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11 07:02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由保险企业投资运营的养老社区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据悉,泰康保险投资建设的上海养老社区早于预期实现盈利,开业仅一年半的太保家园普陀社区入住率也已超80%,预计今年也能实现盈利。
养老社区是银发经济的重要一环,保险企业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运营方面,一直干劲十足。但这件事,显然没那么好做。
都说银发经济大有可为,保险企业布局养老社区,可以做到服务老人与企业盈利的双向奔赴吗?
瞄准的需求
在上海市普陀区苏州河畔,有200多位老人住在一起。在这里,老人们有“管家”照护日常起居,有营养师团队提供健康餐饮,有丰富的文体课程,还有医务室、康复科等“一站式”医疗保障与健康服务。这里是太保家园普陀社区,是上海众多保险企业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中的一个。
目前,包括泰康保险集团、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平安、大家保险在内的险企纷纷布局上海养老社区。
有需求,是险企入局的前提。
中国式养老呈现出“9073”的格局,即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还有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险企布局的养老社区,看中的就是这3%。
具体来看,养老社区瞄准的需求有两类——
一类是“刚需型”,也就是子女不在身边、面临无人照护困境的独居老人,或者是有基础疾病、照护等级较高的人群。于奶奶今年80岁,独居时间超过20年。2024年12月,她因糖尿病第二次住进了ICU。抱着“可能也没多少时日,就听儿子的来住住看”的心情,她入住了太保家园普陀社区。太保家园普陀社区总经理龚苗表示,相比于集“保洁、营养、康复”等功能于一身的住家保姆,养老社区会对这些服务进行专业化分工,更专业,也在团队互相监督下而更安全。各家养老社区提供的服务比较类似,基本包括保安保洁、医疗康复、饮食起居、娱乐活动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有专人负责。
另一类则是“体验型”,也就是有活力、生活可以自理的“初老”老人。这些老人通常会结伴入住,情绪价值是这部分老人的主要需求。因此,以这类人群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养老社区通常毗邻风景区,在社区里可以看到棋牌室、健身房等公共空间,娱乐活动的占比也更高。
天然的优势
在市场有需求的前提下,险企独有的优势,是其入局的关键。
其实在养老社区发展早期,这个赛道中还频现房地产企业的身影。房地产企业的优势是拿地盖房,但在长久运营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和管理上,并没有太多经验和优势。之后便逐步退出这一领域。
为什么险企坚持至今?
一方面,险企资金规模大、周期长,需要寻找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养老社区正好需要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随着中后期入住率的提升,社区可以给险企带来稳定的资金流入,二者资金特征匹配。另一方面,人身险客户养老需求较高,是养老社区的潜在客源,同时险企有着庞大的保险代理人团队,营销网络较广。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教授方国斌看来,养老社区是险企触达高收入客户、提升业务规模的一条路径。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保险养老社区,需要通过购买保险来提前锁定入住权。他们实际缴纳的保费,有一部分会超过锁定入住权的基础门槛,这就能够带动保险主业的业务增长,也为险企锁定高端客户。根据太保集团2024年年报,太保家园2024年的参观接待量超22万人次,全年入住资格函生成超1.3万件,每件资格函对应保单的应交总保费同比上升4%。
“一纸保单其实是‘无形’的,也并非刚需产品,但是在与养老社区挂钩后,服务变得‘可见’,这能够提高保单的转化率,锁定高端养老客群,从而提升险企的业务规模和队伍收入。”方国斌说,这也是最初许多险企设置了高额保单门槛的原因,能够筛选出高收入的潜在客户群。
乍一看,有需求、有优势,险企布局养老社区,似乎顺理成章。
平衡的难题
但想要真正把养老社区做好,只靠需求和优势,肯定远远不够。想要达到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并不容易。
从需求端来看,一些难点显而易见。
对于体验型的活力老人而言,养老社区是一种选择型消费而非刚需。长住养老社区在他们看来并非一种主流选择。他们或者选择居家养老,或者选择“候鸟式”的短期居住,但这就导致社区的现金流不稳定。
而对于刚需型老人而言,医疗康复是最关键的服务,但不管是自建配套医疗机构,还是打造多学科团队,都是一项专业且高投入的动作,必定会极大程度增加成本。比如,由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全资建设并运营的上海太平康复医院,投资金额就达到10亿元。
从运营端来看,平衡成本和现金流也是个难题。
以投资模式区分,养老社区主要分为重资产、中资产、轻资产三种模式,主要区别在于土地属于谁。重资产模式,即险企买下土地、自建社区,泰康之家和太保家园是其中的代表;轻资产模式,即租下土地,寻找第三方合作社区,更高效、广泛地提供康养服务,大家保险是其中的代表;中资产模式介于二者之间,主要通过单独出资持有、控股、参股等投资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和运营。
想要盈利,不妨算一笔账:养老社区的成本包括土地或房租、人员成本、食材、能耗、物业管理等,收入则是每张床位对应的月费,基本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等类目。想要实现可持续,就需要收入大于支出,因此能直接带来现金流的入住率,是一个强挂钩的指标。业内目前观点是至少要达到六成才能谈盈亏平衡。
正是因为如此,此前提到的“先买保险提前锁定未来入住权”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现在,为了提高入住率,减少“空转”,包括泰康之家、太保家园在内的许多养老社区,也接受社会人群直接缴费入住。以太保家园为例,既可以选择一次性趸交或多年期缴的方式,最低购买120万元的保险产品来获得入住资格函,也能够直接缴纳月费入住。如果选择第一种方式,大多数人会选择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这类产品到期后,可以拿到一定的本金和收益。同时,保险资格函客户在入住时,也会享受一定的月费优惠。
可以说,平衡现金流和成本,是养老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养老社区能否更好服务老人的关键。
上海的曙光
在上海,“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
据业内消息,今年年内,太保家园普陀社区将会实现盈利;开业近九年的泰康之家·申园目前已经盈利,而他们原本预期的盈利时间是至少十年。
“总结了全国各个社区的数据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盈利模型——区位更近、规模更优、客户更老。”太保养老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运营官张志远说,区位更近指更接近城市中心,离每个城市中心距离不超过45分钟车程;规模更优则是不追求大而全,也需要适度的规模来实现规模化、从而摊薄成本;客户更老则是要优先满足社会刚需,快速提升入住率。“我们认为,这个模型是可以复制推广的。”
在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魏小微看来,运营养老社区,还是要做好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不同于最初需要缴纳几百万元保费才有入住资格,现在的养老社区在有空位的情况下,只需要缴纳几万元押金就可以入住。“这其实对养老社区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做好服务,才能保证老人不退住。”
看向未来,养老社区还在不断积累照护、医养、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业务经验。这种经验,正在将养老服务延伸拓展至居家养老领域。
如中国平安推出了“保险+居家养老”的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12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5个城市,超过16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太平人寿推出居家养老品牌“乐享居”,为客户提供居家协助、住院康护和个性化定制服务;中国太保推出一站式长者智慧居家养老解决方案“百岁居”,截至2024年末已覆盖了127个城市。
记者手记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无疑已经成了热门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7.6%。探索“大城养老”,上海是一个当仁不让的试验场。
这次深入走访了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和想象中的确实不太一样。
刚进社区,可以说眼前一亮。环境优美,活动室里老人们下棋、画画,热闹又温馨。医疗配套也不错,大多数都有保健、康复和基础医疗服务。
但了解得越深,确实也理解市场上的担心。保险建设养老社区,前期投入巨大,回本周期长,不少机构面临资金压力。而且,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比较短缺,标准也尚未完全健全。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保险机构积极尝试和探索养老社区建设,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一方面,养老与保险二者的匹配度很高;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在风险管理和成本核算上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上海老人数量多、支付能力强、养老理念先进,也为不同养老模式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上海,既能看到提供专业康养服务的刚需型养老社区,也能看到主打情绪价值的体验型养老社区。
如今上海险资养老社区的持续向好,不仅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上海经验”,更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
我们期待,未来养老社区的赛道可以越走越宽,让老人到底是社区还是居家养老不再是一道难解的题。
原标题:《上海保险养老社区早于预期盈利,入住率快速提升》
栏目主编:张杨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刘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