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欣旺达冲刺港股IPO,几大隐忧浮现

2025-08-11 23:2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作者:李卫泱

出品:全球财说

“毛利率仅为头部企业三分之一”,在动力电池的残酷红海中,全球手机电池之王正面临转型阵痛。

7月30日,欣旺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高盛与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在A股上市14年的锂电巨头,成为年内又一家寻求“A+H”双平台运作的新能源企业。若成功上市,欣旺达将成为国内第三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锂电池企业,完成深圳、瑞士、香港三地资本布局的战略拼图。

招股书揭示了公司的矛盾性:消费电池领域,欣旺达手机电池全球市占率34.3%,稳居世界第一;但在新开拓的动力电池市场,其全球份额仅2.1%,储能电池份额1.4%,且动力电池业务持续巨亏。

同时,欣旺达在招股书里提示了50多类风险。其中,大股东的股权质押、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美国对外投资规则》对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都值得关注。

01

夹缝中的突围:

动力电池流血扩张

成立28年来,欣旺达从深圳一家普通电池企业,逐步成长为全球消费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2024年,其消费类电池业务贡献了54.27%的营收,成为公司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与现金流支柱。

2024年欣旺达总营收为560.21亿元,‌其中消费类电池‌收入304.05亿元,同比增长6.52%,占总营收比例最高;动力类电池‌收入151.39亿元,占比27.02%,同比增长40.24%;储能系统‌收入18.89亿元,占比3.37%,同比增长70.19%。

在消费电子领域,欣旺达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4年手机电池全球总出货量4.6亿个,笔记本及平板电脑电池全球总出货量7000万个,市占率分别高达34.3%和21.6%。消费类电池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6.2%升至2024年的18.3%,持续为公司输血。

同时,储能领域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欣旺达储能系统产品收入18.89亿元,同比大增70.19%,毛利率达20.39%。公司储能业务聚焦高毛利的工商业产品,支撑着整体盈利水平。

然而,当视线转向动力电池业务,画面陡然转变。

2024年,欣旺达动力电池出货量达25.29GWh,同比激增116.89%,收入151.39亿元,同比增长40.24%。数据光鲜背后,该业务板块毛利率仅8.80%,同比下滑2.42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与头部企业形成残酷对比:同期,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毛利率达23.94%,国轩高科为15.14%,亿纬锂能(维权)也有14.21%,均显著高于欣旺达。

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成为盈利最大掣肘。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欣旺达动力电池售价从1.1元/Wh断崖式下跌至0.5元/Wh,累计跌幅达54.5%。2024年下半年,动储电池单价较上半年骤降30%,行业“内卷”态势愈演愈烈。

更严峻的是,关键原材料价格波动或将进一步加重盈利压力。2025年7月以来,碳酸锂价格较6月低点反弹超35%,一度突破8万元/吨。作为成本占比最高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波动将直接挤压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

多重压力之下,欣旺达动力电池子公司亏损已成常态。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欣旺达动力年内亏损分别为12.60亿元、15.68亿元和18.55亿元,累计亏损近47亿元。持续的“失血”状态,使该业务成为母公司业绩的沉重负担。

02

财务高压:

资金链的紧平衡游戏

翻开欣旺达的资产负债表,财务压力扑面而来。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64.59%,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未偿还债务高达282.87亿元,其中约49.7%将于一年内到期。

其中应收账款问题尤为突出。2024年末,欣旺达应收账款达160.79亿元,同比增长34.6%,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11倍;周转天数攀升至111.15天,创12年来新高,而宁德时代同期仅为66.05天。

尽管账面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在手现金107.52亿元,但短期借款达102.97亿元,现金几乎被短期债务完全覆盖,资金腾挪空间已相当有限。

过去几年,欣旺达频繁尝试融资缓解压力。2018年以来,公司通过定增和可转债累计筹资逾180亿元,资本开支年均复合增速超60%。但2023年的两大融资计划——分拆欣旺达动力创业板上市及48亿元定增——均告失败,凸显资本市场对其盈利模式的疑虑。

目前,欣旺达的大客户依赖症尚未根治。2022年至2024年,欣旺达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虽从58.1%降至44.3%,但仍处于高位。高度集中使得任一客户的业绩波动都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如理想汽车作为核心客户之一,2025年6月单月销量同比骤降32.5%,其波动或直接影响欣旺达业绩。

此外,公司治理风险也若隐若现。2021年,欣旺达曾因关联交易未履行审议程序及信披义务,遭深圳证监局监管谈话。2025年,公司预计与关联方的交易总额达11.28亿元,较2024年激增234%,引发市场对交易公允性的担忧。

市场竞争格局则更趋残酷。2025年1-5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前三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合计市占率达73.22%,欣旺达仅以2.87%的份额排名第七。在头部企业已完成港股大额融资的背景下,二线厂商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警报已拉响。2022年欣旺达曾规划超500亿元的动力电池投资项目,规划产能130GWh。但在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公司2024年已终止成都和珠海两大投资项目,2025年4月又按下总投资140亿元的宁乡和珠海项目暂停键。

03

股权质押:

警报未响但暗流涌动

翻看招股书,可以发现欣旺达的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将所持有股权中的一部分质押了岀去。

截至2024年底,欣旺达整体质押股份达1.93亿股,占总股本10.35%,质押市值高达46.27亿元。其中,公司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质押1.88亿股,占其总持股的36.53%。

表面看,公司股价较质押预警线(11.03元/股)高出117%,较平仓线(9.65元/股)高出148%,似乎安全边际充足。

但深层风险正在积聚。公司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仅27.61%,已处于较低水平。在股价较2021年高点下跌61.2%的背景下,这种“低控股比例+高质押比例”的组合格外脆弱。

若股价持续下行触及预警线,可能引发强制平仓的螺旋式下跌。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比例质押往往反映股东资金需求较大,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时易诱发掏空上市公司风险。

同时,公司股东质押的巨额资金流向成谜。尽管公司解释为“股东个人资金需求”,但当质押比例超10%成为常态,资本市场不得不警惕其对公司控制权稳定性的潜在冲击。

04

关税壁垒:

保税仓策略的护城河

作为想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以及《美国对外投资规则》,都是欣旺达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事项。

2025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的“对等关税”在八天内三连跳,从34%一路飙升至125%,引发中国出口企业普遍恐慌。

欣旺达的回应却异常淡定。公司多次强调:“产品出口主要为间接销售,直接出口美国比例极小,对公司影响较小”。

这种底气体现在业务结构上。公司产品主要通过出口至保税仓的形式流转,避开了直接对美出口的关税风险。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达40.49%,但美国市场影响微乎其微。

保税仓模式成为关键避风港。每年大量产品进入保税仓,使公司能根据关税政策变化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当美国市场受阻时,产品可迅速转向其他海外市场。

不过隐忧尚存。欣旺达动力电池海外收入占比约18%,但毛利率较国内业务低2.3个百分点。这种“同等品质、不同定价”的现象,暴露了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弱势。

在冲刺港股的关键时刻,《美国对外投资规则》的阴影笼罩着欣旺达的国际化战略。2025年7月30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全球销售网络扩展等国际战略。

然而公司海外布局现状并不乐观。虽然已进入雷诺-日产联盟供应链,但其电池主要应用于欧洲市场的Clio、Micra等入门级车型。技术实力未被充分认可,与国际地位形成错位。

事实上,欣旺达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已有突破——第二代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500Wh/kg,热管理系统等领域积累数百项专利。但这些技术因B角供应商身份难以获得整车厂优先适配。

美国新规可能加剧这一困境。若规则限制美资投资中国电池企业,将直接影响欣旺达港股发行的国际认购。更严峻的是,技术合作渠道受阻或将延缓其海外工厂建设进程,而公司计划中的“海外建设新生产基地”恰是港股募资主要用途之一。

当前欣旺达动力电池全球份额仅2.1%,储能电池份额1.4%。在国际规则趋严背景下,港股上市从跳板变成考验,公司需要重新评估其全球化战略的风险敞口。

05

港股之路:

最后的融资窗口?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欣旺达必须从“产能竞赛”转向“订单+现金驱动”模式,先“止血”再“造血”,才能在港股市场讲好可持续盈利的新故事。

他建议公司将业务重心转向毛利率达22%-25%的储能电芯,争取在2026年将储能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0%以上。同时推动“海外车企+储能集成商”双轮驱动,与阳光电源、NextEra等企业签订长协合同,平滑盈利波动。

港股市场当前迎来IPO热潮。2025年上半年,40多只新股在港上市,募资超千亿港元,使得港交所坐上全球IPO募资头把交椅。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后持续上涨的示范效应,为二线锂电企业注入强心剂。

欣旺达若能成功登陆港股,将形成A+H双资本平台,有利于拓展国际化运营空间。但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公司能否打破增收不增利的魔咒,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真实盈利能力。

赴港IPO材料中,欣旺达管理层强调“专注于快充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竞争力”。

但转型的代价清晰可见——动力电池业务四年累计亏损65.8亿元,吞噬着消费电池业务创造的现金流。

港股投资者将用真金白银投票,检验这家老牌电池企业能否在资本加持下,扭转动力电池业务的长期亏损局面。欣旺达面前的路,既通向全球舞台,也布满荆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