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1 16:52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CSC研究非银前瞻团队)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从ABS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包括资产支持票据ABN,下同)的规模达340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2025年6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637.1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75.4亿元、企业ABS规模为285.1亿元、ABN规模为276.6亿元,分别占比11.8%、44.8%、43.4%。从金融债发行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本年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12期金融债发行,合计规模160亿元。
摘要
本报告所指消费金融行业ABS基础资产主要来源于个人消费场景形成的小额、分散化债权。根据基础资产特性与场景差异可细分为(1)信贷ABS,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贷款以及个人汽车贷款;(2)企业ABS,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以及一般小额贷款债权;(3)交易商协会ABN,包含微小企业贷款、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以及一般小额贷款债权。
从ABS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包括资产支持票据ABN,下同)的规模达340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2025年6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637.1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75.4亿元、企业ABS规模为285.1亿元、ABN规模为276.6亿元,分别占比11.8%、44.8%、43.4%。
从金融债发行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本年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12期金融债发行,合计规模160亿元。
从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银行间ABS/ABN成交量环比增速提升至16.2%,显著高于5月的5.0%。交易所市场量价强势反弹,上交所与深交所成交量环比增速分别达53.4%和60.3%,成交金额环比增速分别为54.1%和60.6%,扭转了5月双位数下滑的态势。
风险提示:经济周期波动或通胀超预期上行;流动性错配与市场结构的风险;监管政策趋严。
正文
行业动态:催收新规全面落地,划定时间、手段、资质三条红线
1.1 政策动态
六部门联合发布金融促消费19条,明确ABS与金融债支持路径。2025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系统性提出19条举措强化消费金融供给。政策首次明确要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及“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信贷投放能力。文件特别强调适度提升消费类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额度,扩大可证券化资产范围(如汽车贷款、信用卡分期等),并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定向支持文旅、教育、医疗等消费场景。该政策被视为优化行业融资环境的关键转折点,为机构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提供制度保障。
消费金融公司单月罚单总额突破627万元,贷后管理成重灾区。2025年6月消费金融行业罚单总额达627.7万元,创下单月历史峰值,这一监管强度折射出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阵痛。以蚂蚁消金、阳光消金分别因“委外催收管理失控”和“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各领140万元罚单为例,其核心症结在于部分机构过度依赖外部合作方风控能力,导致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化;而湖北消金因违规采集个人信息被罚72.7万元,则暴露了在数据合规新规下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应性不足。这些罚单集中指向贷后管理漏洞、合作机构准入失范及征信侵权三大顽疾,反映监管层正通过“双罚制”(机构与责任人同步追责)和穿透式检查,强制机构压实主体责任。尤其《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权重提升至监管评级体系的15%,意味着合规短板将直接冲击机构业务资质与市场准入资格,倒逼行业重建覆盖贷前授信、贷中监控、贷后催收的全链条自主风控体系,未来头部机构或通过收购科技公司加速能力内化,中小机构则面临合规成本激增下的生存危机。
1.2行业事件
消费金融机构深度参与“618”购物节,创新场景化金融产品。2025年“618”期间消费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标志着“金融+场景”模式从单纯流量争夺升级为政策协同与生态共建的战略工具。海尔消金推出“抽盲盒获免息券”的趣味化营销、建信消金以“利率优惠券+京东E卡”组合权益覆盖多圈层用户,其本质是通过降低短期决策成本激活低频高客单消费;而蚂蚁消金联合超千家重庆本地商户推出“分期免息+满减消费券”,则依托区域场景下沉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此类创新背后存在双重驱动力:一是政策端《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嵌入以旧换新、绿色家电等国家补贴场景,如海尔消金“0首付0利息”政策直接呼应中央财政5000亿服务消费再贷款工具;二是市场端机构主动放弃“低息价格战”,转向差异化场景定价——例如工行信用卡汽车分期环比增8.5%、农行家装贷同比增22.78%,验证了“高附加值场景+适度让利”比单纯降息更能撬动大宗消费。未来场景金融将向两极深化:横向拓展“银发经济”“县域消费”等政策红利领域,纵向通过AI算法实现“千人千息”的动态利率管理,最终构建“消费-金融-产业”闭环生态。
催收新规全面落地,划定时间、手段、资质三条红线。《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于2025年6月1日实施,以“时间红线”(禁催收时段)、手段红线”(禁暴力威胁)、“资质红线”(持牌上岗)三大刚性约束,彻底终结了行业长期依赖“人海战术”的灰色催收模式。新规首次明确定义“告知式催收”(单向信息推送)与“交互式催收”(双向沟通)的行为边界,并赋予债务人投诉溯源权,要求催收方实时出示合法凭证——这不仅压缩了“爆通讯录”“深夜骚扰”等软暴力操作空间,更通过“金融机构连带责任制”(如合作方违规将追溯机构主体责任)推动全行业风险重定价。其深层影响体现为三重变革:技术替代人力,如AI催收机器人在话术合规性审查、债务人情绪识别的应用将普及,降低人工干预风险;委外模式重构,催收机构准入标准从“回款率至上”转向“合规资质+数据安全认证”,预计60%中小催收公司将因持牌成本遭淘汰;不良处置前置化,头部机构加速布局贷前风险定价(如动态提高高风险客户首付比例)及贷中重组协商,避免风险淤积至催收环节。长期看,新规通过“法治化+科技化”双轨并进,推动催收从成本中心转型为风控能力输出枢纽。
一级发行:发行规模连续两月萎缩,企业ABS领跑
2.1 ABS发行情况
从发行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ABS(包括资产支持票据ABN,下同)的规模达340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2025年6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规模为637.1亿元,其中信贷ABS规模为75.4亿元、企业ABS规模为285.1亿元、ABN规模为276.6亿元,分别占比11.8%、44.8%、43.4%。
图表1:消费金融ABS月度发行规模(亿元)
图表2:各类ABS月度发行规模占比
从发行数量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以发行起始日统计,消费金融行业共发行了373只ABS,较去年同期增长33.2%。2025年6月内,消费金融行业ABS发行数量为73只,其中信贷ABS数量为4只、企业ABS数量为38只、ABN数量为31只,分别占比5.5%、52.1%、42.5%。
图表3:消费金融ABS月度发行数量(只)
图表4:各类ABS月度发行数量(只)
从发行期限和发行利率来看,起息日始于2025年6月的消费金融行业新发信贷ABS的平均期限为2.90年,环比下降;票面利率中位数为2.07%,环比下降。新发企业ABS的平均期限为3.07年,环比上升,票面利率中位数为2.10%,环比下降。新发ABN的平均期限为2.20年,环比增长,票面利率中位数为1.94%,环比下降。
图表5:各类ABS平均期限环比变化(年)
图表6:各类ABS票面利率中位数环比变化(%)
2.2 金融债发行情况
根据万得资讯数据,截止2025年6月末,本年共有8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12期金融债发行,合计规模160亿元。其中,杭银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均以25亿元发行总额并列榜首,杭银分别于1月和4月发行两期1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69%和1.80%),中银则于5月和6月发行10亿元3年期债(票面利率1.91%)及15亿元1年期债(票面利率1.70%)。宁银消费金融发行10亿元1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79%;马上消费金融发行两期1年期债券合计25亿元(票面利率2.05%和1.88%),海尔消费金融新增6月发行的10亿元3年期债(票面利率2.20%),中邮消费金融发行15亿元3年期债(票面利率1.90%),尚诚消费金融发行11亿元3年期债(票面利率1.95%)。头部机构凭借AAA主体评级优势持续获取低成本资金的特点进一步凸显,而瑞福德汽车金融作为唯一AA+评级发行主体,其14亿元3年期债券票面利率达2.50%,较AAA级机构同类产品平均溢价约60个基点。
从期限结构分析,1年期债券发行共6期,占总发行期数50.0%,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提升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在监管动态考核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融资工具优化流动性管理。市场分化趋势持续加剧,头部机构通过高频短期融资巩固主导地位,中小机构则面临融资成本攀升与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突显行业资源配置向高评级机构倾斜的长期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中银消费金融1年期债利率创新低,6月23日发行的15亿元1年期债(25中银消费金融债02)票面利率降至1.70%,为年内全市场最低水平,体现其通过滚动发行短期债强化流动性管理的策略。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债持续扩容,奇瑞金融4月发行的25亿元3年期绿色金融债(票面利率2.28%)仍为年内最大单笔发行,资金明确投向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呼应政策对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支持。
图表7:截止2025年6月,消费金融行业金融债发行情况
二级交易:二级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交易所量价强势反弹
根据2025年6月末市场交易数据,银行间ABS/ABN成交量环比增速提升至16.2%,显著高于5月的5.0%。优先级证券票面利率延续下行趋势,头部消费金融小微类AAA档利率降至1.80%-1.95%区间。ABN交易活跃度明显回升,换手率环比增长1.1个百分点至7.0%;信贷ABS换手率同步增长1.4个百分点至3.7%,反映市场对银行及互联网消费贷款等优质基础资产的配置需求增强。政策端流动性释放效应显现,推动腾讯、蚂蚁等平台加速增发ABN;机构持续采用“以量补价”策略,分散化债权资产池吸引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加大配置力度。
交易所市场量价强势反弹,上交所与深交所成交量环比增速分别达53.4%和60.3%,成交金额环比增速分别为54.1%和60.6%,扭转了5月双位数下滑的态势。主力品种消费贷ABS发行规模显著扩张,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ABS成交金额达198亿元,占全月消费金融ABS总交易规模的67.2%;同时CMBS/类REITs等非消金类资产占比降至30%以下,加权平均单笔成交规模回升至80万-120万元区间。企业ABS换手率回升至4.6%,主要受益于消费旺季带来的资金回流及绿色金融资产发行放量。
二级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全市场ABS换手率升至5.0%,较5月增长1.4个百分点。消费金融ABS与中短期票据利差收窄至5.7-12.1bps,反映风险溢价预期回落。头部消金小微ABS成交收益率稳定在1.76%-1.89%,基础资产质量韧性持续支撑定价稳定性。市场分化格局呈现新特征:银行间凭借做市机制优势吸引增量资金,6月银行间ABS交易金额达234.9亿元,环比增长12.1%;交易所则通过绿色汽车金融ABS等创新场景重构竞争力,个人汽车贷款ABS成交金额环比增长22.5%至5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占比达36%。
图表8:2025年6月各交易所成交量(万份)
图表9:2025年6月各交易所成交金额(亿元)
从基础资产分类来看,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ABS以19999.1万份成交量、198.0亿元成交金额主导市场,占全月消费金融ABS总交易规模的67.2%。一般小额贷款债权ABS以14627.8万份成交量、145.1亿元成交金额次之,但单笔成交金额低至99.2万元,反映机构通过高频小额交易优化流动性管理,与区域性银行加速发行供应链ABS的趋势相呼应。个人汽车贷款ABS成交金额36.9亿元,环比增长22.5%,主要受益于奔驰汽金、奇瑞金融等机构新发行车贷ABS,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占比显著提升,凸显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对交易活跃度的提振。
微小企业贷款ABS表现持续低迷,成交金额仅12.9亿元,环比下降32.6%。其疲软主要源于发行端缩量,如二季度国有银行虽占据主要发行份额,但6月未新增主力产品,叠加二级市场换手率维持低位,反映投资者对高早偿率及违约率上行风险的规避。整体市场呈现“头部集中、场景分化”格局:互联网平台依托高频消费场景持续领跑(银行/互联网消费贷ABS占总量67.2%),而传统小微资产因流动性溢价走阔承压。政策层面,央行6月联合六部门明确要求“推动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进一步强化头部机构优势,但小微资产流动性困境仍需结构性政策纾解。
图表10:根据基础资产分类,2025年6月消费金融行业ABS交易情况
附表
风险提示
经济周期波动或通胀超预期上行:若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将直接推高消费贷款违约率。经济下行可能引发基础资产现金流回款延迟,循环购买机制因优质资产稀缺而失效,导致证券端期限错配风险暴露。另一方面,通胀率突破政策目标将削弱固定收益证券的实际回报。同时,通胀压力可能迫使央行提前加息,加剧证券久期风险,尤其对期限3年以上的汽车金融ABS冲击更大。
流动性错配与市场结构的风险:二级市场流动性枯竭可能会导致消金公司ABS因市场恐慌出现“有价无市”局面,例如日均成交额不足发行规模的0.1%,机构被迫持有至到期并计提减值损失。此外,市场供需失衡可能导致发行扎堆,消费金融ABS发行量激增,优先级利差被压缩,收益空间被过度挤压。
监管政策趋严:监管政策突变可能限制发行主体资格,部分消金公司因新规要求不达标而被暂停ABS注册,存量证券面临评级下调压力。此外,数据隐私法规趋严可能削弱大数据风控模型有效性,影响底层资产生成质量。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消费金融ABS和金融债月报(2025年6月)》
对外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赵 然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8100009
李梓豪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4070018
本订阅号(CSC研究非银前瞻团队)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赵然非银金融&金融科技研究团队运营的唯一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