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1 07:25
+
本周重要事件
新能源:
山东省发改委正式下发《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广西启动1.95GW海风项目竞配。
电网:
输变电第四次变电设备招标公示;蒙西电网筹划储能、信息化板块上市;国网召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推进会。
新能源车&锂电:
理想i8调整价格,小鹏新P7开启预售,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工信部公示398批新车。
氢能与燃料电池:
重塑能源发布2025中期报告,亏损收窄28.7%;和远潜江年输送1.6亿标方氢气管道项目公示;年产40万吨绿氢,中石化广州工程与TR获得沙特绿色氢能项目FEED合同;国华投资百万吨级绿氨项目启动招标。
核心周观点
AIDC
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加速,微软招聘首席热管理工程师,海外液冷环节重视度自下而上持续提升,重申液冷海外链国产渗透机遇。
微软硅、云硬件和基础设施工程(SCHIE)团队近一个月内发布近60条招聘信息,7月30日发布首席热管理工程师招聘信息,热管理岗位首次明确液冷技术方向。该职位主要负责领导液冷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开发,这是在微软Q2业绩会表示所有的Azure区域都支持液冷并有限部署AI以外,同期从人才招聘角度再次表现对未来数据中心液冷技术的前瞻部署。作为数据中心建设者和用户,在服务器液冷之外,CSP大厂同样重视机房内热管理方案,如L2A热交换器、CDU等产品的研发,并且“打造液冷标准化接口”也是为后续液冷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和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高性能算力芯片出货量大幅增长,液冷技术渗透加速,各零部件需求量提升,尤其冷板和快接头环节将面临需求爆发;下半年以来,国内多家企业在海外液冷产业链中有所突破,台企产能扩张进程相对温和的情况下,市场对于明年液冷需求外溢、国内企业份额扩张预期强烈。
当前全球液冷零部件产业仍以台企为主,一方面英伟达OEM/ODM厂商已台企为主,另一方面自风冷时代起,中国台湾液冷厂商与海外芯片制造商、CSP厂商就培养了长期且良好的合作关系。
展望后续液冷行业格局,我们认为:
第一,台企目前并未满产,且已有扩产动作,但考虑到某些时期订单规模与产能峰值供应能力存在错配,以及台企自有产能优先用于研发制造盈利能力更优异的下一代产品,以此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稳固行业格局,对于成熟产品,倾向于释放出较大比例的代工份额,因此国内企业能获得高份额tire1厂商的代工资格,有望推动自身技术成熟并获得可观的份额。
第二,目前看在NV链各零部件环节的采购上,OEM/ODM厂商具有比较大的话语权,NV有建议采购权,考虑到份额比较大的几家系统厂,例如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双鸿等基本为台企,所以在零部件厂商选择上天然有所倾向,但随着高需求增速下台企面临产能瓶颈,国内企业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和产能供应能力获得一定份额。
第三,随着交换机、ASIC芯片、电源等部件逐步导入液冷技术,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于明年液冷市场空间的展望,就国内外自研服务器而言,终端CSP厂商在相关液冷方案的设计和采购上将获得较大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液冷企业有机会重塑全球行业格局,国产厂商液冷份额提升趋势明确。
投资建议:对于AIDC液冷环节,我们建议关注1)海外链国产替代标的-细分零部件:英维克、科创新源、思泉新材、飞龙股份、川环科技;2)受益于国内外大厂Capex提升-温控方案解决商:申菱环境、川润股份、同飞股份、高澜股份。
风电
整机环节大涨开启风电板块两大预期差修正,重申看好风电板块长周期景气反转,首推整机;此外本周国内海风催化密集:广西启动1.95GW海风项目竞配、华电丹东港一期1GW海风项目工程采购启动招标、金山一期风机吊装完毕,下半年项目招标、开工有望加速,建议关注当前处于底部的海缆环节。
一、风电整机环节周五大涨,看好板块预期差在Q3逐步修正,重申风电板块、尤其是整机环节推荐。
预期差一:市场认为25年风电需求旺盛主因十四五末年抢装,并由此判断26年陆风需求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但我们认为:在全面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风电出力曲线优势和非技术成本空间将令其维持较高收益率的能力显著强于光伏,结合多口径的数据,我们认为26年国内陆风需求仍有望维持增长。到目前为止,支持这一判断的数据主要包括:
1)1-7月各省风电项目核准规模108GW,同比+37%,作为比招标更前置的指标,显著指引26年需求乐观;
2)大唐近期启动规模高达10GW的25-26年度陆风机组框采10GW(去年同口径框采6GW,实际完成招标近8GW);
3)24年风机招标规模高达164GW、25年1-7月仅央国企招标即达到60GW,即使25H2招标量维持相对低位,仍足以支撑26年装机保持增长。
预期差二:市场认为25H1风机价格回暖主要因为今年需求好,但我们认为:除了需求高景气的因素外,风机涨价更是整机制造商和运营商业主的“双向奔赴”。
1)整机商端:持续多年的风机大型化赛跑和价格战后,风机企业制造业务盈利普遍承压,自律挺价意愿强烈,12家整机企业24年10月签署《自律公约》后投标价格回暖趋势显著;
2)业主端:风机过快的大型化和低价竞争,导致运维成本和风机故障/事故率提升,部分央企已带头修订招标规则中价格分的评判标准,在发改委提出“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招标机制的优化有望扩散,并支撑风机价格持续回暖。
3)1-7月陆风机组中标均价1552元/kW,较2024年全年提升9%,各功率段机型涨幅介于6-18%之间。同时,在6-7两月风机招标规模因136号文后下游阶段性观望情绪而同环比下降后,7月中标价格仍然环比持稳,对前述判断形成初步验证。
二、国内海风项目近期催化密集,下半年项目招标、开工有望加速,建议重点关注当前处于底部的海缆环节。
本周多个国内海风项目取得积极进展:1)8月4日,广西北海市发改委发布《北海市2025年度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公告》,针对此前规划的N1、N2和N4场址启动竞配,总装机容量195万千瓦;2)8月7日,中国电建阳光采购网发布《中国电建辽宁华电丹东东港一期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基础建造施工及风机安装、海缆采购及敷设工程采购项目公开谈判采购公告》,计划采购包括±500kV 直流海缆在内的多项货物及工程服务,项目计划于2025年开工,并于2027年并网;3)据中交三航局,8月8日,金山一期海风项目风机吊装施工完毕,有望进入并网调试阶段。项目风机供应商为金风科技,海缆供应商为起帆电缆,相关企业确收盈利有望于三季报中体现。
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内江苏、福建、辽宁、广西等多个省份启动海风项目竞配;从今年项目招标维度来看,1-7月海风招标规模约6GW,同比+39%,整体需求较去年大幅增长。展望下半年,在中央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项目招标及开工有望陆续启动,从而驱动市场对明年海风需求仍将实现高比例增长形成预期,重点推荐当前处于底部的海缆环节:东方电缆 等
三、投资建议:依次看好 整机、两海、零部件 三条主线。
1)整机:基本面持续向好,看好25H2&26FY制造端盈利趋势性修复。价格端,2025年Q2国内陆风(不含塔筒)加权持续回暖;“两海”方面,国内海风开工加速,年内10GW装机确定性较高,海外拓展良好,1-6月海外签单同比+98%。 随着陆风高价订单及“两海”高盈利订单占比持续提升,我们看好25H2&26FY制造端盈利趋势性修复。重点推荐: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 等;
2)两海(海风&出海):国内海风开工加速驱动管桩、海缆环节盈利弹性兑现,欧洲海风景气回升,订单有望超预期。随国内重点海风项目陆续开工,Q2管桩企业发货量有望大幅增长,并驱动业绩弹性迅速释放,海缆施工确收相对略晚,我们预计最快或将于25Q3体现业绩弹性。海外方面,伴随着欧洲海风收益率回暖及并网节点临近,预计项目推进有望加速,基础、海缆招标有望放量。重点推荐:大金重工、东方电缆 海力风电,建议关注:泰胜风能、中天科技、天顺风能 等;
3)零部件:Q2常规排产旺季,看好涨价全面落地后业绩弹性释放。受风电装机影响,零部件收入呈现较强的季节性特征,Q2为铸锻件常规排产旺季,叠加Q2开始全面执行新价格(Q1部分涨价环节如铸锻件、叶片仍受较大比例订单按24年低价执行拖累),预计Q2零部件环节量价齐升,业绩弹性进一步释放。重点推荐:日月股份、金雷股份,建议关注:新强联、广大特材、中材科技 等。
光伏&储能
光伏中上游产业链涨价背景下,组件端排产平稳,终端需求淡季承接力好于预期;半年报催化临近叠加AIDC电源热度高企,重点看好新能源电源及储能龙头【阳光电源】估值修复机会。
一、光伏主产业链8月排产跟踪:丰水期硅料增产,涨价背景下组件端排产平稳,需求承接力好于预期。
InfoLink预计,8月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出12.64万吨(66-67GW)、55/59/52GW,环比+16.0%/+6.4%/+1.1%/-0.4%,中下游环节较前次(7月5日)预测上调。
7月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实际产出10.9万吨、52/58/52GW,环比+12%/-11%/+1%/-2%。
硅料:7月产出环比提升11.8%至10.9万吨左右/约57GW,多家硅料厂商四川、云南产能丰水期爬坡,预计8月产出环比继续提升16.0%至12.6万吨左右,收储事宜截至月初观察尚未底定。
硅片:7月产出环比下降11%至52GW左右,硅片厂家主动降低排产,促使价格止跌企稳,随着价格反弹,8月部分厂家重新上调开工率,预计8月产出环比提升6%至55GW左右。
电池片:7月产出环比提升1%至58GW左右,反内卷政策发酵,价格涨势传导至电池片环节带动行情回温,8月头部厂家排产上调、二三线相对持稳、预计8月电池片产出环比提升1%至59GW;东南亚方面,受东南亚双反终判影响,8月排产进一步下修甚至停产,非四国厂家仅印尼仍维持满产。
组件:7月产出环比下降2%至52GW左右,尽管因7月上游提价,组件成本压力提升,但受到上半年抢装项目组件延续安装、Q4项目需求向前挪移、出口退税政策优化预期背景下海外订单加速流入等影响,月初统计8月组件产出环比持稳在52GW左右,短期内终端需求对涨价承接力好于预期。
二、半年报催化临近叠加AIDC电源热度高企,重点看好新能源电源及储能龙头【阳光电源】估值修复机会。
数据中心供电系统从48V向HVDC的切换,为新进入者提供了颠覆行业格局的关键契机,其核心在于能否在产业爆发初期精准匹配头部客户需求,快速打入核心供应链体系。数据中心具备强保守属性,一旦技术路线成熟且通过验证,供应链格局将高度固化。
阳光电源主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器等,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品牌知名度高,PowerTitan3.0储能平台采用T型三电平拓扑+SiC-MOSFET,与HVDC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复用。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44、172、207亿元,对应PE仅为12、10、8倍,有望迎来显著的估值修复。
三、投资建议:光伏产业价格、盈利底部夯实,“反内卷”扎实推进驱动行业景气度修复,我们继续建议关注以下主线:
1)估值安全边际、存量产能格局、后续盈利修复弹性兼备的光伏玻璃:信义光能、福莱特玻璃、旗滨集团、南玻A等;
2)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卡效率门槛实现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具备优势区位产能超额利润逻辑的电池片:钧达股份、横店东磁 等;
3)受益美国政策落地后不确定性消除、市场化交易和反内卷驱动格局改善的大储:阳光电源,阿特斯 等;
4)低成本硅料(协鑫、通威 等)、新技术及其设备与辅材(爱旭股份、帝尔激光 等)、财务状况稳健的各环节龙头(长期品牌价值扎实)。
电网
1)25年国网输变电项目第四次变电设备招标公示,543个标包,同比增加22包,招标数量维持高位,输变电项目招标稳步推进;2)能源局答复有关电力外送项目建设及规划,涉及12项外送通道,提出推动长治-南阳第二回特高压交流规划建设,特高压项目储备进一步夯实,看好特高压长周期景气;3)Q2华明装备业绩同比+5.1%,符合预期。
近日,25年国网输变电项目第四次变电设备(含电缆)招标公示,本批次共18个分标,543个标包,同比增加22包,招标数量维持高位,输变电项目招标稳步推进。分产品看:①变压器:合计招标79包,同比+9包,其中750kV变压器招标2包,同比-3包,330-500kV变压器招标14包,同比+2包;②组合电器:合计招标82包,其中750kV招2包,同比-1包;③继电保护:合计招标44包,同比+5包。
近日,国家能源局答复有关电力外送项目建设及规划,统筹规划12项外送通道(包括内蒙古新能源基地、呼伦贝尔和兴安盟新能源基地、锡林郭勒盟规划建设新的特高压跨省区外送通道、长治一南阳第二回特高压交流工程、青海外送走廊、新疆若羌等清洁能源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其中为解决华北华中多回特高压直流线路输送功率受到制约问题,系统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结构,明确推动长治-南阳第二回特高压交流工程规划建设。
我们认为,随着线路核准加速推进,下半年设备招标有望快速释放。更长期维度看,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背景下,风光大基地的外送需求强烈,特高压为电网领域长周期景气方向,“十五五”期间特高压有望保持每年开工4直2交的高投资强度,国际特高压/高压项目也有望贡献部分新增量。当前平高电气、中国西电等25年估值都在20倍以内,看好相关公司业绩弹性持续兑现,维持重点推荐。
华明装备25H1业绩符合预期:出口业务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25H1实现营收11.21亿元,同比+0.04%,归母净利润3.68亿元,同比+17.17%;其中2Q25实现营业收入6.12亿元,同比-8.64%;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5.10%。海外业务高速增长,实现营收2.1亿元,同比+42.7%,带动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7.7pct至55.49%。分业务看,25H1电力设备业务营收同比+15.29%,其中国内/直接出口/间接出口分别为6.48/1.57/1.54亿元,分别同比+4.85%/+20.77%/+83.33%;数控设备营收同比+41.49%,主要系海外取得突破,出口销售实现0.51亿元,同比+219.28%。
投资建议:当前时点我们看好:①变压器出海(尤其电力变压器)和②主干网建设(尤其西北地区)、③特高压方向,重点推荐两个方向均充分受益的思源电气,25年业绩有望超预期:
电力变压器出海:25年1-6月我国电力变压器出口26亿美元,同比+49%(高于配电变压器的+17%),持续高景气,主要系电力变压器技术难度更高、扩产周期更长、电气工程师和装配工短缺。
主干网建设主要逻辑:750kv变压器和组合电器为西北两大核心变电设备,招标数量和金额均大幅增长。招标量方面,25年前三批750kv变压器和组合电器招标分别达到70200MVA和112间隔,同比+68%和+35%。金额方面,2024年750kv变压器和组合电器分别达到22/21亿元,预计25年全年至少翻倍增长。
特高压下半年预期修复:25以来特高压已核准2直1交,下半年2直(南疆-川渝、巴丹吉林-四川)2交(达拉特-蒙西、攀西-天府南)5条跨区背靠背有望陆续核准。23年开工4直1交,设备招标415亿元;24年开工2直2交,设备招标262亿元;25年线路体量大,设备招标额预计突破500亿,下半年设备招标有望快速释放。
氢能与燃料电池
能源局公示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加速成熟商业模式全国推广。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区域试点将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优先推荐纳入“两重”“两新”等支持范围资源丰富、距离港口近或成发展关键。
一、本周观点:
8月7日,国家能源局公示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第一批),共3个方向9个试点项目,其中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共8个(5个绿甲醇和3个绿氨项目)。涉及公司:上海电气、金风科技、中国天楹、华电集团、岚泽能源、远景能源、中能建、国电投集团。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此次为针对绿色液体燃料方向的试点兑现。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区域试点将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优先推荐纳入“两重”“两新”等支持范围,并且依托试点项目,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相关项目参与碳市场、绿证市场交易。
资源丰富、距离港口近或成发展关键。绿氨、绿醇的稳定持续生产是项目运行的必要条件,此次示范项目挑选透露出了此类信号。试点项目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其余地区仅江苏一个项目入选。即挑选出的是风能和碳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距离港口运输距离不远。试点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后将快速推向全国,国家队的下场直接推动商业模式成熟化、解决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1)行业拿订单并在项目现场实地验证是现阶段的重点,制氢设备的渠道优势和一体化优势是关键,首选能源央国企下属或合作公司,建议关注:华电科工、华光环能、昇辉科技;
(2)绿醇绿氨的崛起为绿氢和电解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布局高价值量及关键核心装备:风电和光伏产业链、绿氢合成氨/醇技术与设备、生物质处理的企业将率先受益:吉电股份、中国天楹、森松国际。
(3)燃料电池方向:示范、补贴、降本三重因素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放量落地,对应带动系统、电堆、储氢瓶等价值量高的燃料电池零部件率先受益,建议关注燃料电池系统头部企业:亿华通、国鸿氢能;储、运氢瓶头部企业: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检测设备头部企业:科威尔。
锂电
大众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海外部分电池厂推进重组。1)美国加州锂硫电池初创公司Lyten从现有投资者筹集了2亿美元用于收购已破产的电池制造商Northvolt AB的资产;2)SK Innovation、SK On、SK Enmove 分别召开了董事会,通过了后面两家公司的合并方案,新的公司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SK On 主要做电动车电池业务,SK Enmove 则涉足润滑油、液冷散热业务;3)大众汽车集团正全力推进下一代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商业化,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 PowerCo 宣布,将向美国固态电池初创企业 QuantumScape注资1.31亿美元,用于支持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建设一条试点生产线。
一、本周观点:
大众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化,海外部分电池厂推进重组。1)美国加州锂硫电池初创公司Lyten从现有投资者筹集了2亿美元用于收购已破产的电池制造商Northvolt AB的资产;2)SK Innovation、SK On、SK Enmove 分别召开了董事会,通过了后面两家公司的合并方案,新的公司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SK On 主要做电动车电池业务,SK Enmove 则涉足润滑油、液冷散热业务;3)大众汽车集团正全力推进下一代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商业化,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 PowerCo 宣布,将向美国固态电池初创企业 QuantumScape注资1.31亿美元,用于支持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建设一条试点生产线。
我们建议固态电池投资分两条线。1)政策线:以性能突破为目标,投资坚守四大增量环节。建议关注:设备(干法纤维化、干法辊压、电解质转印为核心增量环节,标的宏工科技、纳科诺尔、德龙激光)、硫化锂(固态量产最大瓶颈,标的厦钨新能)、锂金属负极(负极终极路线,压延、蒸镀、液相均值得关注,标的天铁科技、英联股份、道氏技术(维权)、中一科技)、镍基集流体(标的远航精密、德福科技);后续新增建议关注环节包括:富锂锰基(正极长期迭代方向,关注容百、盟固利)、等静压设备等。
2)市场化线:从市场化的角度,氧化物聚合物路线的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有望率先进入商业化推广。氧化物、聚合物体系相对更为成熟,但是氧化物路线存在电导率较低问题,聚合物存在常温性能衰减问题,行业内企业分别采用新的技术,突破相关瓶颈,使得氧化物固态电池、聚合物固态电池实现较液态电池更优的安全性,同时不牺牲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部分性能还有所提高,且成本侧不会高于当前液态电池较多,已具备相对明确的产业化落地前景;另外,锂金属负极的应用也直接打开了氧化物、聚合物电解质(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上限,整体进展或快于硫化物体系。建议关注相关企业孚能科技、上海洗霸、冠盛股份、德尔股份、金龙羽(维权)、三祥新材等。
二、先惠技术:先惠技术获宁德时代7.02亿设备订单
8月7日,先惠技术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福建东恒与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签订合同及定点通知单,总金额约7.02亿元(不含税)。该订单预计将在2025至2026年度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Northvolt:美国公司Lyten收购欧洲电池巨头Northvolt
据外媒报道,美国加州锂硫电池初创公司Lyten从现有投资者筹集了2亿美元用于收购已破产的电池制造商Northvolt AB的资产。Lyten公司不仅收购了北伏在瑞典的全部业务,包括Skellefteå的旗舰工厂和Västerås的研发设施,以及去年10月就已经破产的原计划用于Skellefteå厂区下一步扩建的Northvolt Expansion,还买下了北伏计划在德国建设的Northvolt Drei工厂,以及北伏所有的知识产权和部分管理团队。Lyten是全球领先的锂-硫电池制造商之一,它于2015年在美国硅谷成立,核心技术是“Lyten 3D Graphene”平台,用于制造轻量、高能量密度、成本更低的电池,产品特点是不含钴、镍或石墨。业界内人士认为,Lyten对北伏的收购确立了其作为全球主要玩家的地位。
四、大众汽车:大众注资1.31亿美元支持试产全固态电池
大众汽车集团正全力推进下一代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商业化,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 PowerCo 宣布,将向美国固态电池初创企业 QuantumScape注资 1.31 亿美元,用于支持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建设一条试点生产线。双方为实现“2025年实现商业化生产固态电池”的目标,PowerCo正在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建设大型电池工厂,共规划投建6座,到2030年总规划产能高达240GWh。在QuantumScape技术成熟后,每年使用其技术生产多达40GWh的固态电池,未来还有望扩展到每年80GWh,将为大约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固态电池技术,足以改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
四、宁德时代:宁德时代斩获三大电池订单
宁德时代在动力端获得通用海外磷酸铁锂电池订单——8月8日,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称,尽管受到美国关税政策影响,通用汽车仍计划从中国进口电池,用于旗下第二代雪佛兰 Bolt 纯电动车,为了维持竞争力,计划配备成本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在通用汽车与 LG新能源在美国本土量产成本更低的电池之前,这些电池将由宁德时代供应,过渡期大约为两年。也就是说,在2028年之前,宁德时代将持续为新一代Bolt供货,海外出货量以及全球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宁德时代还在储能端中标/拿下国内外2大合作。8月4日,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发布通辽市奈曼旗50MW/2GWh储能电站项目储能系统设备成交结果公告,成交人信息显示,宁德时代中标该项目。海外市场,7月16日,宁德时代拿下东南亚最大光储项目,与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开发商Vanda RE签署框架供应协议,将为其供应高达2.2GWh的电池储能系统。最后要指出的是,2025年来,储能电芯开启了以中国企业为主的爆单模式,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激增一倍多。目前,市场消息显示,储能电芯一改“过剩”状态,尤其是优质大储电芯供不应求,可能会造成价格上涨。在此趋势下,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产品和全球供应优势突显,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集中。
新能源车
本周由于去年同期国家补贴政策翻倍,基数较高;而截至本周地方置换补贴尚未恢复,当前车企8月促销政策和7月相比区别不大,导致本周乘用车销量增速转负。但细分车企看,处于新车周期的部分公司销量仍有良好表现,我们重申,整车在贝塔走弱的状态下,强新车周期就是公司最强阿尔法。
一、汽车周销量:7月5周乘用车销量47万辆电车24.7万辆,电车渗透率52.6%
乘联会口径:1)乘用车:7月1-31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83.4万辆,同/环比+7%/-12%,25年累计零售1273.6万辆,同比+10%。全国乘用车批售219.2万辆,同/环比+12%/-12%,累计批售1547.2万辆,同比+12%。
2)新能源:7月1-31日,新能源市场零售100.3万辆,同/环比+14%/-10%,新能源零售渗透率54.7%,25年累计零售647.2万辆,同比+30%;新能源批售117.9万辆,同/环比+25%/-4%,新能源厂商批发渗透率53.8%,累计批售762.7万辆,同比+35%。
交强险口径:1)市场总量:本周国产乘用车总销量47万辆,较去年同期-3.7%,较上周+3.1%,较上月同期+15.5%;7月累计209.4万辆,同比+3.9%;
2)电车:本周国产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4.7万辆,较去年同期+8.3%,较上周+5.1%,较上月同期+17.1%,电车渗透率52.6%。7月电车累计111.2万辆,同比+11.8%;
3)燃油:本周油车销量22.3万辆,同比-14.2%,环比+0.9%,较上月+13.8%。
二、理想i8配置划分调整:良好的变动,但基本面仍承压。
事件:8月5日,理想汽车发布公告,调整新车理想i8配置划分,取消了原有pro/max/ultra三个版本,统一为max版,并为max版增加了铂金音响、取消了欣旺达电池(此后为宁德独供),客户可付费1万元选装后排娱乐屏套餐。调整后的售价为33.98万元,相对于原max版增配降价1万元;选装娱乐屏后与原ultra版配置一致,售价为34.98万元,降价2万。
点评:1、配置修改来自于大定的不乐观。如我们所说的,i8不及预期在于:1)配置划分的不合理,顶配才实现大满贯,实际售价并不便宜,且电池宁德欣旺达混用严重影响市场口碑;2)舆论持续发酵;3)如乐道L90、问界M7 EV等让市场观望情绪加重,L90上市对i8形成冲击。此外,家庭纯电用户决策周期相对增程明显更长,导致订单转化率居于低位。至于此前的高端纯电缺乏供给还是需求的问题,目前已经逐渐明朗: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市场空间仍不大、且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显然是超出预期的。
2、如何看待本次降价影响和i8后续?本次降价的意义更多在于稳定原有客群、刺激小订转化,如果客户极其在乎性价比,34.98万元的满配价格依旧不便宜,对非潜在用户的破圈效应有限,因而更多是稳定原有小订用户和潜在群体下定。此我们预计i8短期订单会有冲量改善、中长期看稳态月销维持原有预期不变。
3、理想基本面仍有压力,关注新车周期。i8上市及调整可以说明公司较快的市场反馈速度和调整能力。公司虽后续仍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问题,基本面短期是承压的。但公司仍存在向上的因素,破局的关键仍在于后续的新车是否可以超预期,建议持续关注。
三、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定价超预期,H2强新车周期正式开始。
事件:8月8日晚,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新车定位B级家用轿车,车身尺寸4918/1905/1495mm,轴距为2845mm;新车正式售价8.18-11.78万,相对预售降低1.6万元,定价超预期。主要竞争对手为比亚迪秦L等。
点评:1、银河A7极具竞争力。1)性价比角度:新车相对比亚迪秦L,尺寸明显更大;价格上也有小幅优势,虽然银河A7无法和星愿&星耀8一样对比亚迪产品形成错位竞争、但性价比相对终端大幅折扣后的比亚迪依旧领先。2)中庸的外观设计评价较好。银河A7整车设计、车身比例更加接近传统燃油B级轿车,在产品的精细化上表现亦更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银河A7产品力极强,爆款确定。
2、H2强新车周期开启,公司攻势迅猛。吉利银河:A7、星耀8均已成为爆款。我们重申,在众多新车加持下:1)公司爆款打造能力强,产品成为爆款的概率较大;2)强新车周期将为公司提供阿尔法增长性,3)新车推出下车型结构将持续改善。4)反内卷公司是核心受益者、且公司燃油基本盘强大可保障其26年经营稳固。综上所述,我们看好公司25-26年电车板块量-价-利齐升的经营态势保持不变,持续重点推荐。
四、市场竞争加剧,整车板块优选结构性机会。
1、大众市场:格局生变、优选市场进攻者。在20万以下的主流消费市场中,伴随市场竞争加剧,原本格局出现变化,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在各家车企中,我们首选市场进攻者:防守方在进攻方的攻势下处于被动地位。站在当前时间点,关注吉利汽车;边际角度关注比亚迪的新技术落地和新车周期(通常在每年年初)。
2、高端市场:不容易受价格战影响、关注品牌力和产品精细化打造卓越的公司。高端市场不易受价格战影响,是市场规避风险的选择。我们重申,高端市场需要的是技术溢价、品牌溢价和设计溢价,其中技术溢价在电车时代壁垒大幅下降之下很难通用,因而关注品牌力和产品打造能力卓越的公司。当前时间点首推产品精细化打造能力最强的理想汽车, Q4关注赛力斯在新一代问界M7上市下的估值提振机会。
3、中低端新势力市场:用户人群分隔、优选零跑汽车。中低端市场的新势力用户和传统大众市场用户有一定区别,用户群体以3-5线城市工薪阶层年轻人为主,预算有限,但是向往智能化、舒适性配置和简约的内饰设计,由此形成了对比亚迪、吉利等公司用户人群的区隔。因而我们认为,价格战对中低端市场的新势力公司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其中推荐零跑汽车,边际关注小鹏汽车。
风险提示
政策调整、执行效果低于预期风险;产业链价格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风险
往期报告
+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电新周报:风电板块启动预期差修正,液冷海外链国产渗透机会再重申》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0日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分析师:姚遥
SAC执业编号:S1130512080001
邮箱:yaoy@gjzq.com.cn
证券分析师:宇文甸
SAC执业编号:S1130522010005
邮箱:yuwendian@gjzq.com.cn
证券分析师:张嘉文
SAC执业编号:S1130523090006
邮箱:zhangjiawen@gjzq.com.cn
证券分析师:唐雪琪
SAC执业编号:S1130525020003
邮箱:tangxueqi@gjz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