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折叠屏iPhone可能给市场和供应链带来哪些影响?

2025-08-11 18:01

(来源:瑞银全球研究)

Jimmy Yoon

瑞银科技行业分析师

我们认为iPhone供应链接近最终敲定折叠屏iPhone的配置,发布时间可能为2026年下半年。虽然初期销量可能有限,这将为折叠屏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可观的钱包份额机会。iPhone的入局也可能成为折叠屏手机市场重新加速增长的转折点。

折叠屏手机市场或迎来转折点

尽管自2019年第一款折叠屏手机上市已过去5年多,但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渠道销量仅为1700万台,占智能手机总渠道销量的1.4%(Counterpoint数据)。

我们认为折叠屏手机的渗透缓慢部分是由于:1)物料清单(BOM)成本仍较高,抬高了零售价,2)折叠形态带来折痕、耐用性等问题。

高售价仍是主要阻碍

最新的2025年2季度UBS Evidence Lab智能手机调查显示:

总体看,消费者对购买折叠屏手机感兴趣的净占比(感兴趣减去不感兴趣的受访者比例)较低。按地区划分,仅中国消费者的该指标为正。

不过,当受访者被问及是否有兴趣购买折叠屏iPhone时,所有地区的消费者(37%),尤其是现有iPhone用户(57%,购买力通常更强)感兴趣的净占比都更高。 

付费意愿方面,在有兴趣购买折叠屏iPhone的受访者中,18%表示愿意为折叠屏iPhone支付超过2000美元。但绝大多数受访者(约60%)表示需要等到售价降至约1500-1700美元,才会考虑购买。

根据我们的供应链调研,有关折叠屏iPhone的讨论倾向于认为第一个整年销量在1000-1500万部。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供应链逐步成熟以及推出售价更低的折叠屏产品(如翻盖式小折叠),我们认为iPhone的降本幅度应足以支撑销量增长。

折叠屏手机市场可能重新加速增长

我们认为iPhone的入局可能成为折叠屏手机市场重新加速增长的转折点。短期内,假设2026年下半年/2027年折叠屏iPhone出货量约为700万部/1500万部,这有望带动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增长到约3000万部/4000万部,同比增长49%/34%。

优于预期的成本控制可能打开销量增长空间

我们之前与Fomalhaut合作对Galaxy Z Fold SE进行拆解分析,我们估计该机型的BOM成本为790美元,而零售价为279万韩元(约2000美元)。

我们认为Galaxy Z Fold SE的配置可作为参考,因此基于上述拆解分析,我们估算折叠屏iPhone的BOM成本可能约为759美元,低4%左右。对比Galaxy Z Fold SE,折叠屏iPhone或能降低AP/BB、存储、摄像头和显示面板的成本,从而抵消外壳、铰链和蜂窝通信的成本增加。

虽然折叠屏iPhone的零售价可能在临近发布前才会确定,但近期媒体报道称可能为2000-2400美元。这意味着边际贡献率约为58-64%(iPhone 16系列为47%)。我们认为优于预期的BOM成本控制可能使折叠屏iPhone的零售价落在2000美元的区间低端,并可能逐步降至1800-2000美元(基于Galaxy Z Fold系列的边际贡献率53-58%)。

哪些零部件供应商将受益?

虽然具体配置尚未确定,但我们认为明年可能推出的折叠屏iPhone或采用书本式折叠屏(即大折叠)。目前,折叠屏iPhone在设计上的主要关注点可能包括:

1)

折叠屏减薄:展开时的厚度可能为4.5毫米,内屏为7.8英寸,外屏为5.5英寸;

2)

减少或消除内屏折叠区域常见的折痕:初期可能使用UTG玻璃,之后或使用UFG玻璃;

3)

确保更强的耐用性,尤其是铰链功能:可能使用液态金属铰链。

相较于直板智能手机,我们预计折叠屏零部件供应商(尤其是显示面板和外壳/铰链供应商)有较大机会扩大钱包份额,因为平均售价和BOM份额会上升。从中长期来看,折叠屏应用可能扩展到平板/笔记本电脑,这或将进一步扩大潜在市场空间。

在我们覆盖的折叠屏iPhone受益者中,我们预计外壳和显示面板企业的增量盈利机会最大,之后是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摄像头模组、电池和连接器供应商的受益程度较小。

折叠屏iPhone销量的可见度提高也有利于提升整体iPhone供应链的市场情绪。

*UBS Evidence Lab 是一个卖方专家团队,工作范围覆盖众多细分研究室,致力于提供深入洞察的数据集。 每个月,专家会利用一系列工具和技术来收集、清洗和关联数十亿项数据,进而将其转化为可用于投资研究的论据。从2014年起,瑞银研究部分析师一直都得到UBS Evidence Lab的专业支持,并基于后者对公司、行业及市场热点问题富于洞见的数据集,撰写了数千篇特色鲜明的瑞银研究报告。UBS Evidence Lab本身不提供投资建议或意见,仅为瑞银研究部及其客户提供富于洞见的数据集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