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1 19:27
(来源:zhixiao360)
近年来,电商平台假酒泛滥问题持续发酵,头部品牌与低价促销频道成为重灾区。主要利用平台百亿补贴的名义以此来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其中大部分的假酒都集中在某平台“百亿补贴”频道。这类低价促销频道已成为假酒流通的核心渠道——商家通过伪造授权书、回收正品包装材料灌装等手段,以“官方补贴”名义降低消费者警惕,例如一瓶成本30元的假五粮液,贴上“百亿补贴”标签后以600元成交,利润率可高达30倍,可谓暴利到极致。
然而最近贵阳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就接到来自贵州古镇池酒业有限公司举报“拼多多”平台为售卖假“糊涂酒“商户提供销售服务一事,并对此说明了情况;“贵州古镇池酒业有限公司”最早注册时的公司名字为“四川大邑满江红酒业有限公司”,于1997年注册,在2012年变更为“贵州开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20年把公司名字变更为“贵州古镇池酒业有限公司”也就是此次举报的主体公司,法人代表为王小波。
举报内容为:“现拼多多网商平台销售标有我前公司名字即“四川大邑满江红酒业有限公司”包装字样的“糊涂酒”并非为我公司实际生产及授权销售,实为假冒我前公司的假冒伪劣产品。我司针对各电商平台(不仅限于拼多多)为售卖假糊涂酒提供销售服务已向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并在2024年的时候已向上海市永宁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今我司发现该款酒还在“拼多多”平台售卖,酒瓶包装内竟公然标注年份为2000年的老酒,市场售价仅为二三十元一瓶,极其不符合现市场销售的价格,已严重违背市场规律。
至今为止“拼多多”平台还未下架和未停止为售假糊涂酒商户提供销售服务的侵权行为;我公司发现关于该批假酒的新线索,故向贵局提交,请求贵局依法予以查处;即是维护当地企业的营商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保护群众的食品安全及人身安全。”
现在拼多多平台首页搜索“糊涂酒”出现网页上大部分都是标有“四川大邑满江红酒业有限公司”包装字样的糊涂酒,一箱九瓶装标价在205—225元之间不等,排在最前面的有“勇宸商贸行”、“金宸商贸行”、“鑫金老酒贸易”等三家商户。
其实早在2023年的时候贵州古镇池酒业有限公司给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区发了一份请求依法查处假冒我公司原企业名称生产销售假冒 “糊涂酒”的函,涉及老酒商行88”、“美兴商行”、“明兴老酒”、“三好酒业”、“陶醉商行酒业”、“雄开商行”、“韵兴商贸行”、“醉先森酒类商行”等8家经营者在“拼多多”平台上销售的标注有我公司原企业名称“四川大邑满江红酒业有限公司”的“糊涂酒”假冒伪劣产品,根本不是我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属于假冒我公司原企业名称的“假冒伪劣”产品,请求依法对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商行依法进行处罚。
然而在2024年的时候,古镇池酒业同时把拼多多的主体“上游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告一)和在拼多多平台售卖假糊涂酒的商户“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凯诚高贸行”(被告二)起诉到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要求判令被告一立即停止销售侵害原告原企业名称的产品,判令一、二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000元,判令被告二立即断开、删除被告一的店铺侵权链接。
除此之外的起诉侵权商户外,古镇池酒业想要维权更多在电商平台售卖假糊涂酒的商户,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法律维权在起诉至今法院,整个流程太过于繁杂和消耗大量的时间,更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金钱和时间成本。最后大部分侵权的商户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深感无力。
而古镇池酒业假糊涂酒案这并非个案,从茅台、五粮液到地方小众品牌,拼多多平台上“挂羊头卖狗肉”的假酒乱象层出不穷,也正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拷问着平台的监管责任。
根据豹变2023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将于2月20日开庭审理茅台酒厂起诉拼多多、贵州国登酒业、茅台镇私房酒业侵害商标权一案。内容来源:企查查据了解,这并不是拼多多第一次被茅台起诉。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显示,2019年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起诉拼多多及平台多个商家涉嫌销售“假茅台”一案作出一审民事宣判,售假商家立即停止对“茅台”多个商标侵权行为,拼多多立即停止为其提供平台销售服务。
判决书显示,在拼多多平台上有50余家商家销售涉案的“假茅台”产品。其中,“茅台贵宾酒”、“飞天接待酒”、“茅台内供酒”三款产品与茅台酒股份公司生产的“贵州茅台酒”包装相近,并非法使用“飞天”“MAOTAI”等多个茅台知名商标。贵州茅台此前在一起官司中曾多次提及,每年花费在防伪、打假方面的各项支出高达2亿多元,假冒伪劣产品的侵权行为严重影响自身品牌形象。其中,打假的重点就是电商平台。
又在2024年,五粮液其官网发表声明:近期,接到多名消费者关于低价从“拼多多”平台购买的五粮液产品真伪咨询。经核实,该平台多家店铺销售的五粮液产品为假冒,上述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及消费者权益。五粮液公司强调,目前尚未在“拼多多”平台开设“五粮液官方旗舰店”,也未授权任何商家在“拼多多”平台开设的店铺名称中使用“五粮液”。
同时笔者在企查查查询显示得知,2021年至今,拼多多作为被告的案件多达5000余起,主要为合同买卖、侵害商标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等。由此可见,茅台酒和五粮液两大巨头企业尚是如此,深受电商平台假冒伪劣的侵权损害,更何况是地方的小企业。
低价一直是拼多多吸引用户的核心标签,但当“低价”异化为假冒伪劣的温床,就偏离了商业逻辑的正轨。此次“糊涂酒”事件中,常识性的价格偏差本应是监管的第一道防线:20余年的陈酒,价格却不及一瓶普通新酒的零头,这样的“馅饼”更可能是“陷阱”。然而,这些明显可疑的商品却能在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售卖,甚至形成规模效应,不禁让人质疑:拼多多的商家资质审核、商品信息核验机制是否形同虚设?
电商平台作为交易的重要枢纽,并非单纯的“技术中介”,而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进行核验,对商品和服务信息进行检查。拼多多作为用户规模庞大的“电商巨无霸”,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数据资源,本应建立更严格的准入机制、更智能的监测系统,及时识别并下架假冒商品。但现实却是,假酒商家在平台上“野火烧不尽”,甚至出现“下架一批、又上一批”的恶性循环,这背后难掩平台在监管上的敷衍与不作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假酒不仅侵害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更直接威胁着生命健康。劣质白酒中的甲醇、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当消费者抱着“低价尝鲜”的心态下单时,很难想到手中的酒可能是小作坊的产物,其生产流程、卫生标准完全无从保证。而平台对假酒的放任,无异于为这种潜在的健康风险“开绿灯”。
从古镇池酒业的举报到茅台酒厂的起诉,受害企业的维权之路往往漫长而艰难,而假酒商家却能借助平台的流量红利快速获利。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失衡状态,若不及时扭转,只会让更多商家铤而走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酒类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拼多多假酒泛滥何时休?答案藏在平台是否真正践行“监管责任”的行动中。是继续沉迷于流量狂欢,对假酒乱象视而不见;还是痛定思痛,用更严格的审核、更有力的处罚、更彻底的整改,清除假酒生存的土壤?这不仅关乎一个平台的商业信誉,更关乎千万消费者的信任与安全。
未来治理需压实平台责任,推动《电子商务法》修订明确连带责任,并强化技术赋能与跨境协作,方能根治这一顽疾。期待监管部门加大对平台的追责力度,更期待拼多多能真正履行“守门人”的职责。唯有如此,才能让“低价”回归理性,让市场告别“劣币狂欢”,让消费者喝到放心酒、真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