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映恩生物的五年,资本很满意。。。

2025-08-11 07:58

(来源:成长企业常识)

后浪森林研究室 | 罗可

编辑 | 许佳维 

映恩生物从2020年创立只有五年时间,布局了12款ADC管线,不仅在快速发展中获得资本不断加持、信任,且较快成为公众公司,最新市值321亿港元。

这家绝对可称之“中国ADC新锐龙头”的企业究竟与那些历史渊源悠长的老牌企业有什么不同,这值得研究,也值得思考。

虽然映恩生物可证明其核心价值的事实溢价远远低于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信达药业、康方生物、科伦博泰及百利天恒一众过千亿及近千亿的企业,但它进入资本市场的历史还很短。而我从其所搭建和布局的框架上看,这是一家追求长跑且力量过人的企业,它在全球创新药格局中,必有一席。

它,可以进入我的自选库,并可以不断跟踪。

关键词

研究后,我对映恩生物的几个基本关键词是:

第一,这家公司成立时间很短(2020年),但发展迅猛;

第二,技术平台命名很有特色,包括DITAC/DIMAC等,后面再解释;

第三,核心产品DB-1303和DB-1311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这在初创药企中很罕见。

第四,企业着重于研发价值,其6款ADC产品通过商业化授权获得超过60亿美元潜在收入,其中已支付4亿美元,它的大部分产品大中华区之外的权益已经授权。

第五,映恩的资本生态围绕核心资源圈结构,创始人朱忠远的长达20年左右的生物医药投资人经历,均一一出现在映恩利益结构之中,映恩与资本之间拥有绝对信任关系。

第六,映恩的12款ADC管线层次递进分明,布局长远,这比许多创新药企业拥有优势。

第七,等待DB1303、DB1311两个核心产品数据验证,特别是DB1303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低于竞品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DS-8201、恒瑞医药的SHR-A1811的问题。

两大核心药物‌

‌映恩定位非常清晰——“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为此所搭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体偶联)、DIMAC(免疫调节抗体偶联)、DIBAC(双特异性抗体偶联)、DUPAC(独特有效载荷偶联)‌四个ADC技术平台。

它的12款ADC候选药物管线,之中7款进入临床阶段。

‌在12款ADC候选药物中,最核心的是靶向HER2的‌DB-1303和靶向B7-H3的DB1311。

DB-1303和DB-1311这两个核心产品在2023年合计占研发总支出63.7%,约6.28亿元。这个比例很关键,说明对双核心管线的集中投入策略。其他10款候选药的研发费用则未被拆解。

‌DB-1303是全球临床进度最快的HER2 ADC之一,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针对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适应症,计划2025年提交加速批准申请‌。

‌DB-1303‌(靶向HER2 ADC)的适应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全球Ⅱ/Ⅲ期临床 。

ADC乳腺癌适应症全球代表性竞品包括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DS-8201”,这是全球HER2ADC的领导者;罗氏的T-DM1“Kadcyla”,它是最早上市的HER2ADC;乐普生物的MRG002,已至三期临床,聚焦HER2低表达乳腺癌;Ambrx/新码生物的ARX788,三期临床,中国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HER2阳性乳腺癌ADC。

另外,还有恒瑞的SHR-A1811、荣昌生物的RC48、科伦博泰的A166、复星医药的FS-1502,前两者已上市,后两者已至III期临床。

DB-1303在HER2阳性乳腺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低于竞品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DS-8201、恒瑞医药的SHR-A1811,前者ORR为60.99%,后者为81.5%。映恩根据2024年公布的I/IIa期临床试验数据,DB-1303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客观缓解率为50.0%。

这是个硬伤。

且HER2 ADC靶点扎堆严重,竞争非常激烈,仅中国就有至少5款HER2 ADC进入III期临床‌。

正因为这个原因,其研发策略更重视子宫内膜癌(突破性疗法认证),而规避乳腺癌的竞争劣势。

不过,在子宫内膜癌适应症上,映恩的DB-1303处于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其不仅获得了FDA突破性疗法认定,且III期临床覆盖全球2,000例患者,进度领先。竞品除第一三共/阿斯利康DS-8201的II期外,不见来者,人迹罕见。

映恩的另一款核心产品‌DB-1311是全球唯一进入II期临床的B7-H3 ADC,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适应症包括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

DB-1311进展II期,其‌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客观缓解率(ORR)‌56.2%‌,疾病控制率(DCR)‌89.0%‌;未使用拓扑替康治疗的亚组ORR提升至‌70.4%‌‌;‌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ORR ‌28.0%‌,DCR ‌92.0%‌,中位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7.2个月‌(6个月生存率94.7%)‌;在宫颈癌(ORR 75.0%)、肝癌(25.0%)等实体瘤中均显示活性‌。

‌2024年8月,DB1311获得食管鳞癌FDA孤儿药资质认证,此认定享有7年市场独占期及税费减免。‌

同时DB1311与BioNTech的PD-L1/VEGF双抗(BNT327)联用启动Ib/II期临床,推进全球多中心试验(中美澳入组占比47%),加速数据国际化,覆盖1L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这是‌全球首创联用研发方案。

与映恩DB1311相同靶点B7-H3 ADC的第一三共DS-7300及靶点B7-H3/CD3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acroGenics的MGC018同处II期临床,但映恩的DB-1311在临床数据上远远优于MGC018,DB-1311SCLC ORR56.2%,而MGC018实体瘤ORR仅为14.6%,第一三共的DS-7300则未披露数据。

DB-1311的中国竞品主要是恒瑞医药的SHR-A2009,SHR-A2009临床I期。

如若第一三共的DS-7300若披露积极数据,这将直接冲击DB-1311的“First-in-Class”潜力‌,另外亦需要BioNTech在2027年前完成关键III期,否则面临联用方案市场被PD-1+化疗方案侵蚀。

‌映恩的破局关键在于‌联用协同性‌:DB-1311联合PD-L1/VEGF双抗(BNT327)如若突破SCLC单药疗效天花板,这将成为映恩非常重要的产品。

管线框架

创新药企业不仅要看当下在研的核心重磅产品,更多要看长期管线的优势。

映恩生物已有‌12款自主研发ADC候选药物‌组成的管线,其中‌7款处于临床阶段‌。

另有新一代双特异性ADC(BsADC)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DC,预计2025-2026年进入临床。

除DB-1303和DB-1311外,另有5款进入临床的ADC管线。

DB-1310: HER3 ADC,I/IIa期,晚期实体瘤;

DB-1305/BNT325: 与BioNTech合作,靶点未明;

DB-1312/BG-C9074: 与百济神州合作,靶点未明;

DB-1419/AVZO-1418: EGFR/HER3双抗ADC,授权给Avenzo;

DB-2304: 靶点未知。

临床前及未进入临床的5款产品,包括:‌

‌新一代双特异性ADC(BsADC)‌2款,预计2025-2026年进入临床阶段。

1款‌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DC,靶点未公开,预计2026年进入临床。

‌其他至少2款临床前ADC‌,覆盖未公开靶点,处于候选药物筛选阶段。

及早商业化

映恩快速成为一线ADC公司,与创始人朱忠远20多年生物医药投资人经历相关,映恩通过在研管线及早商业化授权使企业获得了充沛的现金,目前产品合作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已产生4亿美元收入。

在研产品及早授权商业化许可是映恩非常重要的策略。

其一是2023年与BioNTech合作的‌DB-1303、‌DB-1305、‌DB-1311,首付款1.7亿美元,潜在里程碑款超过15亿美元+特许使用费。‌

映恩与BioNTech的合作,显著地缩短了DB-1303海外临床时间。2023年4月,DB-1303早期临床在海外加速;2024年1月,针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国际Ⅲ期(DYNASTY-Breast02)启动;同月,关键Ⅲ期试验(DYNASTY-Breast02)首例患者给药,适应症为转移性HR+、HER2低表达乳腺癌‌;2025年,推进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1L治疗)‌,子宫内膜癌适应症Ⅲ期临床持续进行中‌。

BioNTech成立于2008年,总部德国美因茨,创始人Ugur Sahin和其妻Özlem Türeci是高管团队核心成员,Ugur Sahin是CEO,Özlem Türeci担任首席医疗官。

BioNTech以mRNA技术为基础,开发癌症和传染病的免疫疗法。除mRNA疫苗,其还涉及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等。

BioNTech在2021年营收189.8亿欧元、102.93亿欧元,2022年收入173亿欧元、利润94.34亿欧元,现金储备超过了140亿欧元。

BioNTechqing与中国创新药企业动作频频。

2020年与复星医药在成立中国合资公司,推动新冠疫苗;

2024年引进过宜联生物HER3ADC;

2024年收购了普米斯生物,交易额8亿美元。      

事实上,创新药竞争已充满全球各个角度,且已从易至难,研发难度越大入局者越多,竞争越充分。这与前些年的中国作为追随者身份完全不同。这里的共识是,挑战难度越高价值才越大,这个关键的转变始于,早期中国创新药着重于基础能力建设和收入导向,现在是“难度产生溢价”。

其二是2024年与百济神州合作的‌DB-1312全球开发权益(映恩保留大中华区权益),最高13亿美元首付及里程碑款。

其三是2025年与Avenzo Therapeutics合作的‌DB-1418(EGFR/HER3双抗ADC)全球除大中华区外权益,5000万美元首付款+11.5亿美元里程碑款+销售分成。‌

其四是2024年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的临床前ADC ‌DB-1324‌全球除大中华区外权益,首付3000万美元+9.75亿美元里程碑。

其五是2025年与‌三生制药合作的‌DB-1303大中华区权益,首付款2500万美元+最高42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额外付款。

即映恩授权商业化许可的6款ADC授权累计潜在交易额超过60亿美元,已收4亿美元。

从投资人到创始人

53岁创立映恩生物的创始人朱忠远,是一位生物药物的专业创始人,亦是生物药物专业投资人。不过,投资占了朱忠远大部分职业生涯,创业却只有五年。他的教育经历来自本科的南开大学分子生物学及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的生物医学科学肿瘤生物学的博士。

朱忠远的投资人经历分为三段,最早始于毓承资本,这是药明生物投资部门的管理的一个基金,在此期间他推动了毓承资本与通合资本的合并。

第二段是通和毓承资本,这个段段朱忠远已成为了合伙人,他所投资的代表项目包括基石药业、荣昌生物、甘李药业华大基因

第三段是海纳亚洲创投和景林投资,负责医疗赛道及管理医疗健康投资组合。‌

这长达20年左右的投资人经历,奠定了他创办映恩后的股权结构及投资人加持。

朱忠远并不是第一大股东,其目前持股约12%左右,排在股份结构的第三。最大股份的是礼来亚洲基金持股16.55%,次之是纽尔利董事长林向红控制的King Star Med持股13.22%。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