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0 18:17
(来源:纪要头等座)
1、RoboTAXI牌照归属规则
·牌照归属主体:国内智能网联车准入标准方面,《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已立项,相关单位参与参编,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发布。各地RoboTAXI牌照发放存在差异:上海于2025年6月首批发放8家运营牌照,车辆需通过场景测试及1000公里无接管、无事故测试;广州、深圳由互联网公司持有车辆所有权,车辆需通过智能网联测试场场景测试并获取交通局路试牌照后方可上路运行。牌照归属于运营单位(如小马智行、百度、上汽、出租车公司等),由运营单位申请,当地交通局审批发放试运行或路试牌照。珠海对Robobus、RoboTAXI、无人驾驶物流车、清扫车等有强制性保险及主体责任要求,目前未放开个人或其他单位运营。
·责任边界规范:RoboTAXI运营责任主体为运营单位,车辆所有权、保险需与运营单位一致,禁止个人或其他单位车辆参与。上海创新联合运营模式,小马智行、文远智行等科技公司提供L4级车、智能算法及后台系统,锦江出租、奇瑞汽车等本地出租车公司负责运营,形成技术与运营的协同。未来合作中,示范主体可为联合体,推动智能网联技术迭代及车队竞争力提升。上海2025年发布的高级自动驾驶引领区行动计划明确了此类合作的合同边界,责任主体与运营主体界定清晰。
2、测试流程与成本分析
·场景测试要求:智能网联汽车落地前需完成智能网联场景测试,国内有十多个测试场参与。测试大项通常为13-17项(各地略有不同,基础13项为必须),涵盖信号灯识别、紧急避险等基础场景。通过测试后,需进行1000公里以上无接管、无事故、无故障的自动驾驶运行。完成后生成测试报告,企业持报告向交通、交警部门申请入市牌照。
·测试成本与周期:智能网联测试费用地区差异大,深圳坪山测试基地整套测试规程约50万元/辆,批量测试更便宜。广州赛宝实验室、上海奉贤测试场等多地支持单个场景测试。整体测试周期约1个月,最终需通过专家评审会,业主单位内部审核,核验报告无问题且满足无事故、无接管要求后,发放路试通知书及牌照。
·测试与运营关联:各地对牌照(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可运营车辆数量规定有别,深圳1个牌照可拖5辆车运行,需每年复检。国内试点城市测试报告互认基于场景测试项一致性,部分地方未完全互认。从智能网联Robotaxi落地到运营,前期除车辆投入,还需完成检测报告、获取路试牌照及每年复检。
3、车队扩张限制因素
·扩张成本压力:车队扩张面临显著成本压力。运营规模与路试牌照投入直接相关,如运营30辆汽车需投入6辆测试车。智能网联RobotTAXI单车成本约30万元,测试费用50万元,合计每辆车需投入80万元。若按5年运营回本计算,部分需配备安全员的城市,每月还需额外支出8000元。企业需评估收益模型,若无法覆盖成本则不会大面积投入。
·补贴政策变化:补贴政策调整对车队扩张产生直接影响。2022年前,深圳等城市的RobotTAXI运营每公里可获10元补贴,截至2025年,Robobus补贴基本暂停,RobotTAXI仅保留象征性的税费、充电优惠,针对牌照扩充或金融资助的相关政策尚未有明确支持。
·区域灵活调配:企业采用灵活策略应对补贴变化,多地采用企业先行垫付部分成本运营,待政府观察到可行性后再争取补贴的模式。当前因多地补贴停止,车队扩张速度受限。
4、运营规范与政策动态
·运营区域限制:Robotaxi运营受电子围栏约束,不同区域的运营范围存在限制。以深圳为例,坪山全域为智能网联示范测试道路,车辆可在坪山区内任意行驶,但从坪山区到福田区等跨区域行驶时,会被电子围栏拦截,乘客需下车。此外,牌照互认方面,若在广州完成测试,其测试报告可用于深圳申请入市牌照,因两地智能网联测试项目及场景测试基本一致。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划定电子围栏规范车辆运行范围,例如上海可能允许车辆在浦东全域行驶,但限制进入嘉定等区域。
·测试成本与车辆调配:企业倾向在成本低的地区测试,如部分地区100台测试车的路试牌照测试费用低至约30万。车辆调配与补贴或项目置换政策相关,某区域有补贴或项目置换时,企业将车辆调配至该区域运营;补贴消失,则将车辆撤出并调配至其他有补贴的区域,类似互联网商业模式。
·运营成本与技术依赖:Robotaxi运营成本包括安全员配备、日常维护等。部分地区(如长沙、武汉)要求配备安全员并按月支付工资;深圳坪山则无需配备,目前运行四座空车(实际可载3人),日常成本主要为保养、维修、保险。技术上,当前Robotaxi基本基于单车智能,对高精地图依赖性低,运营单位一周内即可完成当地高清地图采集。不过,乘客体验存在挑战,如从坪山区到罗湖区或福田区需换乘,出行逻辑不够顺畅。
5、行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道路扩展与分级标准:智能网联测试道路扩展受政府政策推动,初期站点少,后运营区域扩大。扩展需向政府申请,交通局评估后扩充道路并配套基础设施,完成后可设站点。2025年5月底深圳发布14级道路分级标准,不同级别道路对车辆测试要求不同,如二级道路需一级道路无人测试里程等指标。当前道路分级影响电子围栏和高峰期车辆密度调度,RoboTAXI密度大时运营企业可通过后台调度调整。未来可能像平山一样全域管理,不限具体道路类型。
·规范背景与作用:道路测试规范源于早期行业乱象。前几年补贴多、监管不严,部分运营单位在不合规道路刷里程,曾有车企一夜跑约6000公里。为规范行业,后续完善测试标准,要求从测试场场景验证开始,积累数据后申请高阶路况运行。当前规范淘汰了骗补企业,促使运营更规范,如二级道路商业化需一级道路无人测试超3万公里。
Q&A
Q:RoboTAXI牌照发放是跟随车辆还是公司?若跟随车辆,牌照是否归车辆所有权方所有?
A:国内各城市RoboTAXI牌照发放标准存在差异,工信部智能网联车产品准入指南对车辆级别有界定,L2至L4级责任认定细则仍处于标准立项研究阶段。上海于2023年6月发放首批8家企业运营牌照,类似传统出租车队模式,车辆需通过场景测试及1000公里无接管无事故测试后方可运营;广州、深圳等地由互联网公司持有车辆所有权,车辆需通过智能网联测试场测试并获得交通局路试牌照后运行。当前RoboTAXI牌照归属运营单位,由当地交通局审批,申请主体为运营单位。
Q:若运营主体运营车队但车辆所有权不属于该主体,是否仍由该运营主体承担责任?
A:责任主体需为车辆上牌照时的主体单位,车辆不能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所有,因申请路测牌照需四证合一且涉及强制保险要求。目前针对Robobus、RoboTAXI、低慢小无人驾驶物流车及清扫车等类型,仍未放开合营、独立或个人运营形式。
Q:无人驾驶车辆的所有权、保险及牌照归属主体的规定是什么?
A:无人驾驶车辆的所有权、保险及牌照归属主体需与运营主体一致,车辆上牌照时主体单位必须为运营公司,不得(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为个人或其他单位。申请路测牌照需满足四证合一要求,并涉及强制保险规定,目前尚未放开合营、独立或个人运营模式。
Q:上海目前运营商、出租车公司与整车企业联合运营模式下,如何明确各方运营主体责任?例如整车企业提供车辆、L4运营商代运营、出租车公司拥有车辆所有权及牌照的情况是否存在运营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
A:上海采用的联合运营模式是创新模式,由小马智行、文远智行等智能网联企业提供L4级车辆、智能算法及后台管理系统等标准化技术服务,交付给锦江出租、如期出行等本地化出租车公司运营。该模式不影响原有出租车公司业务,通过标准化产品可批量复制至全国,同时为出租车公司车队提供技术迭代与竞争力提升。合作中示范主体可为联合体,责任主体与运营主体的合同边界清晰,不存在运营主体责任不清问题。
Q:珠三角地区如祺、深港等公司未来是否可能参考上海的联合运营模式,还是主要由L4企业自有车队运营?
A:该问题与产业政策相关。在华南片区,广州通过规模化道路测试吸引企业入驻,黄埔和南沙为重点测试区域,相关车辆主要处于测试和路测阶段;目前批量化运营案例较少,仅广汽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运营Robotaxi。深圳运营模式更灵活,但整体数量不多,主要为萝卜快跑、AutoX等项目。部分企业正转型出海,互联网公司普遍从提供整车转向输出解决方案并与主机厂联营。目前珠三角片区尚未出现类似上海的联合运营模式苗头。
Q:智能网联汽车获取路试牌照需经过哪些测试?具体流程及要求是什么?
A:国内十余个测试场开展智能网联场景测试,Robotaxi落地前需完成13-17项场景测试。通过场景测试后,需在地方进行无接管、无事故、无故障的1000公里以上自动驾驶运行测试。企业获取场景测试报告和运行测试报告后,向交通局、交警局申请入市牌照。测试费用因地区差异较大,以深圳坪山智能网联测试基地为例,单辆车整套测试费用约50万元,数量多可优惠;部分地区支持单场景测试收费。测试周期约一个月,牌照可拖挂车辆数量因地区不同,深圳一个牌照可拖5辆车运行,需每年复检。发放牌照前需由业主单位组织专家评审会,核验报告无问题后形成统一意见,发放路试通知书及牌照。国内试点城市流程基本一致,前期投入除运营车辆外,还需承担检测报告费用及年度复检成本。
Q:Robotaxi车队扩张较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Robotaxi车队扩张较慢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一是牌照限制,以深圳为例,单张牌照仅可对应5辆车运营,大规模扩张需获取多张牌照;二是前期投入成本高,单车成本约30万元,测试费用约50万元,合计80万元需在5年内回本,叠加安全员每月约8000元人工成本,商业闭环实现难度大;三是政府补贴政策变化,部分地区2022年前提供每公里10元运营补贴,目前Robobus补贴已暂停,RoboTAXI仅保留象征性税费、充电优惠,缺乏牌照扩充或金融支持等关键政策。
Q:Robotaxi车队扩张较慢的测试车辆成本、单车总成本摊销情况如何?当前政府补贴是否存在?历史补贴力度及形式是怎样的?
A:Robotaxi车队扩张较慢的主要原因包括前期投入成本高及补贴政策变化。以深圳市为例,运营30辆汽车需6辆测试车,单辆测试车成本约50万元,智能网联Robotaxi单车成本约30万元,合计单车总成本约80万元,按5年摊销。历史补贴方面,2020年产业初期曾有每公里10元的运营补贴;部分地区提供综合补贴,包括智能网联企业落户的三年免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30万元奖励。当前补贴形式已转变为项目置换,例如深圳前海有上市公司通过承接区域Robobus运营项目,获得3000万元项目奖励,此类模式较为普遍;而Robobus运营补贴基本暂停,Robotaxi仅保留象征性税费、充电优惠,缺乏牌照扩充或金融支持等实质性政策。
Q:Robotaxi申请入市牌照需增加单次10万元成本,入市后及私方运营、商业化阶段是否存在其他标准或额外
成本?
A:Robotaxi的额外成本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对安全员的强制配备要求差异:长沙、武汉等地需配备安全员,产生安全员月薪成本;深圳坪山无需配备安全员,车辆为四座。其他成本主要为常规的保养、维修及保险费用。
Q:完成测试场测试后路试1000公里无事故无接管是否会产生额外收费?运营安全类过程申请材料是否免费?智能网联车辆牌照成本是否仅涉及初始测试阶段?
A:完成测试场测试后路试1000公里无事故无接管不会产生额外收费,运营安全类过程申请材料目前政府全部免费。智能网联车辆牌照成本仅涉及初始测试阶段。国内各地区智能网联L4Robottaxi车辆运行数量集中或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根据测试成本、政策补贴或项目置换调整车辆投放区域:选择测试成本低的地区集中测试,并在补贴结束后将车辆撤离至其他区域运营。
Q:测试阶段是否存在因地区测试成本较低而集中测试的情况?实际运营不收费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其他低成本地区完成测试后到目标地区申请运营?
A:测试阶段确实存在因地区测试成本差异而集中测试的现象,但实际运营不收费的情况下,只要测试项目通过审核,即可跨地区申请运营。
Q:Robotaxi运营商的技术或规则仅针对某一区域时,跨区域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A:技术层面不存在显著安全隐患。当前Robotaxi主要基于单车智能,技术迭代后对高精地图依赖性较低;运营单位可快速完成当地高清地图采集,因此技术上无显著问题。但乘客存在跨区域出行需换乘的挑战,例如从坪山区到罗湖区或福田区时,若搭乘Robotaxi无法直达需换乘,逻辑上不便。
Q:小马在深圳等地运营站点从两三百个扩大到1500个,其本质是否为政府放开区域限制,而非技术能力限制?
A:站点扩充的本质是政府对智能网联测试路段的放开。车企需向政府申请测试道路,若道路未被划为智能网联示范道路,交通局评估后会进行道路扩充并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成后即可设置站点。
Q:深圳于5月底发布的1-4级智能网联道路分级标准目前覆盖深圳的区域范围如何?不同级别道路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差异?车辆在不同级别道路行驶是否需要满足不同指标?车辆牌照是否因道路级别存在区别?
A:深圳智能网联道路分级标准不影响车辆牌照差异,分级主要用于后期预设电子围栏。当前智能网联道路设置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仅遵循交通设施规范。道路分级不影响带支架车辆或RoboTAXI的正常行驶,主要针对高峰期RoboTAXI密度过大可能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通过运营企业后台调度系统调整车辆密度即可解决。未来可能像平山模式一样采用全域电子围栏,分级是设施不完善阶段的过渡措施,最终目的是优化城市交通流。
Q:智能网联车辆若需在二级道路开展商业化,需满足一级道路无人测试里程超过3万公里的要求,若车辆持续行驶快速积累里程,是否意味着已具备应对所有路况的能力?
A:当前存在部分企业为通过无故障、无接管、无事故运行测试,选择专门空旷区域刷里程的异常现象。
Q:目前是否仅深圳有相关政策标准?各地后续是否会参考深圳的标准?
A:目前难以确定各地是否会参考深圳标准,因上海政策与深圳本身存在差异;珠海等地参考深圳标准但适当降低了要求,未设定道路等级,仅设定电子围栏。
Q:不同城市因路况差异,智能网联测试相关牌照的互认逻辑是什么?若牌照针对5辆车,互认是否存在困难?
A:智能网联测试相关牌照的互认逻辑并非基于牌照本身或车辆数量,而是智能网联测试报告的互认。例如,广州完成13项场景测试的报告,在仅要求13项的深圳可直接申请牌照;但在北京亦庄,需补充未完成的4项测试,结合原报告申请牌照。
Q:允许通过路试牌照经专家评审会投放运行自动驾驶车辆的地方数量多吗?
A:此类地方数量不多。因投放运行通常需政府资金补贴,当前整体经济形势下行,仅部分景区存在低慢小自动驾驶车辆的补贴;国内Robotaxi仅在少数大城市有投放。
Q:目前国内各城市Robotaxi增量车队规模的牌照政策存在哪些差异?具体而言,珠海与北京、天津等地的政策有何不同?
A:国内各城市Robotaxi增量车队规模的牌照政策存在差异:珠海允许使用其他城市已获得的牌照通过评审后直接增加车队;北京、天津等地若需扩大车队规模,则需重新进行测试。
Q:当车辆升级或新增车型时,是否需要对所有增量车辆重新进行测试,测试流程是否可以简化?
A:测试流程目前无法简化。若新车仅涉及外观或基础硬件改动,可能无需重新测试;但涉及底盘、传感器(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总线、数据安全等关键部件或系统变更,或后期改装车辆,均需重新测试。此外,不同地区投放不同车型或硬件传感器迭代的情况,也需重新进行认证测试。
Q:同一车辆算法版本升级至更高级版本时,是否仅需报备或需进行验证?
A:目前暂无明确规范要求对OTA升级前后的性能或参数进行完整对比验证。但智能网联相关新法规已明确规定OTA升级的限制条件。已发放牌照的检测报告未涉及OTA升级前后的对比要求,检测报告有效期为一年,需每年年底复检年检。
Q:robotaxi发生事故或特殊状况时,其牌照是否会被吊销?相关管理是否归属交警或公安部?
A:不会。robotaxi事故责任主体为所属公司,由公司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承担责任及赔偿。各地实行强制保险,重大事故费用基本可覆盖。
Q:robotaxi牌照在哪些情况下会被吊销?
A:robotaxi牌照被吊销的情况包括:实际使用车辆与牌照登记车辆不一致,被智能网联监管平台发现;超范围运营,违反路试牌照规定的测试范围或测试规程等条件。
Q:珠三角地区自动驾驶测试中,各厂商当前技术水平差异是否显著?哪些厂商表现较优?还是整体处于相近水平?
A:从场景测试看,各厂商技术差异不显著,识别率、行驶表现及质感因算法不同存在差异。当前深圳测试车辆投放量最多的为萝卜和安途;袁荣已退出robotaxi业务,转向车机领域;小马文远在深圳的车队规模较小,整体数量低于武汉。
Q:目前参与测试的主体是以主流自主品牌整车企为主,还是主要为L4互联网企业?
A:目前参与测试的主体主要为L4互联网企业。整车厂主要聚焦ToC端汽车销售及智能驾驶座舱业务,部分会参与打造Robotaxi车队量产车,例如比亚迪为滴滴推出DDone用于滴滴运营;上汽集团与Momenta合作,由Momenta提供技术、上汽提供车辆;滴滴与广汽埃安合作,埃安提供车辆、滴滴提供平台,科技企业负责后期改装升级。
Q:国内RoboTAXI车队扩张速度预期如何?部分L4企业提出今年部署1000台车的目标,后续车队规模扩展是否会加速?
A:若地方债到位,扩张或有序推进。当前补贴模式由直接补贴互联网企业调整为补贴当地公交集团,公交集团通过采购服务向车队支付,车队再向联合运营方及互联网企业分配。由于操作模式国企化,车队扩张存在一定限制,速度较此前放缓。
Q:除已提及的组合辅助驾驶强标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外,是否还有其他相关规范?
A:其他相关规范包括网联信息安全规范,以及工信部正在制定的智能网联路测与车机信息通信互认协议站标准,要求全国统一遵循该标准实现信息通信与互认,类似ETC模式。
Q:协议站开放是类似于微图差,涉及路边边缘计算交付,还是属于车辆间的V2X?
A:V2X属于路测信息(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感知,当前讨论的协议站开放是指工信部推动的车辆通信标准与协议规范统一,旨在消除车企间通信壁垒。标准发布后,国内基建可能需革新,可能通过软件升级实现统一通信支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