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8 18:32
近年来,中广核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中,主动承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与使命,在逐新向高中不断书写亮眼的时代新篇章。近期,《国资报告》杂志第8期刊登了原创文章《中广核: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特此分享。
在广东汕尾,中广核“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陆丰核电项目6号机组近日完成穹顶吊装。
在山东烟台,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于今年5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为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提供经验。
在新疆乌鲁木齐,由中广核建设的天山国际机场“智慧海关”,可确保99%以上正常旅客实现“秒速通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中广核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实践中,主动承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与使命,在逐新向高中不断书写亮眼的时代新篇章。
创新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广核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壮大,从诞生之初,‘改革创新’的基因便已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说。
作为我国核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中广核高起点起步建设了我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道路。过去30余年间,中广核在不间断建设运营核电站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才和资源。
“华龙一号”成为中广核近年在核电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标杆。2024年5月25日8时,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华龙一号”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堆型,也是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中广核“华龙一号”技术先后通过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和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带动一系列创新应用从多维度展开。在核电技术创新的同时,中广核部署“智慧工地”,创新应用核电版“造楼机”、核电机器人、模块化施工等先进建造技术。制度创新也在同步推进。中广核积极配合推进民营企业参股建设核电项目,浙江三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是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2024年核准的浙江三澳核电3、4号机组等多个“华龙一号”机组正在推动将民营资本比例提高到10%。
中广核以核电为策源地,不断拓展创新发展的版图。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中广核加速布局新能源领域,建设了一系列具有标杆意义的新能源项目。例如,建设了当时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我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我国首个光热示范项目——青海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等。
基于清洁能源主责主业的良好发展,中广核逐步构建“6+1”产业体系,在数字化、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方面,打造了一系列创新应用产品。
关键仪表控制系统是国产化攻坚的一道难关,中广核迎难而上、持续攻关。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永滨介绍,中广核自主核级DCS平台“和睦系统”已应用于国内30台核电机组,核电站“神经中枢”的国产化、自主化,为我国核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节省了近百亿元资金。在大亚湾核电站30年大修中,该公司首次用自主研发的DCS平台SH_N,将大亚湾核电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组装式模拟控制系统改造为国产全数字一体化控制系统,为全球在役M310机组提供控制系统成功改造样本。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被称为核工业领域的“轻工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战新产业。中广核在四川绵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于2024年6月竣工验收,并完成首台设备下线,初期具备每年3至4套质子治疗系统的供货能力。该质子医疗设备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第十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
协调发展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在清洁能源发展中,中广核高度重视结构和区域协调,以及产业链协同。能源结构上,实现从核电到覆盖新能源的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区域布局上,从广东起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协同上,发挥产业链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跑出加速度。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1亿千瓦,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6亿千瓦,占比从“十四五”初的25%提升至46%。在此过程中,发电央企纷纷以新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中广核注重核电与其他能源种类的协调互补,实现多种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目前其境内外新能源装机突破7700万千瓦,规模效益居行业前列。
能源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区域布局的调整。中广核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在沿海省份合理布局了十大核电基地。同时,中广核在近年新能源大发展的热潮中加速向内陆省份扩张,其新能源项目覆盖31个省区市,服务不同地区的能源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还将科技创新视为区域布局调整的重要一环。该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建设三大创新中心,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广核并不满足于自身版图的拓展,而是致力于引领和推动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宁小平介绍,“华龙一号”产业链全面实现核岛主设备、核二三级泵、电气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设备总体国产化率超过95%。中广核还通过召开“华龙一号”产业链大会、联动广东省能源局成立“广东核能产业联盟”等形式,持续带动“华龙一号”产业链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良性发展。
业务结构的变化推动产业链协同的触角伸向更广阔领域。“中广核携手12000多家企业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杨长利说。他表示,中广核将推进实施核能领先、核燃料安全保障、新能源倍增等七大战新产业发展计划,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作用,引领“华龙一号”、光热、质子医疗等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控制力。
绿色发展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绿色是中广核的底色。中广核始终坚持积极有序安全发展核电,稳步高效推进新能源发展,推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杨长利说。
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中广核累计向社会供应清洁能源超3万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超9亿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24亿吨,相当于种植森林超670万公顷。
在核电站建设中,中广核高度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描绘出“大亚湾核电有白鹭、阳江核电有海豚、宁德核电有白茶园、红沿河核电有格桑花海、防城港核电有红树林、台山核电有黑耳鸢”的生态画卷。
中广核还积极探索“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将清洁能源发展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相结合,打造海洋牧场、光伏治沙、渔光互补等示范工程。
“上可海风发电,下可深海养鱼。”2024年9月4日,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正式投产。该项目建设在距离汕尾海岸11公里的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养殖水体达6.3万立方米,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项目还同步规划了海水制氢、海上综合能源岛项目,对国内“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中广核积极融入这一大局,并探索“荒漠化治理+牧草种植+光伏发电”三态融合发展。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广核和田洛浦县万亩沙漠治理项目如一柄锋利的绿色之剑刺破漫漫黄沙。深蓝似海的光伏板下,狼尾草、苜蓿等牧草浓绿丰茂。通过牧草种植,项目每年可新增优质干草类饲料供应约3000吨,足以满足400头牛或5000只羊的全年饲草需求。
上述项目只是中广核光伏治沙的一个缩影。中广核还在南疆、库布其、兴安盟等地建设一体化治沙项目,累计治理面积近20万亩。此外,中广核还牵头起草了《沙漠光伏电站技术要求》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填补国内外该领域技术标准空白。
开放合作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诞生于改革开放窗口的中广核天然具有较强的开放合作基因。向法国电力学习技术,向香港中华电力学习管理,从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开始,中广核就已把目光瞄准世界舞台。
近年来,中广核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领域合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该公司与法国相关企业携手建成全球EPR首堆——台山核电站,共同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并在芬兰奥尔基托洛3号机组、法国弗拉芒维尔3号机组等EPR项目上进行合作,实现了人才、技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深化合作,中法核能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
借鉴中法核能合作的宝贵经验,中广核与更多国家、在更广阔的能源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在核电产业链领域,中广核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助力所在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纳米比亚是世界三大产铀国之一,中广核投资建设的湖山铀矿是中国在非洲最大实体投资项目之一,该项目得到纳米比亚总统多次点赞。在另一大产铀国哈萨克斯坦,中广核建设的中哈核燃料组件厂推动哈萨克斯坦实现了产业链向高端转移,于2024年完成年度达产目标200吨铀,已向国内在运机组供应了10批次燃料组件,其中6批次已装入反应堆,运行状况良好。
在发展核电产业链的同时,中广核进一步拓展境外新能源业务。2024年12月,随着工程现场第一罐混凝土的浇筑,中广核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是老挝首个大规模光伏项目,中广核携手超过70家中老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超群介绍,中广核在海外构建起气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元绿电组合,在运在建装机近1400万千瓦,为马来西亚、法国、巴西、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33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
共享发展 强化高质量发展新担当
中广核秉承“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人民”的理念,在广东、广西、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地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累计派出挂职干部100名,投入无偿帮扶资金6.8亿元,连续6年获得最高等级“好”的评价。
近年来,中广核坚持科技帮扶、产业帮扶与教育帮扶同步,打造广西百色农产品辐照保鲜项目、广西乐业风电扶贫示范项目、中广核“白鹭班”等标志性工程,实现与当地的融合发展、利益共享。该公司在粤项目还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共计投入约1.47亿元,帮助解决周边村镇近7000人长期就业。
中广核还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融入境外项目建设之中。中广核境外项目长期参与、支持驻在国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事业发展。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广核连续17年实施“埃德拉助学计划”,该项目每年面向周边小学开展助学捐赠,仅2024年就惠及26所小学近1600名学生。“埃德拉助学计划”还面向当地大学生择优发放“埃德拉奖学金”,一些奖学金获得者在大学毕业后被选聘进入中广核在马来西亚的子公司。
通过上述努力,中广核在境外打造了“共享发展”的朋友圈。2024年,中广核在法国牵头9家在法央企首次联合发布《中资企业在法国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塑造了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