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1 15:33
过去一周,汽车圈的热门话题是理想i8。该产品于7月29日上市,又在8月5日宣布统一版本,理想用7天完成对一款产品配置和价格颠覆的举措也在网上引起热议。这种“上市即改配”的罕见操作,让用户和市场都颇感意外。
在理想汽车社交账号评论区,部分网友表示“熟悉的理想回来了”“没点魄力真不敢这么干”,也有下定Pro、Ultra版本准车主留言称看到了理想的诚意。
听劝不是妥协
理想i8的调整体现在三方面:砍掉Pro、Ultra两个版本,以理想i8 Max作为标准配置;原Max价格下调至33.98万元,同时额外赠送价值10000元的铂金音响;34.98万元即可享受原顶配Ultra版本全部配置,智能冷暖双用冰箱、铂金音响系统、21.4英寸后舱娱乐屏直接加码。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改配当日就发视频解释了原因:“主要还是听了用户需求。我们最开始推出三个车型,用户一方面选起来比较复杂,而且一些用户很喜欢的配置都放在了固定配置里,不能选装;另一方面,我们有超过3万的小订用户,大家希望我们能推出一个更好的配置,所以就做了调整。”
这也反映出i8用户对这款产品的用心程度。据李想介绍,有用户从其他城市专门飞过来和他交流,也有各车主群代表收集群内观点给李想提意见。“我听了非常多意见,自己也主动问了一些订车用户。”
据理想汽车官方信息,理想i8是根据用户订单需求反馈作出的调整,即98%用户选择中高配版本,且预订用户有冰箱、彩电选配需求。
执行速度非常快,在正式发布改配公告前,理想汽车不仅要采集用户建议、分析订单数据、重构产品策略,还要协同供应链、调整生产计划……最终7天内完成对理想i8的全链条响应,这是一场颠覆传统车企认知的效率革命。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产品迭代召开冗长评审会时,理想用“上市7天即改配”的互联网速度证明,用户型企业的核心壁垒是决策效率。98%用户选中高配的订单数据,则成为理想i8砍掉低配、全系顶配的直接燃料——这不是妥协,而是用执行力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定义的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理想i8放弃多个版本的做法,回归理想ONE时代的单一车型,也是理想对初心的校准。当大部分主流车型陷入配置内卷,i8用顶配即标配的策略宣告,真正的用户价值是让中产不为选择焦虑买单。
当然,这场“价值锚定战”才刚开始,理想还将改变交付节奏。李想6日发视频称:“我们做了一个重要调整,从理想i8开始,所有车全会变成订单式生产,从生产到交付,我们会控制在7天到10天,确保用户买到最喜欢的车,销售也不需要把库存车推销给用户,供应链在管理上面效率更高,我觉得这是一个三赢的选择。”
告别了库存车强推、配置将就、漫长等待的购车旧痛,理想通过零库存损耗、精准需求匹配、供应链轻量化运营,重置了用户对汽车消费的时间耐心阈值,使其获得纯粹的产品价值对话权。
收割细分市场价格真空带
理想汽车如此迅捷地响应、精准地调整产品策略,其核心目标直指一个正在崛起的蓝海市场——30万至40万元的中大型纯电SUV领域。在这个尚处于“价格真空带”、竞争格局未定的细分赛道,理想i8意图凭借其重构后的产品力和用户运营模式,抢占先机,收割增长红利。
聚焦30万~4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大型纯电SUV市场,目前在售产品不多,如奥迪Q5 e-tron、蔚来ES7(租电版)等,也有部分产品的高配车型处在该区间,如小米YU7、智界R7纯电版、阿维塔11纯电版、凯迪拉克IQ锐歌;若加上与理想i8相同的六座配置筛选条件,目前只有奥迪Q5 e-tron与之形成竞争关系。
从该细分市场主流产品月销情况看,根据懂车帝统计数据,小米YU7、智界R7等主流车型7月月销保持在千辆级别,更多产品月销维持在百辆级别。尽管当前主流车型的绝对销量数据尚不惊人,但整个30万~40万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增长势头却异常强劲,正成为车市结构性变化中的亮点。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0万~40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市场份额逐月递增,市场份额从年初的4.9%增至6月的9.4%,6月销量增速在细分市场中排名第一,达到63.5%。
在这片可持续向燃油车发起进攻的蓝海,改配后的理想i8将迎来何种市场表现?
在产品配置上,理想i8最新版本标配720公里续航、含VLA司机大模型的AD Max辅助驾驶系统、冷暖双用冰箱、铂金音响,官方参数表现超过了绝大部分处在30万~4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大型纯电SUV。面对同级或越级的燃油SUV,理想i8在智能化、空间舒适型等方面或有更大的信心。
品牌力则赋予理想i8在细分市场更强的竞争力。根据易车整理的销量榜单,今年上半年,理想L9、理想L7与理想L6分别夺得大型SUV和中大型SUV市场头部地位,在30万~40万价格区间里超过了BBA(奔驰、宝马、奥迪),这也为i8冲击新蓝海奠定了信心基础。
理想汽车亦深知,要在残酷的行业淘汰赛中生存,仅靠静态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当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下半场,理想以闪电响应向行业宣告,要想赢得胜利,车企不仅要有静态技术储备、差异化产品优势,还要展现出动态需求响应的毫秒级迭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