跨境养老保险服务,并已向香港保监局申请寿险牌照。
据公开资料,2024年,中国太保寿险(香港)有限公司开启“保单直付”功能,使非人民币的保单收益也可直接用于支付旗下太保家园全部社区的相关养老服务费用。服务的对象主要针对月入3万-5万元人民币的人群,助其将来“北上养老”。
监管政策也同步放宽。今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保险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香港、澳门金融机构入股境内保险公司不再执行“最近一年末总资产不低于二十亿美元”的规定。目的即为降低港澳金融机构入股内地保险公司门槛,这也被保司视为布局大湾区养老产业方面的政策利好。
安永研究报告指出,粤港澳三地制度差异构成深层制约。医疗报销标准、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数据跨境传输规则尚未统一,增加政策衔接成本。
随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率先实现医健通系统对接,以及深港医疗数据通道完成首测,大湾区医疗一体化进入实操阶段。但要将跨境养老从个案选择转化为系统性解决方案,仍需粤港澳三地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实现深度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